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经久不衰,是吸睛“利器”,也是成就传播“爆款”的绝佳元素。醒狮,是广东的“绝活儿”之一,也是岭南文化的“金字招牌”。1月13日晚,来自“醒狮之乡”遂溪县许屋醒狮团亮相《岭南春来早——2020广东卫视春节晚会》录制现场,向观众展示了遂溪醒狮的魅力。让我们一起看看!
其实,遂溪的醒狮曾上央视真的是让人感动骄傲
戳一戳看视频
遂溪醒狮历史悠久,是中国醒狮之乡遂溪醒狮还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我们来一起来了解一下遂溪醒狮吧
遂溪醒狮,闪亮的金漆招牌
遂溪,中国醒狮之乡,民间醒狮活动源远流长,遂溪醒狮还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获得了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遂溪醒狮融合了佛山醒狮的形神步法,霸气的醒狮,其动作威猛灵巧,套路一气呵成!
遂溪醒狮表演中还分为传统狮和高桩狮。传统狮以地上装设的凳、桌、梯和配以盆、桶、箩等物品表演为主。
△传统狮
高桩狮则在传统套路上,加以发挥提升,在一条高近3米的,高低错落的桩柱上表演,再加上各种高难度的动作,使得舞狮表演更加的吸引人注意。在遂溪,醒狮活动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当地青少年都纷纷投身其中,参加醒狮团已成为一种荣耀。
△高桩狮
遂溪醒师是有讲究的狮子
醒狮是一种吉祥、喜庆的文化符合,它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是其实现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下面,小编给大家科普一下“其中讲究”吧:
醒狮有讲究之一:外观造型
醒狮造型夸张,追求神似,头上有角、铜镜。
△狮头各部位示意图
广东醒狮有多种脸谱,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三国人物和性格。比如,黄色刘备狮,红色关公狮,均属纯善温驯的文狮;黑色张飞狮,是勇猛好斗的武狮;还有紫色吕布狮、青色赵云狮、白色马超狮等。狮头象征吉祥如意的纹样也“因狮而异”,如刘备狮、张飞狮头上纹样为“豪光纹”,赵云狮头上纹样为“云头如意纹”。
醒狮有讲究之二:表演套路
醒狮表演有一套完整套路:正式表演前开盘,锣鼓擂响,舞狮者先打一套南拳,作为表演的开场和序幕,这是传统醒狮表演的套路。正式的醒狮表演主要有出洞、上山、饮水、巡山、会狮、采青和入洞等套路。
△舞剧《醒·狮》剧照
“采青”是醒狮表演的重要内容,根据“青”的位置和材料分为高青、地青、桥青、凳青、盆青、蟹青、蛇青等。传统的“青”一般由生菜、芹菜、桔子、利是组成,有“生财、勤劳、吉祥”等美好寓意,通常以红绳打活结并挂起。采青需经过寻青、见青、喜青、惊青、探青、弄青等程序,才一跃而起“食青”,否则就是“擒擒青”,最后是“吐青”、“醉青”。
醒狮有讲究之三:狮礼·狮德·狮魂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醒狮形成了独特的传统礼仪,有一套约定俗成的习俗规范。因为醒狮是吉祥喜庆的文化象征,所以,新狮启用、醒狮表演、拜祠堂或寺庙、两狮相会、狮头保管等,都应遵守醒狮礼仪,也即“狮礼”。
传统的醒狮表演遵循一套约定俗称的规定,行家有“见物必疑,见青必喜,见红必惊,见柱必咬,见水必戏,见桥必探,见台必望”之说,生动体现了醒狮的机智勇敢、充满活力、对未知物和新事物充满好奇、敢于尝试和挑战的性格。
△舞剧《醒·狮》剧照
醒狮身上所体现的团结友爱、机智勇敢、坚持不懈、敢为人先、乐于助人、充满活力等美好精神,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弘扬主旋律、提高文化自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资源。
湛江狮王教你做醒狮
醒狮能成为遂溪的“金漆招牌”,除了有精湛的舞狮技艺之外,精致、亮丽的醒狮制作工艺也是不容小觑的。一个完美精致的醒狮需要几个技师,分多个步骤完成。
01
扎作:将竹篾扎成一个狮子头轮廓。必须选用柔软度好的黄竹,要求轮廓扎实、逼真。
02
贴纸:用浆糊把纱纸和纱绸贴在狮头轮廓上,必须选用坚韧的纱纸,才能使得制出的醒狮坚实,晾干后还要贴上亮片镭射纸才显得威猛。
03
手工描绘:用颜料把整个狮子头、眼、鼻等画出来,并描画出各种图案。狮头十分强调团的装饰和用色效果。
04
配套装饰:狮头装饰的主要是兔毛、羊毛、五彩绒球、镜子、金片布等,分别装饰在狮子的眉、眼、鼻、口、角等各个部位,使醒狮更加勇猛生动。
遂溪的李荣仔便是把这一技艺发扬光大第一人,人称“湛江狮王”,他既是一名醒狮表演大师,又是一位制作醒狮的大师,他把醒狮做成了一个产业,造福乡里,并惠及广大醒狮爱好者。
△醒狮制作
李荣仔15岁开始舞狮,因为祖父是村里的巧匠,受到家里的耳濡目染,他开始学习制作狮头。因为不满自己的手艺,李荣仔更是奔赴广佛地区“偷师”,将学习回来的技艺融合自己的风格,造就了如今众人皆知的特色产业。
△“湛江狮王”李荣仔
遂溪醒狮走向世界
如今,湛江的醒狮队已达数百支之多,其中遂溪醒狮已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品牌,近年多次应邀出访俄罗斯、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赞赏。
△醒狮表演
醒狮能成为遂溪的名片,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的注意,正是因为有传承人认真、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发扬光大,享誉世界。
民俗文化的传承不止寄托于传承人
更多的是要靠全民的关注
共同把特色民俗文化延续下去
☆ END ☆ 来源 | 综合整理第一视线、微湛江
编辑 | 文意
审核 | 飞戈、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