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书声|中山市实验中学刘卫平:读书是教师最好的备课

香山学堂
+ 订阅

师者书声|中山市实验中学刘卫平:读书是教师最好的备课

00:00/00:00

▲点击音频倾听中山市实验中学教师刘卫平朗读作家林希的《石缝间的生命》。

刘卫平从家乡江西来到中山工作,至今已经10年。2010年,刘卫平从华东师大研究生毕业后,来到中山市实验中学任语文教师一职,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如今,他已经在中山扎根,成为中山教书育人教职大军中的一员。

探析比喻句写作的突围之路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不阅读的教师,如何能教书育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阅读是我们维系教学生涯的唯一路径。教师只有的成长,才有可能推动学生的前进。阅读,让我们的教学生命力保持旺盛。”在学校的会议室里,笔者见到了刘卫平老师。他戴着一副简易的眼镜,身着一件蓝色衬衫、一件黑色西裤,让人一眼见到他,就能大抵猜到他的教师身份。他告诉笔者,读书是教师最好的备课。阅读,能丰富教师的灵魂世界,快速推动专业成长,汲取他人的教学经验,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

不少学生、家长,甚至语文教师,认为语文在所有学科里面的学习见效不快,需要日积月累的阅读和学习,导致学生、家长对语文这门学科的不重视。刘卫平对此颇为感慨。他认为学习语文一样有技巧,一旦掌握技巧,尤其是作文,分数能得到快速的提高。

比如在高品质的语言表达中,总能看到比喻句的身影,如何突围比喻句的写作,是摆在学生、老师面前的一道写作难题。

在学生的作文中,短时间内鲜有比喻句的生成,更别提高品质的比喻句。

刘卫平曾于语文月刊上发表《前置与强化:探析比喻句写作的突围之路》一文,试图探析比喻句的前置写作过程,提出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措施,帮助学生突围比喻句的写作。比如整合有序的喻体库,刘卫平将常见喻体分为十类:植物类、动物类、地理类、航海类、海河类、天气类、光明类、艺术类、建筑类、人文类。归类的喻体建构成知识网络,便于记忆,有助于写作输出。而每一类型都有相应的常见喻体,如人文类喻体有:金钥匙、敲门砖、试金石、减压阀、镇定剂、助推器、催化剂、通行证、调味品、教科书、大杂烩、引擎、幽灵、怪圈、恶魔、暗箭、子弹、炸弹、毒瘤、枷锁、温床等。

比如使用一些掷之于地而铿然有声的“金句”,使作文增色。学生可使用极言词“一切、第一、所有、最、只有、任何”等,也可使用矛盾式,诸如“它虽然微小但不渺小”之类的方法,打造出富有冲击力的“金句”,提升作文水平。

作为语文科组长,刘卫平也经常建议其他语文老师要注重教、练、考相结合,适当利用考试指挥学生学习,否则难以引起学生重视。他也鼓励老师们给学生优秀作文打高分,借此拉开学生语文成绩差距,让学生从语文中获得成就感,获得阅读的动力。

关注孩子阅读素材,家长的角色不可缺席

刘卫平基本上利用晚上的时间阅读,常阅读语文学科知识,如《中国文化十五讲》《中国诗学思维》《广义修辞学》《汉语比喻造词中名词性喻指成分属性义研究》,也涉猎语文教学方法类书籍,如《阅读学习论》《作文心理学》,还有一些核心刊物《中语参》《语文教学通讯》。

每天至少阅读一小时,阅读过程中有批注、有摘记,要聚焦式阅读,一段时间内专门涉猎某一类书籍,这是刘卫平一直在坚持的良好阅读习惯,比如这段时间他专注阅读修辞学的著作。

阅读方法上,他提倡避免盲目性阅读,阅读不是简单地看,他推荐师生阅读黄宗智所著《如何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以及美国学者《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两本书,一起学习阅读的有效方法。

刘卫平现在上的是高二语文课,他经常打印一些课外拓展阅读的材料,供学生阅读。比如课堂上教到老舍先生的《想北平》一文,刘卫平就会找类似思乡题材的散文,推荐学生课外阅读。

这样的教学方式其实很多语文教师都会采用,但最近刘卫平有了一个新想法,他想组织群文阅读,操作与课外拓展类似,但却把阅读当成教学任务融入到课堂内,从1+1模式变成1+X模式,比如课堂教《想北平》一文,就一口气找如王鼎钧《脚印》、张晓风《愁乡石》、郭枫《老家树》等主题相似文章,这样不同写法有了对比,强化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对对比意义的理解。之前课外拓展不纳入课堂,只推荐学生课外阅读,而群文阅读则要求学生必须在阅读课上阅读。所谓的阅读课,高一、高二年级每周每班都会有一节。他说:“阅读一定要带着任务去,如果不带着任务去,往往没有太多效果,没有收获。有了任务,学生才会真正去阅读,习惯阅读。”他准备和学校沟通,合适的话下学期希望能尝试推广这种教学方式。

“读什么比怎么读更关键!”刘卫平认为老师要给学生推荐筛选好的书籍。而学校,也要让阅读常态化、评价化、专业化,比如评选学校阅读之星,或者经常确定阅读主题,推荐专业阅读。“基础教育阶段需要任务式的阅读,但关注孩子阅读的素材,家长的角色也不可缺席。”

刘卫平的儿子也在实验中学就读初中,喜爱阅读。孩子尤其喜欢历史方面的书籍,如《中华上下五千年》《三国演义》等,有时候上厕所也捧着书看,十分入迷。提起儿子,刘卫平满眼笑意。孩子四五岁时刘卫平就经常给孩子讲故事,给孩子买书。看到孩子读不合适的书籍就及时制止。“社会现在诱惑很多,家长不是一定要求孩子读哪类书籍,但一定要关注,做好把关。”

【名师说】

阅读是一种自我发现和创造的过程。一个人的精神格局有多大,基本上是由他的阅读和思考决定的。

阅读和思考并肩而行,缺一不可。纯粹的阅读是苍白的,要思考为之添彩。别陶醉于舒适区的阅读,而应该是学习区的阅读;阅读的目的是获得高级满足感,而非消磨时光,也非寻求感官刺激。    

做事有一定的功利,无可厚非。阅读的初始阶段需要功利性阅读,但是最高层次的阅读不是功利性,真正好的阅读是发自内心的,有强大内驱力的阅读。一旦长期功利性阅读,阅读就会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那时自然而然功利性就不强了。

如今许多学生因为学习没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教育普遍存在这个尴尬。轻视课外阅读,根本原因是考试与阅读脱离,一旦像初中一样考名著阅读,课外阅读就可以铺开。要知道,阅读是为了活得更精彩。

【采写】廖冰莹

【摄影】王云

【制图/海报】朱晓宇

【音频处理】卢子衡

【统筹】吴帆 黎詠芝 莫依蓉

编辑 朱晓宇 卢子衡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