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潮州是“博物馆之城”,自2016年启动“博物馆之城”创建工作以来,一大批地域特色鲜明、文化艺术价值彰显的博物馆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展示潮文化魅力的窗口。截至目前,全市列入“博物馆之城”的各类博物馆、非遗馆、陈列馆54座,成为助推潮州文旅融合发展的亮点。即日起,南方+潮州文旅频道精选其中部分博物馆,进行全媒体推介,呈现内涵丰富的多元潮州,敬请垂注。
【策划】达海军
【统筹】苏仕日
“有点像世外桃源!”回程中,成铿这么评价大吴泥塑博物馆。
确实是。“世外桃源”之意并非指其山水,而是在高铁潮汕站旁,在潮汕公路之侧,在来来往往的高铁、动车、机动车的车流喧嚣之中,却有一处让人可以安静下来的艺术天地,包括门前的那一座茶几。
本期的“博物最潮州”,我们去往一个让人安静、又让人可以激情澎湃的大吴村,这是全国先进文明村、中国泥塑之乡、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在这里,曾经家家户户制泥塑,以“大吴”冠名的泥塑已有700多年历史,而大吴泥塑博物馆却是刚刚正式落成。
成铿再次成为栏目嘉宾,作为潮剧演员的她可以将展品们唱出来——大吴泥塑许多作品是表现戏剧的。这里的泥塑师傅被称为“泥人”,他们的作品通常以“对”出现,称之为“一出”。
一出泥塑,便是一出戏里的精华瞬间。《桃花过渡》取材于潮剧《苏六娘》,桃花撑伞过江寻郭继春商议人生大事,和花白胡须的渡伯对歌,聪明伶俐与善良尽在泥塑之中;《曹操咬靴》将曹操落荒而逃之时还不舍美人,衣裳不整,嘴咬靴子的紧急刻画得淋漓尽致,那份夸张,令人过目难忘;《京城会》也是潮剧里的经典故事,穷秀才吕蒙正得中高第后和月娥在京城相会,一片喜庆,底下却深藏着当年往日的辛酸……
泥塑里更多的故事,有传统,也有当下。二十四孝之一《行佣供母》说的是,东汉时齐人江革,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的故事,背着母亲,江革那一脸淡然、心安,让人动容;还有工夫茶里的和谐潮州,凤凰单丛茶制作技艺整套流程的重现,火里来火里去的消防员那份果敢刚毅……绵长故事,刚柔人性尽在指尖缠绕,都在泥火中重生。
与无锡惠山泥人、天津泥人张等其他地区的泥塑相比,大吴泥塑最特别的制作工艺当属多层贴塑,也就是“压泥成片,褶片成衣”。这是指在捏好人物的身段后,另外把泥擀成薄片,然后按照“先穿内衣后穿外衣”的原则把泥片一层层地贴上,并根据人物的身体姿势做出褶皱和翻转,使之和人物性格、动作相匹配。
475件藏品,就是475个故事。在橱窗里,仿佛是微缩的大千世界,又好似闯进了小人国。馆长吴克煌说,这里藏着大吴子民的记忆和念想。又何止是大吴子民呢?
望着望着,成铿不禁唱将起来,“感相公得中高第,衣锦荣归,与奴家争口气! 画堂中两行珠翠,白屋里顿生光辉……”一段《京城会》,一段泥塑缘。
在这里,泥有了生命,故事有了依托。
如若想要体验一番塑造“生命”的过程,可前往二楼——一个能动手体验的空间。泥团在手指尖捏捏转转,雕雕刻刻,或是借助模具压紧,或是用刀锋轻刮,用木棍尖穿通。最容易上手的莫过于一个个“土叽咕”, 公鸡、老鼠、小猪、鱼儿……一会儿,能吹得响的土哨子就成型了。成铿这会儿唱的则是:“你是土来做,我是火来烧……”
【镇馆之宝】
◆出花园◆
“出花园”是潮州地区一种独有的成人礼习俗,年满15周岁(也有地方定为15虚岁)的孩子要举行“出花园”仪式。这是一个告别仪式,同时也是一个开始仪式,表示孩子从此跳出了花园墙,告别了花香鸟语、天真烂漫、无忧无虑而又懵懂无知的童年,标志着他进入了成年,真正踏上了人生之路。
这是大吴泥塑第二十三、四代传人吴光让、吴闻鑫、吴宏城父子三人合力制作的精品。该作品于2013年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这是潮州首次获得“山花奖”。
吴闻鑫介绍道,如今的“出花园”已经简化了很多,为了复原这一古老的成人礼仪式,他们查阅了很多史料,访问了许多老人,掌握了较为完整的仪式内容。他们将动态的风俗以静态的艺术在一瞬间凝聚,古老的技艺和风俗的有机融合,绽放出灿烂之花。泥塑各色人物生动传神,衣带流畅飘逸,深具民间戏剧的韵律美感和厚重的潮州人文气息。“单单是这春盛,很多人以为是竹编的。”吴闻鑫指着其中的道具篮子笑着说。
【馆长故事】
这是一位有情怀的老板。
1975年出生的吴克煌,是地地道道的大吴村人。15岁时跟着妈妈和舅舅学捏泥塑。19岁便从事工艺品制作,如老式纽扣、鞋花、胸花等,此后开设了自己的工厂。
在生意顺风顺水的时候,吴克煌将生意交给妻子打理,自己则将目光转回村里。2009年,他开始收藏大吴泥塑。“大吴泥塑比天津泥人张的历史悠久得多,为什么还这么低调?大吴子民应该来做点事。”他决意要将大吴泥塑推得更广、走得更远。
2012年起,他便在村里开设了大吴群众艺术馆,将收藏而来的大吴泥塑、麦秆画、木雕、潮彩等进行展示,此后又在广州的珠江新城开设了分馆。
这并不能满足吴克煌的泥塑梦。他想要一个专门的大吴泥塑博物馆。工厂迁址,约3000平方米的旧厂房正好适合打造博物馆。说干就干,2017年初,在几位亲朋好友的帮助下,他着手设计、装修、布展。“心要静,慢慢来。”直到2019年12月,博物馆才完工。
不止于收藏,吴克煌重拾儿时学过的泥塑技艺,自己动手做泥塑,还要求妻子也一起学。“有人参观,有需要的话,自己可以随手就演示起来。”吴克煌曾自掏腰包雇了几位年轻人来学,却只有两位肯坐下来学,然而学会之后,也走了。“没事,他们还会偶尔做一下泥塑,这就可以了。”
不止是传统题材,吴克煌还着手做了许多现代题材。“潮剧故事,外面的人可能看不懂,那就要融入新的东西。”馆长吴克煌相信,最传统的或是更有新意的大吴泥塑,可以走出去,走向京城,或是更远的地方。
吴克煌觉得,大吴泥塑的路还很远,他希望孩子能回乡做点贡献。他感到欣慰的是,还在念高中的儿子吴卓逸已经跟着美院老师学画画,以后要帮忙设计泥塑作品。
不曾算过投入多少资金和精力,吴克煌说盯着利益就做不了文化事业了。“在这些传统文化里,陶冶了自己的情操。比起生意场上的吵吵闹闹,大吴泥塑已经是让我享受了,天天都跟文化、文人打交道,多好的一件事!”
【地址】
潮州市潮安区浮洋镇大吴北片开发区
大吴泥塑博物馆共2层,共约1800㎡。其中一楼约1000㎡,作为展厅;二楼约800㎡,供制作体验等。该馆系潮州文化研学游基地。
【开放时间】
周二—周日 9:00—12:00 ;14:30—17:30
节假日照常开放,逢周一闭馆。
【知多点】
大吴泥塑,潮州地区称为“大吴土安仔”,与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并称为我国三大泥塑。大吴泥塑起源于南宋,距今700多年历史。盛于清末和民国初年,鼎盛时期泥塑作坊遍及全村。2008年,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大吴泥塑制作采用雕、塑、捏、贴、刻、印、彩等技法,特别是“压泥成片,褶片成衣”的技法,以多层贴的形式塑造人物,形成了具有潮州地区特色的艺术风格。
大吴泥塑的内容多以地方传统戏剧——潮剧的主要情节、民间传说和章回小说故事为题材。分为五大门类:一是戏曲人物,有文身、文寸、大斧批;二是脸谱、童头、木偶头、纱灯头;三是肖像,多以真人为形象进行雕塑;四是神、佛像,供人膜拜观赏;五是儿童玩具,如动物、娃娃等,也称“杂锦”。
制作步骤:
第一步,挖泥选料。多直接取自地下的优质泥土。
第二步,炼泥。一般的方法是先后用脚踩踏、木棍木槌反复捣捶不断搅匀,有时还要适当酌量加水,直到它“烂熟”为止。
第三步,塑制。同其他雕塑的品种一样,泥塑的塑制也采用堆、塑、雕、捏、刻、划、印、贴等表现手法。但大吴泥塑在诸般技法中,有三个方面的表现特别突出,这就是塑、印和贴。虽然,大吴泥塑也具有“先头后身,由上而下,由内而外”的塑制方式(或称基本塑制手法),但大吴的很多泥塑,都是头部和身段分开来塑。
第四步,晾干。将塑制成形的泥坯晾晒干。在此之前还得把泥坯逐件用柔软大毛笔蘸清水擦洗(大吴俗称“洗水”),既是清除泥坯上的碎泥和污染的杂物,又能修补一些裂隙等。
第五步,烧坯。烧坯也称装烧,泥塑只是属于半泥半陶的制品,温度一般在400℃左右。但在这样的窑温下,泥质的表面和与窑火接触的中空内里,仍会发生微妙的物理化学变化。所以,掌握火候和时间成为烧制的关键。
第六步,彩绘。清中后期至民国时期大多采用矿物质颜料,其保存时间长,色彩不易变色和脱落。当代的彩绘颜料主要使用的是现成的油漆料、广告色、立德粉等。
第七步,上光。作品上光后,整个制作流程才全部完成。
【采写】苏仕日
【视频】洪礼慧
【图片】王邦平 吴艾洁 苏仕日 邱歆森
【出镜】苏仕日 成铿
【实习生】赖婕灵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