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世界观|手记:以陶为媒,夯实“海上丝路”佛山地位

城市方法论
+ 订阅

在南方航空公司飞往泰国的飞机上,“简一大理石瓷砖”的广告遍布每个座位,而在泰国曼谷、湄索、越南胡志明市的探访中,佛山陶变身为海外广府会馆建筑装饰的琉璃瓦、会馆中供奉的佛山陶塑、家族传承的一把石湾陶壶……一路走来,你会感慨于佛山陶的巨大存在感和影响力。

以南海会馆为符号的探访与研究,为我们揭开了“石湾瓦 甲天下”的传播版图,研究佛山陶瓷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将为今天方兴未艾的海洋史、全球史提供鲜活个案。

而在业界,近两年来,佛山建陶在全球范围内的开拓以及佛山陶与世界的交流,成为这个庞大产业江湖里最为频繁的动作,现代工业生产线与窑火不熄的南国陶都,在不断丰满着“海上丝绸之路”的佛山地位。陶瓷,或许可以成为观察和研究佛山作为古代“海上丝绸大港”、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沿线国家交流联系的极佳媒介。

让我们把目光回到公元1894年的一天,印尼西苏门答腊巴东华社的一位首领,向这座城市献上了一座来自中国“佛山制造”的梵钟,在佛山铸造久负盛名的南洋,这可是一次引起轰动的捐赠。这次捐赠,更揭开了一个佛山“接单”、完成铸造,再经驻佛山的闽北会馆和海南会馆等从事南洋海外贸易的海商们,把佛山梵钟运往印尼的海上丝绸之路商贸图景。

这口梵钟与“石湾瓦,甲天下”有何联系?研究专家杨龙胜认为,正是基于高温下还原的石湾制陶技术,成就了佛山冶炼业的荣光,同时,佛山冶炼业随时分享着制陶技术的最新成果,这是一种佛山冶炼业的异质文化共生现象。也就是说,佛山陶瓷与冶铸、制糖业、盐业等多个行业都有着同生共息的关系。

以陶瓷为媒介,佛山与海外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自古构建起的,是一种基于“生产制造+商业贸易”的商贸关系。拉长时间和空间来看,在这样的积累与基因之下,家居、机械铸造、陶瓷、服装等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发生紧密联系的产业,主动求变,适应了21世纪人类文明中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需求的变化、生产技术的变革而不断进行着产品形态的调整、产品输出方式的调整。

可以说,陶瓷、家居、服装、不锈钢等产业如今在佛山与海外之间,仍是焕发着蓬勃生命力和深远影响力的纽带,佛山作为海上丝绸大港、佛山产业的根植性、佛山内源经济与外源经济,都有着独特的魅力与研究价值。


阅读更多:

岭南世界观㊳|陶瓷下南洋:海外会馆瓦脊“佛山造”

【撰文】阎锋 沈梦怡 王雅铄 王谦

【策划】何又华 林焕辉

【统筹】张培发 赵进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杨馥铫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