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观澜河畔,重返百年前的深圳近代民俗文化第一街

南方+ 记者

观澜河畔,古墟的客家排屋、碉楼鳞次栉比,舞台剧《观澜故事》带领观众穿越至百年前的观澜古墟,重现了上世纪20年代观澜镇上繁盛一时的客家墟市,观澜古墟社会生活历史多角度地呈现在公众眼前。

12月23日,作为2019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以下简称“深双”)的重要联动环节,龙华·观澜古墟分展场“双向维度:记忆与更新”正式开幕。

展览由深圳市龙华区人民政府主办,深圳市龙华区观澜文化小镇建设管理中心、深圳市龙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市龙华区观澜街道办事处承办。

分展场由“记忆”与“更新”两个展区组成,包括9个展览及1个新建临时展亭,呈现了以观澜古墟为观察对象的近现代城市空间遗产保护。

据策展团队负责人表示,观澜古墟是深圳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历史地理节点,堪称“深圳近代民俗文化第一街”。“这是目前深圳地区十余座古代墟市中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墟市街区,是能反映深圳近代社会经济、社会文化、客家民俗风情的实物建筑群。”

深圳市龙华区副区长邓艳东表示,希望龙华区以“深双”为契机,推动古建筑更好地融入现代城市,进一步挖掘古墟人文内涵,激发城市建筑灵感,推动深港交流合作,加快实现地方文脉与国际视野的兼容并蓄。

记忆展区:探寻深圳的近代基因

“记忆展区”围绕观澜古墟榕树广场展开,主要呈现了观澜古墟以及更大范围的泛珠江三角洲骑楼街的历史资料与现状。

首先进入“清溪流远,文脉观澜”展厅。策展人史建介绍了观澜古墟卖布街所依托的当地杂布产业的兴衰史,而传教士与海外移民在此处的来往则进一步揭示了此地文化碰撞交融的契机。

邻近的“观澜文化小镇规划展”有一面装置“垣”的夯土墙。据了解,这段夯土墙采用了本地的三合土建造方式,反映了观澜客家夯土碉楼的材料与造法。

夯土墙旁的澜阁(公益酒家)是一座四层高的仿西洋巴洛克式建筑,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是“记忆展区”中最有社会性的展品。共4层的小楼里分别以照片、图纸、影像、实物等方式,多角度地展现了古墟社会生活历史。

策展人史建介绍,目前关于骑楼街的研究还有大量空白,家底不清。“记忆展区”实际上是想研究深圳这样一个曾经贫弱的边境小城蕴藏着怎样的基因,能促成后来城市爆发式的发展。

更新展区:讨论骑楼老街活化保护

“更新展区”位于榕树广场北边,主要展出了全球不同尺度、最好的三个骑楼街更新案例:海口骑楼老街更新、克拉码头、连州摄影博物馆。现场的展品以图片、影像为主,模型、书籍、标本为辅,展现三个更新项目有针对性的保护策略与实践。

“存旧续新”展现了海口骑楼老街更新项目,它辐射整个海口老城区,从最初的测绘到落实,绵延二十余载,实现了老街物理环境的修复与生活氛围的重现;“克拉码头”展现了基于新加坡市区重建局《历史街区保护导则》的限制与引导的克拉码头项目,如何将历史骑楼街区打造成城市和滨水改造的标杆;“艺术缝合地方”中的连州摄影博物馆以当地渊源已久的国际摄影展为契机,展现了当代艺术活动如何深入介入历史骑楼街道建筑更新。

据史建介绍,“更新”旨在面向未来,并需要将关注的范围扩大,观澜古墟是客家的古墟市,应将墟市的发展与整个东南沿海的城市化进程联系起来,以得到骑楼街区更新的启发。

【见习记者】万璇

编辑 万璇
校对 谢日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