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看视频
4年前,“创造教育”在东莞从无到有,松山湖实验中学一枝独秀;4年后,“创造教育联盟”应运而生,“创造教育”走出松山湖,在东莞本土和他乡都出现了更多响应它的实践者。
正如校长万飞所言,松山湖实验中学在东莞教育届只能算是一枚“小鲜肉”。2015年9月正式招生的松实,2018年才迎来了学校培养的第一批毕业生。然而就在一年后,它又被认定为东莞市第一批品牌学校。短短4年多的时间,这所学校所展现出的能量已足以让人侧目。
“智能时代科技迅猛发展,生活日新月异,作为校长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学校应该如何去培养适应未来、有竞争力的人才?”正是带着这样的思考,万飞和松湖实中走出了自己的“创造教育”之路。
让创意在校园中无处不在
位于国家高新科技园区,沉浸于浓厚的科研氛围之中,拥有一批极具创新活力的青年教师和富有创业热情的家长群体,松山湖实验中学办学之初,“创新”二字被视为其与生俱来的使命。
无论从社会环境要求,还是学生发展需求来看,万飞说信息素养和创新素养都是如今学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素养。“办一所具有创新活力的幸福学校”也应运而生,成为了松山湖实验中学建校之初提出的愿景。从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取经,松山湖实验中学提出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造性人格的学生。
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里,一场粤港澳大湾区STEM教育论坛选址东莞市松山湖实验中学。在论坛现场,该校分享了一堂名为《冰淇凌创业营》的STEM课程教学内容:不同学科任课教师合作,将数学、科学、艺术、技术、金融等多学科知识结合开展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冰淇淋的制作工艺,设计商业计划书,还能学习财税体系、品牌打造、广告营销等一系列知识。这一特色课程项目也在2019年东莞市中小学“未来课程”设计大赛中斩获一等奖。
顾名思义,这堂课与“创业”息息相关。而松山湖实验中学所构建的“创造教育”课程体系也正在“创新、创作、创业”三个关键词上构建起来,所有的课程可归为三类,即面向全体学生的学科学习,面向大部分学生的主题实践,面向部分学生的项目合作。
万飞说,许多人对创造教育,甚至对“创造”“创新”,都还只停留在科技创新的理解层面。离开科技,似乎创新就没有了表达的载体。而这一说法在他看来是狭隘的。
课程建设是诠释一所学校教育品牌的重要注脚。学校认为,“学生最好的培养依赖课程,学校最好的产品是课程,最具竞争力的还是课程。”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创造力人格,松湖实中开设的校本课程已多达190多门,包括茶艺、围棋、羽毛球等在内,涵盖健康、人文、科学、交往等方方面面。
走进松山湖实验中学,这些场景便不难看见:在尔雅书吧里,学生凭借策划案“竞争上岗”,对书吧进行承包经营,体验创业、服务公益;在小天才实验室,进行创客实践,动手动脑发掘自身创造潜能;在研学课堂上,奶茶、烧鹅也能成为研究课题,学生贴近生活地开展自主探究……“让创意无处不在”似乎已经成为了松山湖实验中学的日常写照。这样的校园生活,也是松湖实中对“创造教育”的生动诠释。
目标与世界一流教育对话
此外,学校在教育改革方面也诸多尝试,诸如率先推行智慧课堂、选课走班制、多元智慧评价等。
对比传统课堂,松山湖实验中学推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学校积极建设松湖实中大慕课,探索教学新模式,如翻转课堂、双师教学、同步课堂等。通过“单元主题教学”“课内外大实践”“项目学习”等教学方式,引入课堂观察机制,让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效融合,从传统课堂以老师为主角到信息化课堂学生参与度更高。
为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学校研发了智慧评价系统,通过收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数据,通过雷达图清晰地看到学生发展均衡度、优势和劣势所在。该系统所展示出的评价不仅是一种结果或分数,而是评价学生全方位的表现。
值得一提的是,松山湖高新科技园区内高等院校、产学研研究院、高新科技企业云集,学校借助先天区位优势,整合利用周边社区资源开展教学。与当地高新企业达成合作关系,共同参与财商课程、综合实践等课程实施,目前学校开展的校本课程中,有15门荣誉课程的授课教师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精英。
国家教育信息化产业技术创新实验学校、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十三五课题实验学校、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创客教育实验学校……作为东莞教育“后起之秀”,不过几年光阴,松山湖实验中学已是十几项国家级荣誉加身。去年下半年公布的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中学阶段)名单中,松湖实中也作为全省唯一的上榜学校赫然在列。
如今,成为首批30所东莞市品牌学校培育对象之一,松山湖实验中学也迎来了一个新的起点。
“品牌学校的培育过程无疑是促使整个区域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发展。”万飞认为,培育工作在东莞各学校中的化学作用已然开始显现。对于品牌学校而言,则意味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如何做好示范,怎样向外辐射起到引领作用,是学校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
让品牌学校名副其实,将“创造教育”落地开花是万飞现阶段对眼下学校工作的希冀。但更长远的,他更希望松山湖实验中学的未来,是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创造教育特色鲜明,学校发展持续而内生驱动,最终真正达到“能够与世界一流教育对话”。
对话专访
万飞:创新基因与校同生
南方+:创造教育经过了几个阶段?
万飞:2014年6月,我调任松山湖实验中学校长,课程方案的思考也随之展开。同年年底,当时学校的主干教师,也是学校的“第一批创业者”开始了密集的讨论。2015年上半年形成一个初步方案,并着手开发初步的课程,这个阶段是“创造教育”的顶层设计。
经过本校实践、完善修订,在托管学校的经验复制进行检验,目前进入到了深化推广的阶段。我们的经验也影响了一大批学校,包括跟小学也有衔接。今年也发起了创造教育联盟学校,全国十余所学校包括有北京、上海、江浙等地区的都有。
南方+:学校革新的动力是什么?
万飞:我最初办这个学校的一个思考就是,将以什么作为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因为老师过了几年,往往专业会走到一个瓶颈期,学校也是这样。破解这个难题的方法就在于创新——每个人都希望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在改进当中找到幸福和成就感,然后再在改进,学校就会不断前进。
我们办学之初就有创新的基因在,所以谁都愿意在这里追求创新。让创意无处不在,让创新从民间开始,这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一个简单的例子,实习老师在这里进行自我介绍后,会有学生走到旁边悄悄跟那个老师说,讲得不错但是没有创意。
所以也有人说,模仿一个创造教育的学校,学到的只是它的表象。今天学到的,明天又变了。其中的要义“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内核,这是一开始定下来。
南方+:学校本身办学的起点很高,在建设的过程中如何找到新的突破点?
万飞:一切都是在路上,尤其创新创业始终在路上。现在东莞办新学校,起点都很高,都是好学校,硬件条件都是非常不错的。未来肯定有更多的学校创办条件比松实当年好得多。尤其是硬件环境这一块,肯定是会越来越好。
有一个比较高的起点就没有突破点是不成立的。现在处于一个急剧变革的年代,久不学习就会落伍。数字时代带来的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对教育最大的冲击是什么?未来的人才到底是什么?有很多说不清,都需要不断去探索。可能会走一些弯路,但是变化是一个潮流,所以要顺应潮流,更要加强学习。
【撰文】毛敏
【统筹】王慧
【摄影】孙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