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9广佛国际民艺周颁布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活力非遗致敬人物”。本届致敬人物由南方文化产业智库和活力非遗智库的专家推选产生,以媒体名义致敬为传统工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出贡献,将传统工艺转化为“国潮”时尚的非遗传承人、设计师、研究者、企业或机构负责人。
他(她)们连接了新和旧的通道,破译了现代与传统的密码,用心灵照亮器物,用市场激活民艺。春节期间,南方+文创频道将陆续推出非遗致敬人物专题报道,敬请垂注。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活力非遗致敬人物”·康惠芳致敬辞
康惠芳结缘潮绣56载,承前启后,锐意创新。她技艺卓绝,作品精美绝伦,不仅让潮绣达到历史新高度,并推动潮绣从粤东走向全世界,不愧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 点击收看致敬视频
人物简介
1948 年生于广东省潮州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粤绣(潮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
康惠芳15 岁开始学习潮绣技艺,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发展,在提升产品工艺、推动技术创新、经验总结推广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她注重传承,无私传授,从艺至今,传授培训徒弟、学生300 多名。2005 年创办康惠芳潮绣工作室;2006 年,攻克系列难关,开创潮绣双面垫高绣新技法,并总结出一整套工艺流程和绣制针法。作品获国级、省级金银奖18 项。多件作品被外交部选作国家领导人出访时的馈赠礼品,不少力作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等机构收藏;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上,其表现广东馆金色骑楼的潮绣,成为高级礼品赠送给世界各国领导人和重要嘉宾。
“那天在虹桥机场飞机误点,我坐在候机室问自己:都六十多了,为什么要这么辛苦,我到底图个什么?”
多年前的候机室一问,康惠芳依旧印象深刻。从15 岁还是小姑娘起,康惠芳便拿起针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又一年,全情投入在潮绣的世界里……她的多件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等机构收藏,被选作国家领导人出访馈赠礼品。她用自己一生的努力,给潮绣创造了更多可能,将潮绣带向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半个多世纪里,这位年过古稀的粤东小城女子,一针一线,与潮绣互相成就。她将青丝绣成梅兰竹菊,将青春绣进潮绣中,也将自己“绣”成国家级传承人。
25根针一个上午基本都断了
潮州牌坊街北端,康惠芳潮绣工作室。
绣娘们安静地绣着各自的部分,安静得可以听见针穿过布的声音。
康惠芳戴着眼镜,捏着针,捻了捻线头,在嘴边一蘸,线稳稳地穿过细小的针眼,尔后一上一下地收着垫高红柿的边。10 分钟,大约5 厘米,来来回回。
“这个很难的,很硬。”康惠芳抬了抬头。
布上的红柿是事事如意的谐音,要垫高才有立体感。
潮绣这门“针尖上的艺术”,处处渗透着浓郁的潮州人文色彩。从日常生活服饰,到剧服、道具,从庙宇装饰,到花灯、木偶等,潮绣是潮人从古至今不曾脱离的生活的一部分。它追随着下南洋、闯世界的潮人,流传到东南亚一带。
美好生活的寄托得有绣娘来“穿针引线”,绣娘也以此为生。
“为了有口饭吃”,15 岁的康惠芳开始学习刺绣,学绣花、钉珠、线绣。有天康惠芳看了潮绣名家林琬英绣成的一幅2 丈长(约6.7 米)潮绣大彩楣后很是喜欢,“什么时候我能绣出这样的作品就好了。”从此,潮绣在年少的康惠芳心里,就不仅仅是吃饭的手艺,也是至美的代名词。
即便美好,刺绣还是颇为枯燥、辛苦的。一针一线,日复一日,学习过程中仍要克服种种难题,苦苦磨练。
潮州刺绣始于唐代,绣艺精美细致,色彩富丽堂皇,是中国四大名绣粤绣的重要流派。垫高绣是潮绣区别于其他绣种的一大特征,作品因此富有浮雕艺术效果。
康惠芳觉得最难的便是这潮绣的“垫高”基础技法。内里增加了厚实的棉花,看不见针落脚,掌握不到针的走向,针不听使唤便会歪,并不像薄薄平面绣布上的随心所欲。“第一次学绣盘龙,一包针里有25 根针,一个上午基本都断了。”
这并没有难倒康惠芳,勤奋而又颇有刺绣天赋的她学什么会什么。17岁时,老师傅林琬英接到制作用于外展的“潮绣战甲”的任务。眼看着展期将至,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来制作其中的“二针龙鳞”,康惠芳自告奋勇,“我来试试吧。”作品完成后,林琬英很满意,她对康惠芳说:“你跟我学真正的潮绣吧。”从此,康惠芳跟随名师,步入潮绣精品殿堂。
上世纪70 年代末,康惠芳考进潮州市刺绣研究所,在那里接触到了全新的设计理念,“白天做刺绣,晚上学理论知识。”彼时,研究所请设计人员、美术老师进行每周三晚的专业指导,好学的康惠芳每晚都不落下,很快便成了研究所的专业骨干。
卖掉金项链渡过难关
潮绣一度是潮州的一大特色产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潮绣鼎盛时期,绣工遍布城镇农村,几乎“家家摆绣框,户户有绣娘”,男娃女娃都会拿针。历史资料中显示,当时的潮绣从业人员超过10 万人,产值超1 亿元。
改革开放的浪潮袭来,曾在门市部工作的康惠芳嗅到了潮绣的商机。于是,她下海经商,聚拢了一批绣娘,做潮绣生意。一时之间风生水起,在北京、香港等地都有她的销售窗口。然而好景不长,亚洲金融风暴让康惠芳遭遇了人生困境。“积压了很多作品,(货值)10 多万元没卖出去,犹如天文数字一样。”康惠芳顶着压力,卖掉了金项链、金戒指等首饰来渡过难关。
如今,在康惠芳的工作室里有一件陈放30 多年的作品《九龙壁》,虽年代久远,但富有层次和立体感的九条龙看上去仍光鲜艳丽、活灵活现。在潮绣市场低迷时,康惠芳曾想拿它去换粮食,然而却遭遇“送人都没人要”的尴尬。如今,它却成了工作室里非常珍贵的一件非卖品,康惠芳将它视为自己刺绣生涯里困难时期的见证。
因为坚持和认真,康惠芳的作品逐步得到市场的认可。时来运转,绝处逢生,有一天,有位外商拿了2 万元现金来买潮绣,因汇率而多赚了2000 多元,康惠芳高兴得连续两晚都睡不着觉。“可以养活一家人,可以给绣娘们发工资。”
康惠芳潮绣作品《龙鼎天悦》。 资料图片
“我想留下点什么”
进入二十一世纪,传统文化散发出更迷人的魅力。信息和交通的便捷,让绣种之间的沟通有了更多可能。见识越广,康惠芳越不安于潮绣的现状,她希望创新。
就像貌似地方色彩浓郁的潮州,内在的精神却是开放和包容。一千多年前韩愈被贬谪至此,治潮八月,当地人便追韩思韩,江山为之改姓。在潮州牌坊街两侧的历史名巷里,中国传统建筑与南洋建筑风格迥异,却又浑然一体,骑楼与牌坊相守相依。潮绣,以及以康惠芳为代表的绣娘们,也非常善于钻研和借鉴,她们在历史变迁中吸收着更多不同的地域特征,不断创新。
2000 年开始,康惠芳便想着结合不同绣种的做法,将双面绣带进潮绣里。然而,其他绣种是平面的,双面绣较为容易,潮绣以垫高钉金绣为主要特征,绣双面,看不清对面来的针势,容易绣歪。这是潮绣的局限,康惠芳却想打破它。
她首先尝试以龙为题材完成第一幅双面绣,其名为《辉煌腾达》,但不是很成功。此后,康惠芳将绣制对象转向金龙鱼,她在市场里长时间观察金龙鱼,还嫌不够,又拍了照拿回家仔细琢磨,反复钻研,反复打样。2006 年,立体双面绣潮绣名作《金龙鱼》终于问世。
康惠芳双面潮绣作品《金龙鱼》。 资料图片
“我希望它能达到两面一样的效果,做到第三幅的时候才有这种效果。”康惠芳翻动着这幅作品说道。她将传统潮绣的钉金龙麟绣法运用到金龙鱼的鱼麟上面,鱼鳍和鱼尾采用接针、连针、缠针技法。绣品里的金龙鱼结实浑厚,在飘逸的水草衬托下,生动传神,惟妙惟肖。
康惠芳就此填补了垫绣技法针法的空白,开创出中国双面垫高绣的先河。当年,这幅作品获得第二届国际(深圳)文博会金奖,此后被广泛模仿,成为潮绣最流行的作品。
《世博会广东馆》的绣制,对于康惠芳而言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东馆希望用潮绣表现金色骑楼,并作为高级礼品赠送世界各国领导人和重要嘉宾。如何用潮绣表现骑楼这一特色建筑物,康惠芳冥思苦想。一天午饭时间,电视新闻出现广东馆的介绍,“薄、通、透”的关键词让康惠芳豁然开朗——隔一条缝绣一根线,便有纱巾的通透感。康惠芳饭也不吃地开始绣起来。作品出来后,省领导很满意,订制的礼品数量从300件追加到500件。
2012年,康惠芳获国家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粤绣(潮绣)的代表性传承人”称号。然而她并没有就此止步。不久后,她又完成了多绣种联袂创作的旷世精品《水月观音》,这不仅是康惠芳潮绣人生中浓彩重墨的一笔,也是中国刺绣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2014年8月,“指间春色 · 妙手生花——十姐妹中国刺绣展”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开展。康惠芳是十姐妹的“大姐”,几人聊着聊着便决定了一件大事:多绣种融合,合作绣一件绣品。
绣什么呢?“都是绣娘,就绣女性形象吧。”康惠芳说,最终北京法海寺的水月观音壁画成了她们的选择。从壁画艺术、规模、完整程度和壁画制作工艺、绘画技巧、人物造型及用金方法等多方面考量,法海寺壁画堪称我国明代壁画之最,而水月观音又当属最中之最。
有难度,才有挑战。来自潮绣、苏绣、湘绣、顾绣、杭绣、常州绣的6 大绣娘,用六种绣法“无缝对接”,历时两年完成。“那时候6 个人为了合作完成这幅作品,先后在上海、苏州两地租房刺绣,我自己光机票、高铁票就花了三万多。”康惠芳轻啜一口茶回忆:“我至今记忆清晰,那天在虹桥机场飞机误点,我坐在座位上问自己,为什么要这么辛苦,我到底图个什么?”几个绣种合作一幅大作品前无古人,“我想留下点什么。”她自己给出了答案。
“腰带、脚链无法呈现立体效果,用潮绣的金线去处理,立体感就出来了。”“两人对面站着,互相看不见,前面一人刺根针过去,后面的人就从针脚处回穿回来……”水月观音创作历程整整两年,从茫然到默契,在艰辛中坚持,如今回忆起来,在康惠芳寥寥几语中多了几分淡然。
作品问世后,作品的艺术顾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刺绣专业委会主任杨坚平评价,整幅作品既有各家之长,又相互呼应,各种针法有机融合,层次、质感、疏密、气氛都达到了动人心魄的效果。
2019 年12 月22 日晚,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盛典在深圳举行。康惠芳和女儿等人合作的潮绣《岁朝清供》获“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项。这是潮州迄今为止摘下的第三朵“山花奖”,也是潮绣作品首次获得该奖项。
“绣”出新的“火花”
康惠芳潮绣作品《凤穿牡丹》。 资料图片
年岁渐长,康惠芳依然勇于创新,不断尝试,和这个时代的新鲜事物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火花”。
头发绣比丝绣难好几倍,其他绣种中也曾有过尝试,但更多是线条式的。康惠芳却在头发绣里将潮绣、抽纱的技艺融入其中,选择更高难度的双面、垫高、立体绣法,用头发绣成梅兰竹菊。
康惠芳常在手上拎着一个中式刺绣小方包出门。这是她的新作品。康惠芳和奢侈品品牌合作,在包包上刺绣,让传统潮绣工艺品回归现代生活。真皮质地硬,做工慢,穿针引线需要垫高绣的基础,也需要日积月累的精湛技艺。
在康惠芳手里,潮绣甚至与高端汽车品牌走在了一起。她与迈凯伦合作,用潮绣制作汽车的内饰,在汽车方向盘绣上龙纹饰,让潮绣重归奢侈品、高端艺术品行列。
“跟国际品牌合作,才能尽快把潮绣这张名片推向全球,提高潮绣的知名度。”康惠芳说,潮绣是老祖宗留下的名片,不能丢。
她和两位女儿合作,将潮绣与晚礼服结合,将潮绣带进更广阔的世界。“以前是客人拿设计好的版来样加工,现在我们有自己的设计团队,设计好的稿子让客人选。”康惠芳越来越重视设计。“得有自己的牌子。如果不是这样,就死掉了。”
让女儿佘丹晖印象深刻的是,为了国礼潮绣作品《下山虎》,康惠芳连续一个星期待在工作室里,研究如何把老虎毛皮绣得栩栩如生,精益求精,不断推倒重来,最后终于如愿。“她那种创新的精神对我影响很深,像是融入了我的血液。”延续母亲的创新精神,佘丹晖将潮绣融入礼服制作,如今,她的礼服也成了中国“潮绣礼服”的代表品牌之一。
冬日的工作室里,康惠芳和绣娘们一起,正挑战最新的一幅写实绣品“四合院”,画面里中西建筑融为一体,“城墙边可以加一簇簇草丛来点缀,这边的柱子有点长,可以用草遮住一点,这边可以用浅一点的针线……”探讨的声音不时轻轻响起。
和许多非遗项目一样,潮绣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上世纪末起,潮绣日渐衰落,曾经的热闹不再,而今,大家赞叹这绝技精湛,却少有人愿意坐下来穿针引线,因为要习得这绝技天工,一坐就至少好几年。从艺至今,康惠芳传授、培训徒弟、学生300 多名,带徒不易,但眼见着后继乏人,她仍然希望有更多人来学:“你看,最年轻的都要退休了。
”52 岁的丁银花从年轻时便跟着康惠芳,不善言辞的她很崇拜康老师,认真、执着,又能创新。“(我们)做得不好的时候,她就要我们拆掉,重来。”“我当老师很严格的。”康惠芳微笑回应。
只要不出差,康惠芳每天都要来工作室,从门前的百年老街走过,看着路边的百年老树,再踏进工作室,看着自己绣过的一件件作品,就像看着这一生走过的路。她觉得心里很幸福,很快乐:“感觉我这一生,每个瓶颈、每个坎都迈过去了,奋斗之后,体验到了幸福。就算不吃饭都是幸福的。”
【南粤非遗·非遗新造物】
刺绣《岁朝清供》
作者:佘可燕 康惠芳 余远彧
潮绣,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的当家花旦,始于唐代,到明清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按刺绣工艺分为绒绣、线绣、金银线绣、金绒混合绣等四大类。
《岁朝清供》长约5米,重量300公斤,以传统吉祥图案为题材,采用白银线刺绣垫高梅花,运用过桥针法表现灵芝,丝丝入扣,精工细作,寓意岁朝清供古意,暗香盈卷延年。作品取中国传统文人酷爱之吉祥画材,主幅蟠龙环瓶绕,花魁满堂香;侧幅博古彩瓶,花木争妍。整体构图饱满,色彩绚丽,技法精湛,极具创意。
12月22日晚,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盛典在深圳举行。来自潮州的潮绣《岁朝清供》获“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项,这是潮州迄今为止摘下的第三朵“山花奖”,也是潮绣作品首次获得该奖项。
【撰文】苏仕日 黄绪方
【来源】 289艺术风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