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6年,潮州再次摘下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12月22日晚,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盛典在深圳举行。来自潮州的潮绣《岁朝清供》获“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项。据悉,这是潮州迄今为止摘下的第三朵“山花奖”,也是潮绣作品首次获得该奖项。
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国家级文艺大奖,是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自1999年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四届。
当晚,现场颁出了“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优秀民间文学作品”“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作品”“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四类奖项共20件。其中,来自广东省的核雕作品《深圳之春》,刺绣作品《岁朝清供》获“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项。
据悉,本届“山花奖”全国有上千件民间工艺精品参加初评,入围终评78件,作品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展示了近两年来我国民间工艺创作的顶尖水平和最新成果。
据潮州市文联主席程小宏介绍,迄今为止,潮州共有3件作品获得“山花奖”。2013年,在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评选中,潮州首次有作品获此殊荣,分别是大吴泥塑《出花园》获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全本潮汕方言歌谣评注》获民间文学作品奖。
刺绣《岁朝清供》
作者:佘可燕 康惠芳 余远彧
潮绣,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的当家花旦,始于唐代,到明清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按刺绣工艺分为绒绣、线绣、金银线绣、金绒混合绣等四大类。
《岁朝清供》长约5米,以传统吉祥图案为题材,采用白银线刺绣垫高梅花,运用过桥针法表现灵芝,丝丝入扣,精工细作,寓意岁朝清供古意,暗香盈卷延年。作品取中国传统文人酷爱之吉祥画材,主幅蟠龙环瓶绕,花魁满堂香;侧幅博古彩瓶,花木争妍。整体构图饱满,色彩绚丽,技法精湛,极具创意。
佘可燕,中国刺绣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会员、潮州市工艺美术协会理事。自幼受母亲——中国刺绣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康惠芳的潮绣传统文化熏陶,曾在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勤学致以巧用,把潮绣的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理念相互融合,创新制作的多件作品在各级展览比赛屡获金奖。
康惠芳,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首届刺绣艺术大师,联合国文化大使。1948年生于广东省潮州,从事刺绣工艺四十多年,先后在潮州市潮绣厂、潮州市刺绣研究所刺绣、研究、技术指导工作。
余远彧,潮州婚纱礼服协会会长。
◆延伸阅读
潮州历史上的“山花奖”
大吴泥塑《出花园》
作者:吴闻鑫 吴宏城 吴光让
潮州市潮安区浮洋镇大吴村,素有“泥塑之乡”美称。大吴泥塑,起源于南宋,盛于清末和民国初年。
“出花园”是潮州地区一种独有的成人礼习俗,年满15周岁(也有地方定为15虚岁)的孩子要举行“出花园”仪式。这是一个告别仪式,同时也是一个开始仪式,表示孩子从此跳出了花园墙,告别了花香鸟语、天真烂漫、无忧无虑而又懵懂无知的童年,标志着他进入了成年,真正踏上了人生之路。
作者通过泥塑场景,再现了潮州地区古老的成人礼仪式,把动态的风俗以固态的艺术在一瞬间凝聚,古老的技艺和风俗的有机融合,绽放出灿烂之花。
该作品于2013年获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
《全本潮汕方言歌谣评注》
作者:林朝虹 林伦伦
潮汕方言歌谣历史悠久,一直以口头形式传唱,1929年,丘玉麟整理出版了第一本《潮州歌谣》,而后其他版本的歌谣集、资料本才陆续出版。然而,由于潮汕方言没有通用字表,加上地域差异等原因,各版本间存在一定偏差。
为此,林朝虹和林伦伦历时2年,于2012年底完成了《全本潮汕方言歌谣评注》,共整理了1003首歌谣,加入注音、注释,并统一了用字。
该书于2013年获得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学作品奖。
【全媒体记者】苏仕日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