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的午后,禅城区南庄镇杏头上淇村,村口的榕树头前一群老人在休憩。村口榕树、环村小溪、青砖屋与新盖洋房,乍看之下,上淇村与佛山其他地方的村庄别无二致。
不过,在2003年至2018年间,上淇村每年都会迎来一位低调的访者。他既是访客,也是这条村的故人。他是马达加斯加前驻华大使维克多·希科尼纳,他与这条村的陆氏有共同的祖宗,与同辈人共享“恒”字辈,其中文名“陆恒社”就是血统与文化的烙印。
“在马岛华人圈,大家都知道我是南海人。在那里,陆姓就是南海人的标签之一。”陆恒社说。事实上,在调研组寻访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的南海籍华人期间,“陆姓”“上淇”这些关键词反复出现。这让人意识到,这条上世纪仍为南海所辖的小村庄,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
让一条平凡小村独特起来的是她的历史。上淇村乃至其所属的杏头行政村,可在中国近代华侨迁徙史诗中留下只言片语。从这条村里走出来的人,筚路蓝缕,漂洋过海至非洲东海岸岛国,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来自这条佛山“马岛村”的村民,他们不是离开南海,而是把南海带到了非洲。
任驻华大使16年
陆恒社每年都会回乡小住
在上淇村,一提到马达加斯加前驻华大使的头衔,村民均很熟悉,并热情指引陆恒社的祖屋所在。
“阿根,陆恒根,有人找。”一名同姓陆的村民领着记者来到了一处房子门前,迎面走来的老人正是陆恒社的堂弟陆恒根。
“你们来得不是时候,他去年就已经回马达加斯加了。”在对话的最初,陆恒根对记者的来访表示不解,他认为,堂兄陆恒社此次卸任大使回国,可能再也不会回来家乡了。
但陆恒根一家人仍然对陆恒社的祖屋照料如故,每天定时开门上香。
二队东便巷31号,就是陆恒社的祖屋。陆恒根说,从2003年履任驻华大使至2018年卸任前,堂兄陆恒社每年总会抽空回到家乡小住。其间,他还出资重修了这座父亲寄钱回国建起来的青砖屋,让房子多了一个贴瓷砖的阳台。
走进祖屋,客厅上挂着陆恒社父亲的画像,二楼的起居室内,有沙发、茶几和电视,他回乡时,就在这里会客。
循着陆恒根的指引,记者发现了墙上几行白色粉笔字——“建(于)1935年,修建(于)2003年,修建人陆恒社。PEACE-HEALTH-FAMILY SOLIDARITY, BY SIKONINA 05.04.08”2008年清明节,回乡的陆恒社留下了几行字,和平,健康,家庭团结,表达了对家族的美好祝愿与希冀。
陆恒根说,自己的堂兄第一次回乡寻根是在1974年,当时他带领马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一通突如其来的电话,让这段看着已成家族传说的血缘关系成为了现实。当陆恒社2003年以驻华大使身份再来中国时,亲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稳固了。“solidarity”的词根“solid”,就是“稳固”之意。
陆恒社在接受专访时说,自己的父亲在上世纪30年代从上淇村来到马达加斯加谋生,再未回国。而在陆恒根的口中,记者得到了关于这段漂洋经历以及上淇村历史的更多信息。
“从前这里很多人种桑养蚕,卖生丝到广州等地。”陆恒根说,在上世纪20—30年代,南庄的蚕桑业衰落,不少人失业,包括陆恒社父亲在内的很多上淇村民,为了谋生便选择漂洋过海,远赴非洲。
这段口述史,在《南海市南庄镇志》《全粤村情》等地方文献中均能找到对应的记载:南庄是南海县著名的桑塘经济作物区,主要养殖塘鱼和蚕茧。上淇村以种桑养蚕为主。20世纪30年代,广东生丝户口锐减,蚕桑业进入严重衰退期。《珠江三角洲蚕桑生产历史概况》介绍,20世纪30年代,受到日本生丝的挤压,广东对英美生丝出口份额严重下降。
时局环境不景气,是华人移民的推力。在这股移民潮中,上淇村及杏头一带的村庄,就有不少人选择漂洋过海到达非洲岛国揾食。陆恒社父亲虽终生再未回国,但他却开启了马岛与上淇村之间跨越万里的亲缘。
从祖屋坐标到地道乡音
小小村庄凝聚乡土情结
“在马岛华人圈,大家都知道我是南海人。在这里,陆姓就是南海人的标签之一。”陆恒社说。
1940年,陆恒社在马国出生。虽然是中马混血儿,但陆恒社继承了许多华人和中华文化的特质。父辈在马国谋生勤奋搏命,自己读书则勤奋用功。父亲希望落叶归根,儿子终于达成老父遗愿。
这种华人文化的特质不独在陆恒社身上体现。在毛里求斯,在当地出生、祖籍同样是南庄上淇村的陆笑开、陆笑闲两姐妹,虽年近古稀,却一直记得父母的教诲,喜欢讲唐话、读唐诗。
确实,两姐妹聊天时带着的南庄乡音,让人倍感亲切。“乡音就是在提醒自己要保有中国思想,这意味着我们的文化能够保留下去。”陆笑闲说。如今,两姐妹一直在参与毛里求斯南顺会馆的活动,也有回国探亲。“我们希望家乡的祖屋能够保留,因为这保存了自己家族的记忆。”
实际上,不单是以陆氏为主的上淇村,在毛里求斯和马达加斯加,调研组都能发现来自南庄一带的华侨华人:例如在毛岛祖籍南庄高墩村的罗元培,在马岛祖籍杏头的伦永坤。
现任马达加斯加华商总会副会长伦永坤是一名“新侨”。他祖籍杏头苏滘村,妈妈也是上淇村人。上世纪90年代,年方二十的伦永坤受到马国亲人的“熏陶”,也选择只身前来闯荡。如今,他在当地已事业有成,却仍经常回国,参加家乡各类恳亲活动。
这就是在小小上淇村上演的华侨华人史诗故事。远在万里以外,有一群在异国他乡出生的华人,哪怕是未曾踏足故土,却操着一口地道乡音,清晰记得精细至小村街巷的祖屋坐标。
美国著名汉学家孔飞力在其著作《他者中的华人》就极具洞见地点出了华侨史在世界移民史中的独特之处:“移民”仅仅是“侨”居他国。大多数华侨与其说是“离开中国”,不如说是他们正在扩展劳作者和家庭之纽带的空间维度。事情的本质不是“分离”而是“联系”。
从这个意义上看,那些在非洲奋斗的南海乡亲,他们不是离开南海,而是把南海带到了非洲。
【撰文】罗琼 卢浩能 田人心
【统筹】叶能军 赵进
【策划】何又华 林焕辉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