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区桥头学校:因桥而名,向头而行

深圳大课堂
+ 订阅

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中轴地带,珠江入海口之畔,全球最大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之侧,深圳市宝安区桥头学校,一所近70年历史的学校,与所处的城市一样,经历着从农村到城市,从高速增长向高质发展的美丽蝶变。

2004年,学校迁址重建,成为全市村小改造的样板和典范;2018年,学校改制成九年一贯制学校。现又响应党和国家建设教育强国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总体部署,提出建设“湾区核心优质示范学校”的发展目标。每一次的华丽转身,学校与时代同行,与使命同在,奋发而为,从一所原特区外村小发展成为一所城市化、现代化的区域性优质名校,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以学生为中心

全国首创,开通第一条步行巴士

每天早上和中午上学、放学期间,总有一列由两个大人带领,20余位学生组成的特殊队伍在桥头学校和周边住宅小区间穿梭。这就是学校推进“儿童友好型学校”建设,在全国首次开通的儿童步行巴士。

2016年,深圳市响应联合国“儿童友好型城市”倡议,在全国首次率先提出建设中国第一个儿童友好型城市的目标。“儿童友好型城市”旨在让城市更加适合儿童成长,更好地保护儿童权利,与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及城市发展公平公正的价值理念相契合。桥头学校是宝安区福海街道“儿童友好型学校”试点单位,学校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践行“以儿童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设施、环境、空间、课程、服务等方面,全方位推进创建工作。

学校针对来深务工人员子女多,家长接送困难的实际,创新推出“步行巴士”措施。步行巴士指家长或老师充当司机和乘务员,步行护送学生上下学。2018年5月29日,全国首条步行巴士线路——桥头学校步行巴士1号线正式开通。开通迄今已常态化运行300余天,接送学生1.5万余人次。学校还将陆续开通更多的步行巴士线路,覆盖更广区域,服务更多学生。

步行巴士作为一种安全、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既有效缓解了学生家长接送学生的时间和交通压力,还是学校探索课后服务的有效举措。步行巴士在全国引发热烈的反响,长沙、武汉等多地参观团队来学校参观。

为确保儿童的需求和权利得到充分的表达,学校还成立了儿童议事会、小小人大代表工作站等组织。目前儿童议事会有议员25名,全部来自于学生;儿童议事会有专用办公室和严格的议事规则。儿童议事会成立迄今,已向学校提出议案11个,包括增添儿童设施、增添活动空间、绿化校园等,这些议案都得到有效跟进和解决。在福海街道人大工委的指导下,学校成立了小小人大代表工作站,儿童议事会议员也是小小人大代表,他们受邀不定期参加人大调研、视察活动,列席街道人大会议,履行“人大代表”职责,为儿童更大范围地参与城市治理,更好地向社会和政府发出自己的声音提供了平台和渠道。

以需求为导向

素质教育,多渠道拓展课程资源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如何更好地满足新时代的城市化、现代化背景下的孩子们的多样、多元需要,培养全面发展又特长鲜明的高质量学生是学校孜孜以求、思考探索的核心问题。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推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同时以“发现、欣赏、创造”办学理念和“一训三风”为指导,以“学校有特色,生生有特长”为目标,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多渠道挖掘课程资源,多方位发现课程生长点,逐步形成层次有序、形态多样的校本课程体系,满足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多元化、多样化的需求。

学校将校内校外、课内课外有机整合,组建各类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50余个。既有常规的学科类社团,还有兴趣类的文体类社团,更有小众化社团,如竖笛社团、拳击队等。“只要孩子有需求,我们就尽量满足。本校教师不够,就外聘。”面对师资和经费困难,宝安区桥头学校校长杨晖这样说,学校也是这样做。国学社、管乐团、竖笛社团就是校内外合作的典范。经过不懈努力,学校开发了多个优质校本课程,毽球和醒狮就是代表。毽球队组建于2001年,近20年来,拾阶而上,实现区、市、省、国家及世界比赛中斩金获银的不断突破。作为广东省体育(毽球)传统特色学校,学校开发了《毽球》校本教材,创编了毽球操,每天早上,全校师生共舞毽球操,成为一道靓丽且别致的风景线;学校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因地制宜,成立了学生醒狮队,组建以来,多次在各类场合精彩展演,在各级比赛中荣获佳绩,在2019年全国青少年舞龙舞狮比赛中,荣获一等奖。12月19日,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濠江情·中国心”文艺晚会上,福海街道桥头醒狮团以《南粤雄狮》节目首个登场,赢得观众们热烈掌声,学校七年级农浩翔同学就是醒狮团一员。

桥头学校还将课程开发和课题研究相结合。针对学生多为来深务工人员子女的实际,为促进他们融入城市,融入社会,学校加大科研力度,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研究。“基于奋斗幸福观的中小学挫折教育策略研究”已立项为宝安区教育重点资助课题。学校与知名科研院校携手,推进课题研究,正在有序开发中小学生挫折教育校本课程,以期在更大范围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方法参考和路径借鉴。

以满意为追求

家校联动,打造课后服务新品牌

“自从学校建了这个小舞台,我再也不担心接孩子迟到了,真的很感谢学校这么贴心的办法。”这是四年级学生小雅妈妈对学校建设的儿童友好小舞台的肺腑之言。小雅的爸爸在东莞工作,一周回来一次,妈妈从事服装个体经营,每天早出晚归,孩子的接送和作业辅导成为一个大问题。他们迫切希望学校能帮助他们。而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

新时代,新思想,新作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完善政策支持措施,不断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从点滴小事做起”。杨晖校长这样要求老师们,也这样对家长承诺。学校以意见为指引,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急家长之所急,想家长之所想,继步行巴士后,又打造“儿童友好小舞台”课后服务品牌。

学校在一楼建设了一个开放性、综合性、多功能的场所。这既是一个展示自我的“原生态”小舞台,在下午放学期间班班有台戏,家长和学生可以“零距离”观看;还是一个开放式的小书吧,学生上、下学期间和课间,可以在此看书,写作业,等候家长来接送;同时还是一个便捷的家校交流场所,家长可在此与教师交流,接送孩子,观看节目等。下一步,学校还将进一步拓展场地的空间和功能,将教师的课后辅导和针对性培养等引入其间。这个小舞台将学生文艺才能展示、学生课后阅读、家长接送等候、学校课后延伸服务等功能交融在一起,形成富有特色的课后服务品牌,得到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桥”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交融的体现,促进交流,克服困难,不断超越等是“桥文化”的核心。“头”又有本真、第一、首先、示范、创新等含义。学校因桥而名,向头而行,以建设具有标杆意义和示范价值的湾区核心优质学校为目标,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奋力前行。

【撰文】谢永昌 黄丽曼

编辑 李定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