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招风耳”十分显眼,搞怪风和他新闻主播一般的声音似乎不那么般配,暂时从清华大学化工系休学创业后,毕导当上了博主,除了设计趣味实验、做旅行体验的vlog,偶尔还会参与娱乐圈的活动,这让他面临了外界的一些质疑。
“是不是书读不下去了?”“博士来当主播,可惜了。”
一直被认为是学霸的他却很坦然:“做科研对我来说确实有困难,用来谋生或许不是问题,但是在脑洞大开的内容创作上,我觉得自己更有天赋。”
如今,距离他爆火的公众号文章《微信红包先抢和后抢差距居然这么大!春节抢红包的大数据分析》已经有三年了,撕掉清华理工男的标签,他常常以“内容创作者”自居。作为内容创作者,他走南闯北,新年前夕,在广州接连参加“微信创业者之夜”“2020年新媒体行业南方峰会”等活动。期间,毕导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搞笑却较真
这位辅导员与众不同
“毕导”原名毕啸天,他的父母从事化工相关工作,从小受到耳濡目染的他,在高考后顺理成章地选择了化工系。
在别人看来沉闷的理工男,在他这里却表现另类,有着天生的幽默感。“大家就是觉得我挺搞笑的吧,一到活跃气氛的环节,就让我讲个段子。”
作为一名具有幽默细胞的处女男,他不可避免地追求完美,对于实验的要求也达到了极致。他的实验台从来都是干净整洁,每天用的烧杯都和新的差不多,装过自来水的烧杯都要重新再洗几遍。
在他进入公众视野之前,一场化工系学生的“词条保卫战”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14年3月30日凌晨,一名网民悄悄将百度百科上的PX(对二甲苯)词条的毒性释义由“低毒”改成“剧毒”。这两个字的改变成了一场“词条保卫战”的导火索。“词条保卫战”的双方,一方是匿名网民,另一方则是清华大学化工系的6名学生,包括毕啸天在内。
清华学生们以轮班的方式昼夜捍卫PX“低毒”属性,持续时间长达120小时。4月6日,百度百科管理员正式将PX毒性的描述锁定为“低毒化合物”。这也是捍卫科学的学生们的一场胜利,在面对采访时,他称自己是在“捍卫科学的严肃性”。
2014年,他被选为“清华年度人物”,并顺利直博。而开始读博的他却开始了自己痛苦的挣扎。“做科研和本科期间的知识学习完全不同,这是个很大的挑战。”曾经觉得成绩好就应该读博的他也开始反思自己未来的选择。
2016年8月,他注册了一个公众号,因为是清华大学著名的不正经辅导员,就起名叫了“毕导THU”。最开始,毕啸天想要利用“毕导THU” 这样一个平台,撕掉化工男、博士和辅导员身上的固有标签,让大家觉得这些高智商的理科生们并不是木讷无趣、不懂幽默、毫无情商。
没想到这成了改变毕啸天后来生活的转折点。
不怕质疑
脑洞大开
为能讲出好故事
毕啸天记得的第一篇引起校外人关注的文章,是《一个清华博士在供暖前给广大学子最中肯的建议》。当时北方已经进入深秋,是供暖前人们最难取暖的时候,于是他脑洞大开,用实验测量了衣服的保暖性,想到了几个取暖方法。
经计算他发现,当把风衣穿在秋衣外面时,散热功率是330W。而把秋衣穿在风衣外面时,散热功率就只有328W。
“2W意味着,如果你秋衣外穿在寒风里面站上整整两天两夜,你就可以节省出整整一个鸡蛋的能量。”毕啸天把这些写成文章,配上表格、模型、公式演算,把它发在了自己的微信公号“毕导THU”上。
“谁会真的把秋衣穿在外面呢?只是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一些生活中的趣事罢了!”
2017年春节,毕啸天在抢红包的时候很苦恼,觉得自己虽然手快却抢到了最小的红包,于是,他在微信群中做了150次实验,每次发50元的红包,又通过编程发了两亿个红包,发现第一个红包很少,而大红包往往出现在后面。于是,他写出了《微信红包先抢和后抢差距居然这么大!春节抢红包的大数据分析》,在过年期间爆红。
随后,他又写了各种让人觉得脑洞大开的文章,比如《吃了几十个西瓜后,我终于发明了能避开所有瓜籽的科学吃瓜法!》《熬夜真的无药可救吗?我熬夜看了3篇论文终于找到了答案!》《我说撒尿牛丸是平安夜的精髓,没人有意见吧!》等,脑洞大开,并吸引了大量的粉丝。
毕啸天的这些新奇研究在全国各地的课堂上播放,还有很多家长老师跟他说孩子非常喜欢看他的视频,催促他快点更新。
“我估计孩子们没办法完全看懂里面的知识点,但我相信也许我在他们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让他们觉得,观察生活是很好玩的。”毕啸天说。
尽管得到了一些高度评价,但是他仍然不可避免地受到质疑。
有大学教授说他的推理不严谨,毕啸天认为严谨是相对的:“比如高中化学和大学化学相比,其实也是不严谨的,为了把故事讲好,我会在严谨和脑洞之间寻找一个平衡。”
因此,他不觉得自己是一个科普的博主,而是一个脑洞学家。
“你说我在讲科学的确在讲,但你看完后学到什么科学知识吗?好像也没有。所以我们就是一个学不到知识的科普。那究竟在科普什么呢?其实是在科普一种感觉,一种科学可以很有趣的感觉。”
毕啸天的导师则一直支持着他,当清华大学其他老师在群中对毕导的文章提出质疑时,导师表示:“作者是我的学生,他平时做学术非常认真,科研工作严谨,这只是一个段子,为了博大家一乐,希望教授们不要过于较真。”
无用的好奇心
想要保持一个永无乡
从秋衣外穿到抢红包,再到薯片掉地上是否可以吃、如何优雅吃撒尿牛丸、如何测出女朋友的脸有多大等奇思妙想,似乎对生活都没有多大的用处,也要面临着严谨与否的质疑。
毕啸天有时也会重新推翻之前的一些说法。
“之前我提出一个薯片掉在地上还可以吃的理论,原因是薯片是弧形的,它与地面相切,接触面是一条线,一条线的面积则等于零,因此是可以吃的。但是后来,我认识到因为过去那是个理想化的假设。实际上我用弹性力学和有限元算了一下,薯片掉地上的接触面积是1.2mm2,所以建议大家还是不要吃。”
然而,他觉得这些理论本身就是可以带给人一种灵感,不希望大家太过于纠结其中能够学到什么。
不久前,毕啸天去参加一个活动,一个姑娘对他说,毕导,看你这些玩意吧,看完也学不到什么,但让我感觉:哇哦!我在生活中错过了太多。
这句话让他觉得有点味道了。
如果说他认为自己有什么价值,那就是可以激起无数人的好奇心,最重要的是让对世界还未有完全认知的孩子产生对科学的好奇。
“驱使我去做这些内容的原因从来不是有用,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好奇。每个问题我们可能要做很多实验,查很多文献。”他深深感受到,这种创业不是在学习任何前人的经验,而是在观察和探索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事里被忽略的细节,想把我的观察、好奇心和探索欲传递给更多的人。
在毕啸天最开始提出薯片相切可吃理论时,有人站出来说:“这人还清华博士呢!这么明显的错误,学傻了!”为此,他觉得好遗憾。
“因为这些人的话证明了他们已经听不到这个故事中能让人会心一笑的部分了。”
如今,毕导的公众号一发出来,在很短时间内就会有几万的阅读量,正是这些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和他站在了一起。
“这里就是一个永无乡,永远好奇,永远年轻,永远有趣,永远屁用没有。”
【记者】王越莹 欧楚欣
【拍摄】董天健
【剪辑】欧楚欣 实习生 易欣然
图片来源于“毕导THU”公众号以及网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