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看视频
时针拨回到1984年。
改革开放之初的东莞土地上孕育着无限希望。在常平镇,旅居港澳的先贤们也播下一颗教育的新种子,捐资兴建了一所学校,取名为“振兴中学”,寓意“振兴中华,振兴教育”。
35年过去,常平振兴中学历经易址新建,早已旧貌换新颜。外墙上的校名在日光下熠熠生辉,二层廊桥与教学楼连通,建筑立面宛若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巨大钥匙。另一侧钟楼矗立似笔,记录着时间,也见证着这所中学的积淀与发展。
“学校建立之初可以说是东莞的明星学校,但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也曾跌入低谷。”校长李暖休坦言。进入新世纪,振兴中学重整旗鼓,对学校的既存问题问诊寻方,确立了“立足基础,和谐育人”的办学理念,迎来新一轮加速发展。而在品牌学校培育过程中,学校又对这一办学理念进行重新总结、丰富、提炼,提出了“和合教育”的品牌文化。
追求校师生三者和谐发展
创办之初的振兴中学,不仅由当时的区公所拨款110万元兴建,还由港澳同胞和常平一些企事业单位捐款60多万元,从香港购置一批教学设备,这在30多年前可谓是大手笔。依托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和优质的教育资源,振兴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一时在全市领先,成为东莞地区的明星学校。
然而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末,由于办学理念不清等原因,振兴中学的发展跌入低谷。2001年,为了适应常平镇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振兴中学易址重建。同时,学校还邀请教育专家把脉问诊。当时专家们认为,阻碍学校发展的根本问题一是办学基础不牢固,教师、学生得不到和谐发展,二是学校、教师、学生之间关系不和谐。对此,学校确立了“立足基础,和谐育人”的办学理念。
“简单来说,就是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追求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和谐;立足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础,追求教师德、才、识的和谐;立足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追求学校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和谐。”李暖休阐释。
多年来,振兴中学始终坚持这一办学理念,致力于创办一所“高质量、现代化、特色型、示范性”初中优质学校。2018年,东莞开启了以品牌学校培育为契机的教育提质,面对机遇,振兴中学对其办学理念进行了重新总结、丰富、提炼,提出了“和合教育”品牌文化。“这是将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融合,以‘和’为价值导向,以‘合’为途径和方法,达到‘由和致合,由合致胜’的实施过程。”李暖休说。
在“和合教育”文化的指引下,学校着力构筑和融管理、和润德育、和怡课程、和智课堂、和协评价、和美环境六大体系,推动学校高品质提升。
让尊重学生个性成为课程特色
利用旋转按钮来制作一台可以自动调速的风扇,听上去操作难度不小。在振兴中学的课堂上,学生们可以设计自己喜欢的扇子外形,通过编程让扇子进行阶段调速和无极调速,再加入无线遥控功能。这堂融入STEM教育理念的机器人DIY校本课,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意思维得到充分锻炼。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中学来讲尤为关键。以“和合教育”文化为统筹,振兴中学构建起涵盖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三大模块的“和怡课程”体系,从尊重学生个性出发,让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学习中愉悦成长。
其中,拓展型课程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发科技、体育、艺术类、中英文阅读类以及各文化学科特色类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发展特长,如创客空间、机器人DIY初阶、各运动队、各艺术队、各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等。探究型课程主要针对有一定专长的学生,设计研究性课题,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引领学生掌握探究方法,验证探究结论,如机器人DIY高阶课程、生物园STEM教育课程等。
振兴中学教研处副主任陈振辉介绍,该校校本课程注重参与性、体验性和实践性,在具体开展上推动“三个结合”,即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教师特长与学生兴趣相结合、校内活动与校外资源相结合。
“比如机器人DIY作为我校最具特色的科技教育课程,其初阶课程我们直接安排在第一课堂,按课表每周上课,其高阶课程我们则安排在第二课堂进行深度探究。另外,不少教师有一定的非学科专业的特长,他们作为牵头人,聚合有相同兴趣的学生组成学生社团或兴趣小组。”
陈振辉表示,为保证校本课程开展的量与质,学校要求每个课程都要有实施方案,确定相对固定的时间、地点、人员、评价方式、成果展示途径等基本要素,对条件比较成熟的校本课程学校还会协助开发校本教材,并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评价中予以量化考核,在绩效中予以体现。
让学校成为开放的课堂
课堂教学是课程建设的“端口”,完善的课程体系也需要通过科学的课堂才能真正发挥效能。近年来,振兴中学提出向课堂要效益、向课堂要效率,加强对高效课堂的深度研究,创设“和智课堂”。学校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积极引导教师探索课堂的新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归纳知识、自主运用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核心素养。
将一堂40分钟的课进行拆解,10分钟温习旧知识、自学新内容,20分钟教师释难解疑、突破重点,10分钟课堂检测、分层练习和辅导,这样的课堂模式改变了以往的“满堂灌”,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自学。在此基础上,学校探索“双主体四环教学案”课堂结构,即自主学习、以学定教,合作探究、互动生成,精练精讲、化解疑难,当堂反馈、自查自补,引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高位提升。
一根细长的直铁丝,通过弯折制作成可以绕中心旋转的陀螺。这看起来似乎简单,实际上需要运用到很多物理和数学知识。事实上,振兴中学的“课堂”并不仅仅发生在教室这一方小天地里。在学校的科技节上,自制铁丝陀螺计时赛深受同学们的欢迎,谁转的时间久,谁就获胜。学生陆锦华通过请教老师和自己摸索成为游戏达人,“我发现陀螺质量、平稳性、力矩大小和外界阻力等因素会影响陀螺的转动时间。”
“我们的科技节每一个学科都会有特色活动,分为展示评比项目和竞技体验项目两大类,着重培养学生利用学科知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动手实践、创作成果的能力。”振兴中学教务处主任谢志远介绍,比如语文科组历年来曾举行过汉字听写、阅读体会展、知识游园等活动;物理科组的鸡蛋撞地球、水火箭、电路连接等比赛也让学生津津乐道;综合实践科组的机器人足球赛、创意闯关、车模航模等也是人气高企。“学生们通过这些活动能够发挥特长展示自我,也能以更有趣味的方式接收知识,提高综合素质,这是活动育人的内涵所在。”
对话校长
李暖休:借助国家级教育智库寻找新突破
南方+:“和合教育”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李暖休:“和”是指和谐、协调,“合”是指合格与合作。教育者以“和”为价值导向,以“合”为途径和方法,以“和生、和立、和处、和达、和爱”为文化原理,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的影响,促使其得到优质均衡发展,达到“由和致合,由合致胜”的实施过程。振兴中学“和合教育”便是以此理念为指导。
南方+:品牌学校建设在校内产生了哪些“化学反应”?
李暖休:从学校层面看,初步达成“高质量、现代化、特色型、示范性”的目标,教学质量保持高位运行,学校也收获多项荣誉。从教师层面看,教师队伍基本达到“合格+特长”的目标,2018-2019年培养出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2人,市学科带头人1人,市名师培养对象1人,市教学能手8人,镇学科带头人8人。
从学生层面,整体基本达成“合格+特长”的目标,学业基础扎实,学习成绩优秀,特长显著, 2018-2019年在省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比赛、书画大赛等比赛中获得省级奖项共三十多项。
南方+:学校如何在寻求更高质量发展上实现新的突破?未来发展设想有哪些?
李暖休:我们将与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专家合作,借助国家级教育智库的力量,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加强办学理念的凝练提升,为学校高品质发展提供根本指引;二是着力完善课程体系,提升学校课程的多元性、优质度、适切性;三是以建设广东省信息化中心校为中心,建设移动物联的校园网,建设智慧教室,实现课堂教学云端一体化,建设泛在学习中心,为创建智慧校园、智慧课堂提供条件;四是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教师培养建设力度,促进名师团队的壮大和教师团体的更加优质均衡发展,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记者】林群贤
【统筹】王慧
【摄影】孙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