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最美身影④|奋战在深圳疫情防控一线的白衣天使

健康情报局
+ 订阅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不断蔓延,让这个春节与以往相比,有些特殊。截至1月26日24时,深圳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6例。

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医务人员面临极大考验,但依然选择坚守岗位。发热门诊的医生每天闷在厚厚的防护服里,耐心安慰每个前来就诊的患者,却常常忽略了自己。

他们有的经历过非典,有的在呼吸道传染病方面有丰富经验……这群白衣天使,就是我们战胜疫情的最大支撑。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袁静:年夜饭是早已凉掉的水饺

1月24日是除夕夜,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下称“市三医院”)呈现一片繁忙的景象。作为深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定点医院,市三医院的医务人员在这个团圆的日子,实现全员到岗。

 

袁静的朋友圈截图

 感染二科主任袁静在感染三科讨论完病人,又来到感染二科看病人,不停的电话让她根本没空停下。忙完之后,袁静吃着已经变凉的水饺,听着医院外面隐隐约约的鞭炮声,才恍然记起,今天是除夕。

1月18日从四川老家来到深圳的袁静父母,正在妹妹家里,等着她吃团年饭。但自从父母来深,袁静一直没空回家看望。她拿起电话,才问了一句“爸爸、妈妈,您们还好吧?”话音未落,袁静爸爸就抢着说,“你去忙吧,忠孝不能两全,我们理解,豆豆和她爸爸陪着就行了”。听完这番话,袁静忍不住留下眼泪。当她的情绪还未平复,电话又响了……

袁静向媒体介绍2位痊愈出院患者的情况

据悉,广东首批痊愈出院的2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正是由袁静送走的。当他们踏上回家的路途,袁静还留在市三医院,继续投入战斗。

协和深圳医院严勤:上班4小时,没喝一口水

“感染科全员动员,除非特殊情况,基本上在职的都在岗。大家有特殊情况也会尽力克服,你一休息,别人就要多干点活。”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严勤的大年三十,是在发热门诊里度过的。

工作中的严勤

“这段时间的工作比平时繁重很多,以前我们年三十到年初二是不开诊的。”1月24日上午,严勤就看了36位患者。严勤表示,这个工作量在以前不算什么,但现在面对的患者,情绪普遍比较焦虑。“我们的工作除了诊断筛查,还要进行健康教育。”所以严勤每接诊一位患者,就要花费15-20分钟。此前,这个流程只需10分钟左右。同时,严勤建议那些到过武汉,但是没有明显症状的市民不用过于担心,居家观察即可。

由于上班期间都要穿着防护服,穿脱不太方便,严勤从上午8点上班,到中午休息吃饭,没喝过一口水。“喝水、吃饭、上厕所,都集中在午休的4、50分钟一起解决。”当她细心叮嘱患者好好休息、多喝水的时候,却忽视了自己。“春节期间我完全顾不上家里,家人还要过来给我送饭。”

虽然失去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严勤并不后悔。“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是责任使然。而且患者都比较理解我们,会说一声新年快乐,医生辛苦了。”

铜鼓社康李全珍:非典时带孕上班,现在成了“护理先锋队”

“最近有没有去过武汉或者东南亚国家?”“最近身边是否有人感冒发热或得流感?”……在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发热门诊门口,身穿防护服的李全珍耐心询问每一个前来就诊的患者。

非典时期,李全珍作为医院检验科的护士,带孕工作,每天接触3、400个患者,不断地抽血。“同事们劝我请假,我还是选择留下。因为这是我的职业,我很爱我的职业。”当时她还与同事调侃,“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现在李全珍加入了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护理先锋队”。据悉,目前“护理先锋队”有23名成员,全部有抗击非典的经历。

李全珍在发热门诊询问患者

在大年三十这个与家人团圆的日子,李全珍上午7:40就到达医院,参与发热门诊的分诊工作。“我在铜鼓社康从事健康教育工作十多年,今天是接替同事来的。” 春节期间,李全珍的丈夫和孩子返回梅州老家,看望她刚做完手术的婆婆。“他们提醒我要保护好自己”。而她80多岁的母亲则独自一人在家过年,虽然心里放不下对母亲的牵挂,但是家人的支持与理解,让她有了坚持的勇气。“病毒来临,我们要勇敢面对,要和大家一起战胜困难,这个年很特殊。”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王钧:资深专家 临危受命

对于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的王钧教授来说,这次的临危受命,一点都不意外。此前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时,他就管理过SARS病区;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担任呼吸科主任期间,他经历过H1N1和H7N9,是广东省禽流感防控专家组成员,在呼吸道传染病方面有丰富经验。

这次看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来势汹汹,加上春运期间人员流动和节后返程带来的风险,防控难度加大。出于职业本能,王钧把23日回老家的机票退了。“本来打算跟老伴带着孙子回山东老家的,又泡汤了,哈哈哈。”

王钧教授

对此,王钧四岁的小孙子难免有些失望,但是家人早已习惯了理解。当医生这么多年,他就没在过年期间回过几次老家。85岁的老母亲得知他留守深圳,抗击疫情,难免有些担心:“这么多年,也习惯了,当医生,就得往前冲,不能躲!”

纵使已经年过花甲,但是需要的时候,王钧教授的冲劲不减当年:“身处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一线,说实话风险很大,没有人不害怕,但是这种事情总要有人去做。”朴实的话语,代表着很多医护人员的心声。

【见习记者】姚淑慧

【摄影】朱洪波

【通讯员】深三院 深协和 林奕旋 王小欢

编辑 莫凡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