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滩干净、群鹭栖息、清风碧水。这是近日笔者踏访坪山河时,看到的一副生动景象。
目前,坪山河已从昔日的又黑又臭,到重现“水清、岸绿、景美”,如今已成为坪山人休闲散心的好去处,它的变化不仅体现了坪山城市生态文明理念的变迁,更体现了坪山区社会治理水平和执政能力的提升:
在以坪山河治理为典范的水污染治理行动中,坪山区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探索新的治河理念,走出了一条高位推动、全民参与、智慧治水、水城相融的水治理新路子,形成了全国流域治理的“坪山模式、深圳标准”。
高位推动——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河长全覆盖
坪山河,是坪山人民的母亲河,它的美丽,让城市愈加灵动和妖娆;它的滋养也让城市更富生机和活力。
也正因此,坪山河浸入了城市的血脉之中,也融入了城市文明的深处,成为历史与时代变迁的深刻烙印。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坪山河遭到了过度污染,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守护坪山河,就是守护坪山的未来!”从2016年开始,坪山区便以不留退路的决心、日夜兼程的干劲,打响了“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成立河长制办公室,目前,坪山区有7名区级河长,35名街道级河长,22名社区级河长,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河长全覆盖。
在这一过程中,坪山区委书记、区总河长、坪山河河长陶永欣多次现场调研,召开治水专题会议20余次,现场调研38次,解决难、堵、痛问题300余项;
坪山区区长、区副总河长,龙岗河、赤坳河河长李勇坚持现场调研督办治水工作,中秋、国庆假期坚持巡河不间断。
全民参与——形成党政民共同治水良好体系
在治水提质过程中,坪山涌现出“河小二”护河等特色,形成党政民共建创新生态体系美丽坪山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坪山于全市率先组建坪山区“河小二”护河义工队,开展坪山河护河常态化志愿服务行动,汇聚全民治水合力。
目前,坪山“河小二”累计参与护河志愿服务2.7万人次,护河志愿服务时长达4.2万小时,提供各类河流信息800余条。
智慧管养——打造全流域精准治理体系
近年来,坪山区按照“治污、防洪、生态修复+田园都市建设”3+1治水思路,及“精准截污、分散调蓄、分布处理、就近回用”治水方针统领全局。
这一过程中,坪山运用“互联网+”思路,构建了坪山河流域智慧管理与服务平台。在坪山河沿河排放口和调蓄池入水口设置水质在线监测设备及水质闸门,对水量和水质(SS指标)变化实施监测,并通过中控平台远程自动化控制,在河道治理中实现精准截污。
同时在坪山河各重点支流、重点断面、河流汇聚口等散布设置58个监测点,对水质进行动态监测,科学分析各河各段水质异常情况。
“目前,坪山已完成99条小微黑臭水体整治;11个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得到进一步巩固,水质保持稳定;坪山河干流综合整治主体工程已完工。”坪山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坪山区还引入无人机巡查辖区内河流周边,利用科技手段进行空地结合、人机结合、立体交叉结合,全方位开展“空中”监管。
马峦街道率先在全区实行首个“水陆空”联合河道环境监测体系,在辖区6条河道设置水质自动监测站,对河水荧光法溶氧、电导率、PH值、浊度、温度等五项重要水质指标进行实时分析。
“通过云服务器24小时不间断向电脑端、手机端监控系统上传实时数据或发出报警提示,做到‘科技+巡查员’打出配合战,实现巡查整治的全覆盖、零盲区。”坪山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水城相融——提升一河两岸城市景观
“坪山河在慢慢变好,水质清澈许多,鹭鸟翱翔,等河道修好了,来这里散步的人会比现在多很多。”现在只要提到坪山河,周边居民纷纷点头称赞。
坪山河穿城而过,如何在治水提质的过程中,给市民提供一处休闲娱乐、健身赏景的绝佳去处?
坪山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以“发展的城市•流动的公园”为理念,重点推进坪山河两岸高标准城市设计,打造环境优美、生态友好、文化底蕴浓厚的坪山河风情带。
如今在坪山,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一幅山水相依、河城共生的自然画卷正徐徐展开,坪山河重现“水清、岸绿、景美”,也形成目前的和谐景象:
坪山人能够在绿树青草、清水碧波、鸟语花香的城市里实现诗意栖居;
坪山河变得可亲可近,城市也因此温情脉脉起来。
【撰文】黄诗妤
【图片】陈永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