叮咚快评|脑瘫儿饿死?别忽略了被隔离人员的后顾之忧

叮咚快评
+ 订阅

——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系列快评㉔

文|青的蜂

最近,一篇题为《家人疑似新冠肺炎被隔离 湖北17岁脑瘫儿独自在家6天后死亡》的文章在朋友圈流传,一位父亲被隔离后,患有脑瘫的儿子独留家中,委托给村委会照顾饮食起居,但6天后仍不幸死亡。

脑瘫儿是否因为疏于照顾被饿死?当地县委书记被约谈,是否与此有关?这些都尚无官方定论。随着联合调查组的介入,相信真相很快浮出水面。但许多人仍然被戳中了:如果隔离的是我,谁来照顾我的后顾之忧?

这绝非杞人忧天,至少对大量返乡人员和疫情疑似病例来讲,都是非常严峻的现实。他们需要14天的隔离观察期。在这14天里,家里的粮食够不够用?垃圾怎么处理?是否存在类似“大人和小孩分离”的极端个例?

这是考验基层治理能力的关键时期。它们处于群防群治的第一线,和被隔离人员有着最直接的接触,在解决后顾之忧方面,应该有更周全的考虑。

首先要摒弃“隔离就完”的思维。隔离不是目的,而是配合防控的手段。春节期间,一些基层发动村(居)网格员购买物资,让家庭签约医生上门量体温,配合疾控部门进行追踪记录,就是很好的思路。

其次要做好居民的思想工作,而不是渲染恐慌。隔离是对所有人的负责,而不是对少数人的歧视和孤立。那些动不动贴警示、拉横幅,甚至用木头钉死人家门窗的做法,是不负责任的,基层该坚决予以摒弃。

最后还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回应群众诉求。基层人员掌握一手情况,对辖区内老弱孤寡、精神病患者、“五保户”等特殊群体较为了解,一旦他们出现问题,更要安排专人负责、给予帮助,减少防控盲点。

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

眼下春节返程高峰就要到来,很可能有大量人员需要隔离。基层要摆出更加负责任的态度,在全面推行“网格化”疫情防控的过程中,关注那些人文细节,免去人们的后顾之忧。

编辑 陈明诗
校对 刘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