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记|垃圾分类落地难?他这样支招!

南方+ 记者

省政协委员、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陈日远。南方日报记者 吴明 摄

“结合专业背景,我常年关注‘三农’问题和环保问题,今年也多次到农村基层调研,见证我省农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谈及履职经历,省政协委员、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陈日远感受颇深。

今年,陈日远主要关注农田基本建设、适度规模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园建设等问题。“希望政府做好合理的规划,由企业牵头投入,政府适度引导支持,让广东农村的农田基本建设在几年内有更大改善,支撑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全省铺开,为脱贫攻坚和乡村农业产业振兴带来强有力的后劲。”

做好产业规划提升农业造血能力

“由于历史原因与地理条件,广东的一些农耕土地分割得较为零碎,灌溉机耕设施老旧且多年未有效维护,导致耕种效率低,劳动力外流,出现部分土地丢荒。”陈日远认为,应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以适度规模化机械化生产为目标来改造土地。

陈日远介绍,他此前在四川、云南等地已指导开展过小范围试点。“由企业牵头在农民手中承包土地,把零碎土地统一规划、深翻改土、通路通水通电,变成适合机械化生产的土地。改造好后,零碎的田垄变成一望无际的农田,总的耕地面积变大,通过种植品种结构的调整与科学耕种,亩产值能提升10至20倍。”

他算了一笔账:“企业在每亩地投入1000多元,进行土地深翻和配套设施维修改造。土地改造好后,即便企业自己不耕作,也可以分包给其他农企或当地农民,获得经济收益;改造好的土地企业也不能‘带走’,最终受益的还是本地村民,因此很容易推广。”

目前,陈日远和他的学生已在广东开展试点,计划将生产规模扩大至一万亩。“希望政府出台鼓励政策,结合新农村产业振兴政策,将试点推向全省,做成有规模、有效益的农业产业。”

“脱贫以后的农业农村产业发展如何规划?广东应该好好考虑。”陈日远坦言,如今的农业要搞“家庭式生产”非常难,政府应进一步鼓励适度规模的农业发展,探索“公司+农户”或者农村集体经济模式,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条件、市场环境,做好不同的产业发展规划,提升农业造血能力。

“另一方面,建议通过建好农业产业园,带动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从而促进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陈日远举例说,近年来茂名市电白区、阳江市阳西县等地区大力引进海南的冬种小樱桃番茄已初具规模,估计3-4年内会扩增到10万亩以上。“得益于亚热带气候,在冬天种植也不需要搭大棚,错开产品的上市时间,实行差异化生产,这就是利用广东温热条件发展特色差异化高效益农业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省政协委员、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陈日远。南方日报记者 吴明 摄

建议加大环保科技创新扶持力度

作为高校学者,陈日远尤为关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联动话题。“希望通过调研,探讨大湾区的高等教育如何联合办学、共同发展,青少年之间如何通过教育促进互动,如何利用港澳国际化程度更高的优势,促进广东教育国际化,让大湾区人才资源更充沛,发展后劲更强。”

在陈日远看来,近年来,广东多措并举推进垃圾分类落地,取得明显成效,但执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群众不理解、规范执行难的问题。他认为,应该从根源着手,增强社会环保意识。“比如垃圾分类问题,应该从学校、社会、家庭三个方面对老百姓进行引导教育,要区分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社会群体开展。”

他介绍,广东各地都有一些环保产业园,在做好污水和废弃物处理之余,有的还建有环保教育展厅。“建议把学校教育和这些环保产业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把孩子带到现场感受自己一天会产生多少垃圾,如何把垃圾处理好。这种教育的效果很显著,很多孩子回到家都不会再乱扔塑料瓶了。政府也可以加大对这类环保科普设施的扶持力度,提高社会整体环保意识。”

另一方面,陈日远认为,广东应加大在环保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广东人口稠密,环境压力大,且大湾区对环境的要求较高,环保产业的市场广阔;同时,广东有较好的经济条件和科技实力发展环保产业。建议政府在进行环保监督和环保教育之余,进一步加大环保科技投入力度,引导与支撑环保产业发展,促进环保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记者】钟哲

【统筹】胡良光 祁雷

编辑 卓佩仪
校对 杨远云 谢日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