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广州 精彩不断 —
12月22-24日,首届广东渔业种业博览会在广州南沙东涌·广东国际渔业高科技园举行。(戳上图看参会攻略)
文:南方农村报社记者肖硕 图 | 南方农村报社记者谭家富
世界渔业看中国,中国渔业看广东。截止2018年,广东水产养殖年产量接近700万吨,已成为全国第一水产大省。种业是广东渔业提质发展的重要抓手,科技创新则是广东渔业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12月22日上午,以“科技创新推动渔业种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首届广东渔业种业高质量发展论坛——科技篇盛大召开,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高庆营出席并致辞,广东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陈文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苗种处处长高勇、广东水产学会理事长吴灶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所长江世贵、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白俊杰、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胡超群等专家现场授课以及来自全国渔业代表300人出席此次论坛。这是广东渔业种业迄今为止规格最高、阵容最强的论坛,可谓广东渔业种业第一盛会,为广东渔业种业发展献言建策。
论坛大咖云集 群英荟萃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高庆营副厅长
广东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陈文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高庆营副厅长
“没有种就没有鱼,没有鱼就没有渔业。”广东省农业农村厅高庆营副厅长强调,广东农民“因鱼而富,因渔而兴。” 渔业是广东省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广东能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水产大省,种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全省良种厂2000家以上,其中省级良种厂60多家,国家级良种厂5家,淡水育苗、海水育苗、虾苗产量均位于全国首位,为渔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发展种业对于渔业进一步转型、升级,走向现代化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高庆营副厅长指示,希望以本次论坛为契机,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1.规范苗种生产,完善苗种培育体系。2.加大选育力度,加大产、育、研合作力度。3.建设种业品牌,打造广东苗种。4.加强疫病防控,推行苗种检疫检测。
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
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水产新品种选育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桂院士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由于政策引导、科技进步和市场开放,我国水产养殖产量持续快速增长,特别是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水产遗传育种已从传统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发展至细胞工程育种、性别控制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分子设计育种和基因组编辑等精准设计育种,水产遗传育种基础研究和技术的进步推动着我国水产种业的行程和蓬勃发展。我国在水产动物生长、生殖、性别、品质、抗病、抗逆等重要性状形成的遗传机制、功能基因鉴定和调控网络解析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阐明了一批性状决定功能基因的分子机制;获得了一批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基因(标记)并应用于育种实践,其中对鲤、鲫、草鱼、贝类等功能基因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我国水产品选择育种技术进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基本建成,全基因组育种技术不断完善,建成国际上第一个水生生物的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平台,并率先应用全基因组选择方法育成“蓬莱红2号”栉孔扇贝新品种,使水产动物全基因组选择育种走在国际前列。“中国三千年前虽就有水产种业的萌芽,但现代水产种业的兴起仅仅源于近五十年来水产遗传育种学科的发展。”桂建芳总结道,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水产遗传育种培育出的200多个水产新品种已为中国水产养殖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种业和技术支撑,使中国水产遗传育种的学科发展在某些领域处于国际领跑位置,但与国际化的大种业公司相比,多数水产种业公司还相对较小,其核心竞争力和行业优势尚未形成。
中国三千年前就有水产种业的萌芽
桂建芳呼吁,建议有志于水产种业的民营企业家与育种家加强合作,像近20年来已发展壮大的水产饲料产业一样,打造转化力强和可持续发展的水产种业集团公司,由此促进水产养殖模式变革,推动水产养殖生态化、设施化和智能化发展。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苗种处处长 高勇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苗种处处长 高勇
我国水产种业发展现状及新品种审定“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苗种处处长高勇在论坛上强调,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种业技术革命进入4.0阶段,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高勇介绍,现代种业发展具有:种业科技进入4.0阶段;家系育种技术得到应用;联合育种初见成效;种业垄断初显格局等特征。当前我国渔业种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渔业种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几十年来,经过一批又一批种业人的不懈奋斗,我国水产种业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和系统的发展。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水产种业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重要支撑,据统计2018年我国水产养殖总产量4991.06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77.29%,占渔业总产值的77.8%,占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的三分之二;全国苗种总产值664.62亿元,支撑了世界三分之二的养殖产量。尤其是广东省,2018年全国淡水鱼苗产量13109.93亿尾,其中广东生产8279.25亿尾、占63.15%,而其鱼种的投放量近占全国的4.72%;南美白对虾苗产量4497亿尾、占全国的43.98%,成为我国重要的水产苗种生产、供应基地。
高勇介绍,近些年来,各级渔业主管部门、推广体系及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对水产种业的发展都非常重视,许多企业积极参与,纷纷加大投入研发和推广养殖新品种,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良种利用率逐年提高。
论坛上高勇详细的介绍了水产新品种审定流程,鼓励积极繁育新品种。
水产新品种审定流程
广东水产学会理事长 吴灶和
广东水产学会理事长 吴灶和
广东水产种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广东省是我国水产种苗主产区,鳜、鲈、鳢、罗非鱼、对虾等许多水产苗种产量均占全国前列。” 广东水产学会理事长吴灶和在论坛上强调,广东省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水产良种体系,选育出一大批优良水产品种,涌现了广东海大集团、湛江恒兴、国联等大型“育-繁-推”一体化的国家级龙头企业。“但是,广东省水产种业育种前沿技术尚需加强。“吴灶和介绍,广东省水产种业育种也存在良种工程化进程与产业需求不适应,良种覆盖率较低的问题,要加强良种生产与科研院所的密切结合。吴灶和建议,未来广东省水产种业要坚持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并行,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建设水产种业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是未来发展的目标。制定广东水产种业十年发展规划,制定出台广东水产种业十年发展规划,既是推进水产种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又是有力有效的工作抓手。加大种业政策扶持资金投入,设立种业发展专项资金,推进良种培育与产业振兴计划,支持国家级、省级原良种场的育种条件建设,增强品种创新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同时不断创新重大育种技术和培育新品种,提升种业制种方法创新与技术,创建水产遗传育种设施和研究平台。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所长 江世贵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所长 江世贵
斑节对虾良种培育研究进展“我国80年代从台湾引进斑节对虾。” 江世贵介绍,但是,在此后多年来我国一直没有实现全人工培育斑节对虾,直到2005年,在我国众多科研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才实现了斑节对虾的全人工繁育。在此基础上,我国水产种业研究人员对我国海域以及国外斑节对虾群体的遗传差异进行了分析 。研究表明,我国海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低;西太平洋和西印度洋群体与我国海域群体间遗传分化具有极显著性差异。
4个群种斑节对虾特性分析
此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通过对海南和泰国南部附近海域野生亲虾繁育,选育出具有生长快特性的南海1号,并在南海1号的基础上与非洲品系杂交,培育出生活率更高的南海2号。
江世贵介绍,“南海1号”(G5)的生长速度比未经选育的提高了21.6%-24.4%;体重性状的变异系数也有明显改善。分子标记特征明显;遗传多样性有所降低。南海2号的母本为“南海 1 号,父本为非洲品系。体重生长速度平均提高了 26.45%,养殖成活率平均提高了13.5%。“南海2号”与母本分化程度低于与父本分化程度。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白俊杰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白俊杰
大口黑鲈产业发展与良种培育“最近,酸菜鲈鱼成为酸菜鱼中的高端品种,加州鲈成为年青吃货的网红鱼,社会关注度不断提升。”白俊杰介绍,大口黑鲈俗称加州鲈,原产于北美洲。1983年从台湾引入广东。由于肉质好,生长快,价格较低,是名副其实的“百姓鱼”。目前主要养殖区域是广东省佛山市、江苏省苏州市和南京市以及浙江省湖州市,在湖南、湖北、河南和四川省也有一定的养殖规模,全国年产量约50万吨。2010年经过5代选育优鲈1号平均日增重率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7.8%-25.3%,畸形率分别为1%和4.5%,选育系的畸形率有明显降低。优鲈1号”培育成功,结束了加州鲈养殖无良种的历史。目前该品种在佛山、苏州、湖州、湖北等主养区都建有繁殖基地,推广面积占全国大口黑鲈养殖量的50%。
优鲈1号在推广过程中获奖众多
白俊杰强调,大口黑鲈养殖区域向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安徽和四川等传统淡水养殖区域拓展的趋势。人工饲料养殖将成为未来主要的养殖模式,未来5年存在20-30万吨的饲料空间。反季节苗种生产需求增大,每年将增加至少2亿的规格苗。工厂化培苗取得重大进展,成为苗种生产的主要模式。生长性能的提高仍是选育种的主要内容,同时杂交育种,单性育种和抗逆品种开发将会有所突破。病害将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相应的疫苗,调水产品需求增大。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胡超群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胡超群凡纳滨对虾聚合育种与新品种培育据了解,1987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张伟权老先生在山东省青岛首次引种凡纳滨对虾,该品种被业界认为是最难繁育对虾。1997年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湛江市实业有限公司、湛江海茂水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次从夏威夷引种SPF种虾到湛江。1997-1999年在胡超群研究员的不断探索下,首次突破全人工规模化繁育、集约化防病养殖难题,1997年至今仍在不断引种。现在在我国形成以凡纳滨对虾占绝对优势的品种格局,年产量达160万吨。胡超群系统性的介绍了凡纳滨对虾聚合育种过程。第一步,育种材料病原检疫:通过定量PCR检测和LAMP检测筛选SPF育种群体。第二步,育种材料的筛选:通过个体编码标志方法精准选出优异个体。第三步,精心构建家系库:通过定向交尾、人工授精等方式将个体优良性状扩展到家系第四步,精确测试家系性状:通过半数致死温度和半数致死盐度测定优选育种家系第五步,精心培育育种家系:通过亲虾交配、孵化育苗、中间培育等方式使得表型性状正常表达第六步,家系性状聚合:构建品系库最后,开发分子标记:表型性状与分子标记联锁
通过家系配套杂交培育出的凡纳滨对虾“中科1号”
通过品系配套杂交培育出的凡纳滨对虾“正金阳1号”
据胡超群介绍,通过家系配套杂交培育出的凡纳滨对虾“中科1号”,是第一个具有盐度抗性的凡纳滨对虾抗逆良种,耐淡水能力强,比未经选育的品种高30%,生长速度更快,比未经选育的品种高21%,整齐度高,体长变异系数小于5%。通过品系配套杂交培育出的凡纳滨对虾“正金阳1号”,具有温度、盐度抗性的凡纳滨对虾抗逆良种,具有耐低温、耐低盐,且生长快的典型性状。企业强,种业强,企业在种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种业是典型的高科技产业,创新是现代种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则是种业发展的发动机。只有将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促进种业企业快速发展,我国种业才能走在世界领先地位。
12月22日下午,以“苗”述未来,抢占行业制高点为主题的首届广东渔业种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企业篇盛大召开。由广东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刘胜敏站长主持,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叶星、广东水产学会推广研究员叶卫授课,梁氏种业董事长梁健辉、海大集团副总裁江谢武、海茂副总裁赵磊、恒兴股份副总裁李色东等代表企业发言,可谓是群英荟萃,把脉广东渔业种业发展。
论坛现场
广东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刘胜敏站长
广东海大集团副总裁江谢武
专注技术创新,苗种是海大市场竞争的“核武器”
广东海大集团副总裁 江谢武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水产、畜禽饲料的研发、生产、销售为基础,并向动保、优质苗种、畜禽养殖、健康食品等全产业链发展,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农牧业高科技企业集团。2018年,饲料销量1070万吨,实现营业收入421.57亿元,同比增长近30%。江谢武介绍,早在十年前海大薛华董事长就指出:“水产苗种是养殖的基础,是最核心的环节,优质的苗种是支撑行业发展的根基。水产苗种项目是海大最有价值的项目,也是海大集团今后发展中非常核心的项目”。以养殖模式创新研发为牵引,种苗做为海大模式的核心,与饲料、动保等产品共同构成了海大客户养殖效益的综合解决方案。以为客户创造超额利润为基础,形成了以60万核心客户,1万经销商和5000名公司技术服务骨干为核心的苗种推广和价值分享体系。
海大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十年同行
“我们立志成为科技创新能力最强、发展平台最大的国际一流水产种业公司!”江谢武强调,
预计到2025年,海大鱼苗年销售量达600亿尾,虾苗年销售量400亿尾,市场份额10%,排名第一。 苗种销售总收入达25亿元。海大立足于行业需求,争取政策支持、搭建同行合作平台,为我国水产种苗行业蓬勃发展贡献应有力量!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叶星
鳜鱼产业现状及优良品种培育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叶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叶星介绍,鳜,俗称桂花鱼,深受我国消费者青睐,被称为“席中贵珍”。上世纪70年代初期突破了鳜人工繁殖难题并很快在全国多个省市开展养殖。随着养殖技术的提高,养殖规模在不断扩大。2016年突破30万吨。广东是鳜主养区,养殖产量居全国首位。同时广东也是鳜鱼苗种主要供给地,年产鳜鱼苗约占总苗量的70%以上。但是,由于长期人工繁殖过程忽视对亲鱼的选育及亲本提纯复壮,出现鳜生长速度下降、抗病力差等种质退化现象,严重影响养殖效益,也危及产品质量安全,因此迫切需要培育鳜优良品种。叶星介绍,她的实验组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根据GenBank上登录的鳜微卫星序列,选取、设计合成30对并进行预扩增,从中挑选14对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和多态性较高的微卫星引物。各对引物分别带有FAM、ROX和HEX的特异性荧光标记用于测算扩增目的条带大小。在此次研究中的14个SSR位点除Sin156属中度多态外(PIC=0.396),余13个位点均属高度多态(PIC=0.396-0.778),可有效地反映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特性。研究发现5个鳜鱼群体中以湖北黄冈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He=0.633),个体间出现极显著的遗传分化(P<0.01),而群体间遗传分化属于中低水平;遗传变异5.44%来自群体间,90.42%来自群体内,说明具有选育潜力。根据遗传背景分析结果,选择2个养殖群体、1个野生群体作为选育基础群体,构建家系。配对产卵后鱼苗经标粗、标记,同塘养殖。
本研究成果荣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
据介绍,目前已完成连续5代的鳜选育家系的构建。每年所选育的优质亲本,为养殖生产提供了大批优质苗种。选育鳜”广清1号”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存活率高且个体规格趋于一致。”广清1号”的生长速度比非选育群体提高23%,存活率提高10%以上,均匀度提高15%以上。
广东海茂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 赵磊
“普利茂”高抗种虾选育路线及国内市场应用现状
广东海茂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 赵磊“最好的养殖厂应该像汽车装配工厂一样,稳定的输出一样的产品。”赵磊强调,所谓良种就是优良经济性状遗传稳定性 > 95%,其他表型性状遗传稳定性 > 95%的种苗,可以稳定的表现经济性性状而不会出现不稳定性状。海茂以“工业化“供应优质水产苗种为企业目标,输出性状表达稳定的种苗。赵磊介绍,自从陈国良先生于1987年成立海茂,在过去的30多年,海茂一直专注于一件事——虾苗规模化生产和销售业务。但是,30多年来,海茂也从湛江偏安一隅的小苗场起家,到现在生产场遍布全国,业务覆盖全球,于2017年成功收购了美国PRIMO BROODSTOCK INC.,完成了向上游的整合。海茂以让中国对虾产业链走向世界为己任,积极的像世界输出中国优质种苗。
虾的基因图谱
“中国育种企业一定要走出去,加强国际间合作。”赵磊强调,因为有很多品种的原产地并不是中国,在育种过程中容易出现品种退化的现象。而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没有掌握原种的特性。
赵磊介绍,海茂的解决方案是保持与世界先进技术接轨,将选育和扩繁分开,建立原产地隔离引种基地。PRIMO Facilities在休斯敦、奥兰多有多个基地。同时要积极建立基因组信息库、养殖信息库,在未来的养殖业养殖信息比实验室信息的分值更高。
恒兴股份副总裁李色东
南美白对虾“中兴1号”选育与发展现状
恒兴股份副总裁 李色东李色东介绍,广东恒兴饲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恒兴股份”)创立于1995年,是一家集饲料产销、种苗繁育、微生态制剂及兽药、进出口贸易于一体的民营企业。旗下拥有子公司三十余家,遍布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江苏、浙江、湖北、吉林、天津等地区及越南、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其中公司特种水产饲料销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恒兴股份对虾饲料销量连续10余年居全国首位。”李色东强调,南美白对虾,学名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Boone),俗称白虾,是世界对虾养殖的主导品种。1988年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引进我国,1999年南美白对虾在我国大陆大规模生产育苗取得成功。因其生长速度快、产量高、适应能力强,可淡化养殖等特点,养殖范围遍及沿海地区和部分内陆省份,占我国对虾养殖总产量的70%以上。我国为南美白对虾养殖世界第一大国,年产量在150万吨左右。恒兴股份从2002年就开展南美白对虾选育工作,以抗对虾白斑病毒(WSSV)为选育方向,经过1代群体选育和5代家系选育,2011年通过审定,获得首个国家认定的南美白对虾抗病品种“中兴1号”。 2014年通过认定,恒兴股份获得“国家级南美白对虾良种场”资质,2019年通过复查。恒兴股份同时开展育苗标准化工作,主持制定国家标准《凡纳滨对虾育苗技术规范》,2014年颁布,与2015年实施。
恒兴近期的选育相关工作
恒兴采用多种方式经营,依托恒兴在各地子公司的平台和人员,开展苗料联动,扩大自主选育对虾品种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目前已形成了湛江、福建、天津3个主要生产基地,辐射华南、华中、华北等大部分对虾主产区。
广东梁氏水产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梁健辉
聚焦水产种业创新、良种助推产业发展
广东梁氏水产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梁健辉广东梁氏水产种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水产种质选育、种苗繁育及良种推广的高科技水产种业、集团化运作的企业,下属单位有梁氏水产研究院、佛山市三水白金水产种苗有限公司、佛山市珠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六家子公司。公司目前拥有良种繁育基地六个,占地面积2000多亩,配备各型孵化培育池、高位育苗池、工厂化控温育苗车间等生产设施30000多平方米。年产优鲈系列大口黑鲈、白金丰产鲫、长珠杂交鳜、白金罗氏虾、白金杂交生鱼和白金太阳鱼等水产优质种苗30亿多尾,产品覆盖全国内华南、华东、华中、华北及西南等二十多个省份的重点养殖地区,其中,公司下属企业佛山市三水白金水产种苗有限公司是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级良种场、佛山市龙头企业。公司经过多年的科研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在水产种质选育、水产生物科技和水产养殖技术等领域拥有多项创新性专利技术,开发出多个具有种质优势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并在制种、性腺控制和工厂化培苗上取得多项技术突破,其中“白金丰产鲫”、大口黑鲈“优鲈3号”获得了国家新品种认定,成为广东省同时拥有两个国家新品种的水产种业企业。
针对水产养殖成功难以复制,良种效果表达不稳定的痛点,公司组织技术团队,以生物多样性与碳氮平衡等科学理论为依据,与农财宝典等专业媒体一道,在广东各水产养殖重点区域,结合公司良种对养殖成功案例进行大量的分析梳理,深挖优化,整理出一系列可复制、流程化的养殖模式,加以实施推广。十多年来这些模式在南粤大地推广数百万亩,针对性的解决了如“南美白虾难养,草鱼高产不高效,加州鲈、生鱼等名特优鱼产量高却有机物多,自净差”等产业问题,实现了良种在良法下的种质优势和效益优势,成为广东水产养殖的一大特点,并以此为基础,获得2019年中国水产学会范蠡科学技术推广二等奖。
广东水产学会推广研究员 叶卫
罗非鱼良种选育及种业创新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广东水产学会推广研究员 叶卫叶卫介绍,罗非鱼原产于非洲,具有性成熟期短,一年多次产卵的生长特性。罗非鱼的雄性比雌性生长快,不同种类、品种、品系间生长差异显著,但是品系间容易混杂退化。根据原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对省级以上良种场的罗非鱼苗进行生长对比试验,最好和最差的生长速度差异达70%以上。根据养殖户的反映,良种罗非鱼苗和一些小苗场的种苗生长速度差异超过2倍。因此良种对于罗非鱼养殖增产效果明显,而苗种成本只占养殖成本的5—7%,所以在养殖罗非鱼时选择良种事半功倍。
世界罗非鱼养殖产业趋势 1950-2014
论坛上叶卫系统性的梳理了我国罗非鱼选育种历史:
九十年代末以来,李思发教授领函的选育团队,与青岛罗非鱼良种场、广东罗非鱼良种场合作选育出“新吉富”罗非鱼,生长快、抗病力强、出肉率高,经对比试验表明比刚引进时生长快30%。2006年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登记号GS-01-001-2005)。新吉富罗非鱼是我国引进鱼类中首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选育良种。在“新吉富”罗非鱼进一步的选育,获得了更加优良的经济性状和养殖效果。繁育出 “广特超” 、“中威1号” 、“广福1号” 、“粤闽1号”、 “吉丽”罗非鱼等众多具有规格整齐、生长速度快、超雄鱼制种容易、雄性率和带皮出肉率高、具有高耐盐度等特征,不断推动我国罗非鱼产业发展。叶卫强调,提高抗病力成为主要课题、继续提高生长速度、提高抗寒力、提高饲料利用率、单性繁殖技术解决雄性率问题和提高耐盐性等方向将是我国罗非鱼选育种的新趋势。扫描二维码查看电子相册↓
全国首个开在鱼塘的博览会
全国首个渔业种业展示盛会
全国水产转型升级的新坐标
让世界聆听广东水产的声音
……
“种业兴渔新动力,绿色湾区新动能!”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主办、广东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广东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广东省海洋渔业试验中心承办的“首届广东渔业种业博览会”将于12月22-24日在广州南沙的广东渔业高科技园盛大开幕。
本次博览会围绕“渔之路、渔之兴、渔之话、渔之韵、渔之味、渔之盟”六个板块。这是全国首个开办在示范基地的渔业博览会,是数十年来广东渔业和水产种业成就的集中展示,也是一场盛大的水乡嘉年华!
■ 办在示范基地的渔博会:广东优秀水产苗种品牌大集结
渔业种博会将建立标准化的地展示范区,展示水产良种的繁育和养殖效果。通过效果展示,配套全媒体推介。为苗种企业提供一个具有公信力的展示平台,也是水产良种的示范平台,未来将衍生出现场订购功能。让良种优势显性化、数据化,推进苗种品牌化进程。
■ 办在塘头的渔博会:最新养殖模式、技术、设备现场演示实操
此次渔业种博会除了良种品牌展示外,还将设立五大专区:特色养殖品种专区、渔业设施装备展区、水产养殖投入品展区、科研科技展区、水产病害防控展区,鱼塘边实地展示推广水产良技良机,加快推动广东省渔业高质量发展。
■办在水乡的渔博会:汇集非遗表演、美食、科普的嘉年华
渔业种博会还将设置休闲渔业专区,集水产美食推广、休闲娱乐于一体,邀请粤菜名厨现场烹饪水产品菜式,现场展示表演数鱼花、打鱼针等传统技艺,让观众参与钓鱼、摸鱼等互动游戏。
扫描二维码
抢先报名
2019年12月22-24日广东广州南沙
广东渔业高科技园与您相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