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世界观㉜|南侨百年:旧金山南海人创造的华文教育奇迹(视频)

城市方法论
+ 订阅


“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什么节日?这个节日背后有什么传说?”“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吃月饼的节日。”“这个节日和嫦娥奔月有关。”

美国旧金山唐人街,沙加缅度街755号。一座红窗绿瓦的小楼里,每天都飘出标准的中文读书声。这是旅美南海福荫堂的所在地,也是美国知名的华文学校南侨学校所在地。

一百年前,南海先贤通过旅美南海福荫堂捐资,筹建了南侨学校,希望给予旧金山南海侨民及子女更好的教育机会,为面临中英语言文化差异矛盾的南海侨童“拨云见日”,让其能更好传承中华文化。

一百年来,在福荫堂的资助下,南侨学校从当初仅有的一间课室、几十名学生起步,一路春风化雨、桃李芬芳,累计教授学生数量达十几万人,成为北美大陆华文传播的重要基地。

在旧金山华人圈内,南侨学校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今,南侨学校开设的课程已囊括从幼儿园到高中三年级的所有年级,每年开设四五十个中文班,招收学生上千人。不仅教会了许多华人中文,更有效地传承了中华文化。

在海外的华文教育中,能够坚持百年、至今仍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南侨学校几乎是一个“奇迹”。在即将迎来百年校庆之际,南侨学校又推陈出新,超越单一的华文教育,创设“面向未来的课程”,希望赋予学生与时代相匹配的竞争力。

破题侨童教育

南海先贤开创华侨办校先河

距离百年大庆还有一个多月时间,南侨学校狭长的走廊和紧凑的教室中,有关校庆的宣传画早已和学生的美术、书法作品张贴在一起,氛围日渐浓厚。

南侨学校学生的美术、书法作品。

在旧金山的6所华文学校中,南侨学校是比较独特的一家。它是第一批华侨民间自发创办的华文学校,也是目前为止海外唯一由单一社团创办的华文学校。这种独特的地位是由旅美南海福荫堂创造的。故事必须从19世纪中期讲起。

在华人赴美的故事中,加州淘金热是重要的篇章。19世纪下半期,大批华侨涌入加州追寻黄金梦。华侨淘金的艰辛不易,往往颇受瞩目,但当时侨童教育的迷茫却鲜有人注意。

彼时,加州推行不平等教育法案,禁止华童到公立学校读书。这意味着,正面临中英语言困难和文化差异矛盾的淘金者子女,无处安放。

随着华侨人数不断增多,华童教育才慢慢得到重视。从旧金山设立侨童英文学校,到清政府派驻旧金山领事筹设最早华侨学校,再到康有为在旧金山等地华人集聚区设军校训练华侨青年,华童受教育形式开始多样化。

在这一背景下,成立于1855年的旅美南海福荫堂,开始尝试专设华文学校,开创了华侨独立办校的先河。“福荫堂成立初,就设立了育人目标。南海先贤深感教育事业与慈善事业同等重要,邀请南海各商店及福荫堂值理共同办校。”旧金山湾区中国统一促进会会长、曾任福荫堂总理的何伟明说,如今回溯,南海先贤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先见,崇文习俗自古就确立。

当时,南海各乡亲认捐超万元,成立筹办校董事局,并在1920年成立南侨学校,意为南海县华侨子弟学校。随着学生不断增多,校舍需要扩容。南海福荫堂值理会四处劝捐筹得巨款,买下了如今位于旧金山唐人街沙加缅度街755号的地,自建校舍。

时至今日,南侨学校的各项财务运作仍是由福荫堂管理。按照约定,南番顺籍的学生入读学校均免收学费;非南番顺籍的学生前来学习中文,也只收取少量费用。除此之外,其他费用均由福荫堂承担,这样的补贴力度在华侨办学中少见。尽管每年对南侨学校的投入已经成为一笔巨大的开销,但旅美南海福荫堂的值理依然无怨无悔,将补贴进行到底。

“我们办学不求急功近利,只希望长远传承中华文化。”何伟明说。

传习中华文化

华裔中文启蒙的起点

每天下午三点放学后,一群群华裔学生都会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南侨学校,开始华文的学习。对这些青少年来说,每天从旧金山的英文学校放学后来到南侨学校补习中文,已经成为固定的日程安排。这里是他们重要的受教育基地之一,近一半的朋友都在此结交,而且不少都是同根同源。

记者走访时,恰好遇上南侨学校的老师给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课,操着标准普通话的稚嫩童声从教室中传出。光听声音,几乎与国内的语文课程无异,但时不时蹦出来的流利的美式英语,不断提醒人们,这是异国他乡的华文课堂。

每天到南侨学校补习中文,已成为华裔青少年固定的日程安排。

对于很多华侨子女来说,南侨学校是他们的中文启蒙之旅的起点。在旧金山出生的程心玙就是其中一位。她如今读初二。从5岁起,她每个周六都在南侨学校度过,从拼音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学习中文。如今,她的中文成绩是整个年级的第一。“我的中文都是在这里学会的。父母不希望我丢了中文的根。从不会讲中文到如今流利对话,不仅对语言,我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都很感兴趣。”程心玙说。

“学校学生身份经历混杂。有在美国出生、对汉字与中国文化陌生的,也有在国内生活了几年后随父母移居而来、有一定中文基础的。不是所有人一开始都对学中文有热情,我们要因材施教,且不能一味教拼音写字,要让学习成为乐趣而非父母强迫履行的义务。”南侨学校校办主任张筱斌说。

随着华文教育的发展推进,南侨学校的教育也在经历变革,向标准、专业化、正规化推进。“原来更多是语言教学,现在拓展到中国历史民俗文化的传授。书画班、武术班、民族舞蹈班等都在我们的课表上。”张筱斌说。

何伟明介绍,目前南侨学校为所有户籍学生都设立了奖学金,以鼓励他们研习中文、发扬祖国文化,扩大中文影响力。作为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评选的首批海外华文教育示范学校,南侨每年都会组织老师、学生与国内的一流院校进行交流互动,吸取更多前沿的华文教育和传播经验。

获得官方认证

善用当地政策提升影响力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华文化和华文的价值也日益凸显,南侨学校也迎来新的机遇。

“如今说好中文让华人就业更有优势。不少美国公司倾向于给会说中文的华人更高薪酬。送孩子来南侨的家长都非常重视中文教育,他们都有共识,那就是华文一定要学好。”张筱斌说。

在旧金山,一股学习华语的热潮正席卷而过。据介绍,目前接近一半的旧金山本土英文学校都开设了中文课,面向学校的所有学生。这意味着,中文开始进入美国国民教育体系。同时当地规定,凡就读于获学区认可的华文学校学生通过学期考试,两年便可取得二十学分。这二十个学分可移至该生原读高中的成绩单上,成为升读加州大学必须的外语教育分。

南侨学校是第一批获学区认可的华文学校,每年有近百位学生获取外语教育学分。“学校还通过了WASC机构认证。这一美国官方机构评审有较高标准,是对学校教学品质的保证。”南侨学校校长谭粼说。WASC是,美国西部学校联合会,是全美六个区域较权威的认证机构,它认证在美国西部各个公立和私立学校,对大专和大学都有效。

中华文化和华文的价值日益凸显,南侨学校迎来新的机遇。

“我在选择华文学校时对比过好几家,但是南侨的教学氛围和影响力最突出。”李杏林说。目前读高三的李杏林,祖籍是阳江这一旧金山华侨诞生大户。她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和粤语,申请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数学系,即将踏入大学。

如今,南侨学校吸引的已不仅仅是南海籍青少年,非南番顺户籍学生比重不断增多,已占到2/3。学生不仅在华人圈层,就是在整个旧金山青少年中都是佼佼者。

创设面向未来课程

赋予学生与时代相匹配的竞争力

历经百年风雨之后,南侨学校也踏出了华文教育之外的新探索,针对时下发展新趋势,开始机器人等课程,为华裔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

每个周日,胡桐可以暂时脱离他在旧金山机场的电气工程本职工作,投入到兼职服务中——他会花两小时在南侨学校兼职教课。他开设的班叫“电子和机器人班”。这是旧金山湾区第一个教授机器人相关知识的学校课程。

南侨学校为华裔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

这个“面向未来的课程”背后,是南侨学校的教育新探索。在华文教育上推陈出新已经不是学校的唯一要求,从整体教育上赋予学生与时代相匹配的竞争力,正成为一种追求。这也是华人教育的一种创新和升格。

“旧金山的不少新移民仍从事工薪阶层的工作,他们希望子女从小接受的教育能为其将来成为高端人才打基础。南侨学校应该给予他们这个机会。”胡桐说。

祖籍南海九江的胡桐,在上世纪70年代来到美国。与早期来旧金山“淘金”的不少移民不同,胡桐希望学习知识。他考入全美顶尖的公立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成为电气工程专业的一名学生,毕业后一直从事电路设计、维修、检测等相关工作。

新知识的含量,是在美国接受了精英高等教育的胡桐最为看重的。在两年前加入旧金山的九江慈善公会后,胡桐开始建议南侨学校开设机器人相关课程。

“这两年,人工智能技术是全球的风口。人类历史因此站上了转折点,只有掌握相关技术才不会被淘汰。华人小孩也要为此做好准备。”胡桐说。他发现国内不少城市在小学就开设了机器人课、编程课等。于是在2019年1月,他率先推动南侨学校开设了电子和机器人班,自己亲自当起了老师。

为了找到合适的软件教材,胡桐对比了国内外多款编程软件,仔细研究每一款的难易程度、软件特征和系数等,最终选定了深圳企业开发的一款机器人编程软件,因为“这款软件的每一个指令立刻让人明白它能让机器人做什么,它像搭积木一样,不用一个字一个字码。”

“我将课程的学生年龄设定在8岁。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注意力已经成熟,又处于更高心智开发的关键时期。”胡桐说。从开课初的零星几人,到如今一堂课十多个学生,这门机器人课的受众范围在明显增加。“我相信以后会更多,我也希望它成为华人学生的必修课。”

历经百年风雨之后,南侨学校也踏出了华文教育之外的新探索。受访者供图


■聚焦

出身粤剧世家,却凭借西方式实验话剧多次斩获国际大奖

一位南海籍华裔戏剧家的文化融合探索

在美国社会的华人,总会面临一个命题,如何在两种文化的交融下坚守、传承中华文化。祖籍南海九江的张家平却在这两种文化中游刃有余。

作为美国著名华裔导演、编剧、编舞和影像装置艺术家,张家平是古根海姆奖、美国国家艺术奖章获得者,也是屈指可数的能够获得美国主流社会认可的华裔剧场艺术家。但鲜为人知的是,这样一位凭借西方式实验话剧蜚声全球的戏剧家,其创作底子却藏着岭南文化肌理。

◎在耳濡目染中汲取粤剧文化精华

张家平是一个在北美土生土长,却带有浓厚广东烙印的南海移民后代。父母都是粤剧演员,在纽约唐人街长大,张家平从小对广东文化并不陌生。上世纪移居美国的华人,相当一部分来自广东。他们不仅带来了粤语和广东的生活习俗,为了消解乡愁,更是将粤剧引入美国。光是旧金山,在1920年代就有5个粤剧院,表演者人数超过700人。

《百老汇的中国题材与中国戏曲》一书写道,粤剧在美国尤其受欢迎,它对华裔美国剧作家产生了深刻影响。而张家平就是深受影响的一员。

在他儿时,父母作为资深粤剧演员经常辗转于美国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多国演出。从小耳濡目染,张家平对粤剧产生了浓厚兴趣,舞台上咿呀的唱腔、行云流水的动作、鲜艳的服装,都构筑了他最初对戏剧的审美。

粤剧世家的影响,让张家平也走上了戏剧的道路。他选择了视觉艺术和电影作为大学专业,并师从纽约著名的歌唱家、导演、制片Meredith Monk,加入其演出团队。

随着积累加深,张家平开始创作自己的戏剧。而从小在粤剧文化中的沉浸,则让他在富有实验性和后现代特色的作品中坚持贯穿中国文化元素。他借鉴粤剧有唱段的形式,在自己的戏剧中融入演唱。他剧中的人物会说中文;同时,武术也作为一种重要表演形式,出现在戏中。

◎在中西交融中展示真实的中国文化

跟借鉴粤剧相比,张家平在日常创作中更注重探讨东西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从而向美国展现真正的中国历史面貌、弘扬中华文化。

“我专门制作过一部戏剧《中国热》,讲述了17世纪到19世纪间在西方掀起的购买中国瓷器等中国制造物品的热潮。”张家平说。

在这部戏剧中,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如何抵抗歧视、华工在美国修建洲际铁路的沧桑英雄史等,都得到了充分呈现。其服装与道具的考究,让美国观众能看到更加真实的中国传统文化社会。而这些要素和新型戏剧手法融合,在美国的舞台创造了一个更立体的中国画面。

“我在美国接受教育,这让我更加深入思考中国文化。在美国接触到的中国文化有时比较表面和商业化,而我更关注深层次的话题,也希望展现更深刻的中国文化。”张家平说。

而历经文化交融与传承,张家平也在寻找更多机会回到家乡了解原生故土,进行文化沉淀,从而进一步创新与升华其对中华文化的表达。

为了制作一套逼真而华丽的皇帝戏服,张家平多次往返中美间寻找厂家、了解史实,打造更优质的舞台;他还回到了位于南海九江的祖屋寻找乡愁。“我还想更深入透彻地看到中华文化的更多侧面,并将这些侧面展现出来。”


◆相关

岭南世界观|全美最大华人医院运营120年成功扩建为现代化医院

【撰文】吴欣宁 王芃琹 黄舒旻

【摄影】张培发 龙建刚 黄舒旻 王芃琹

【策划】何又华 林焕辉

【统筹】张培发 赵进

【剪辑】李嘉欣 杨馥铫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田人心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