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见证香港、澳门回归,如今脱下军装致力传播国旗文化

南方+ 记者

“从国歌响起到结束有46秒,需要拉八下绳子……”

“在执行任务时,即便是非常小的闪失都关系到国家的荣誉。”

在接受南方日报、南方+记者专访时,朱涛回忆起20年前澳门回归交接仪式执行升旗任务的细节时,仍然记忆犹新。

朱涛,当年的三军仪仗队二中队队长、曾被港澳媒体誉为“超级美男子”的升旗手,在1997年和1999年,担任了香港回归交接仪式、澳门回归交接仪式的升旗手,还参加了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国庆阅兵。“有幸执行这三项重大任务,是一名军人至高无上的荣誉,也是我的军旅生涯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朱涛言语中透露着兴奋。

30年军旅生涯,如今朱涛已经脱下军装,但退伍不褪色,“军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影随形。”

 训练 

每位仪仗兵每年平均穿破7双马靴

在1997年6月30日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发生过让现场所有人及电视机前亿万观众紧张到“窒息”的事:仪式进行至最关键时刻,英国国旗却比原定时间提早了12秒降到旗杆底部,现场陷入长达了12秒的真空期。

“几千人的现场,一点声音都没有,好像突然失聪了。你心里最着急、最期盼的是声音,哪怕是一根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都可以。”朱涛回忆起这段故事时曾如是说。

今年国庆上映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回归篇”里也真实再现了“真空12秒”这一让人窒息的片段。

“这个片段太真实了!”作为杜江扮演的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升旗手原型人物,朱涛观看这部电影至少五遍,每当看到电影里这些场景时,恍惚间他会觉得自己好像再次回到了那一天,“感触特别深”。

从接到香港回归仪仗任务后“练习升旗远超五千遍”,到“因训练压力过大导致流鼻血,在升旗时生生把鲜血往肚子里咽”……因为《我和我的祖国》,让这些朱涛当年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

事实上,对于一名仪仗兵而言,挑战无处不在。

朱涛说,作为一名仪仗兵,不仅学习要下苦功,训练更要下苦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在仪仗队里,盛传着这样的话:“出操一身汗,收操一身碱”。

“每位仪仗兵每年平均要穿破7双马靴,一名仪仗兵一年的训练行程超过8000公里。一名仪仗队员在服役期间走出的正步,相当于一个两万五千里长征。”朱涛说,正是因为这样高强度的训练,才练就了仪仗兵“走百米不差分毫,走百步不差分秒”的过硬本领。

 坚持 

把每次任务当成第一次任务去执行

采访中,朱涛也回忆起当年担任澳门回归交接仪式升旗手的种种细节与感受。

1997年,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升旗手的选拔,在当时的三军仪仗队中竞争激烈,朱涛是当时队里唯一一个毛遂自荐当升旗手的。两年后,朱涛以足够的优势成为再次成为升旗手,参与澳门回归交接仪式。

虽说有经验,但他直言压力空前。因为,受领澳门回归交接仪式升旗手的任务是在1999年国庆阅兵几天后,留给仪仗队的训练准备时间只有两个月左右,时间紧、任务重。

对于仪仗司礼任务的动作流程,朱涛再熟悉不过。而政权交接仪式升旗任务属于临时性重大任务,任务形式和动作流程都与日常训练有着很大区别。

例如,澳门回归政权交接需要中葡两国仪仗队同时入场,但两个国家走正步的形式以及步幅和步速均不一样。如何保证以同样的步幅和节奏同时入场,这需要漫长的训练和磨合的过程。

两个多月的封闭式训练下,朱涛除了面临着体能的挑战,也经历着心理的考验。

中葡两国仪仗队在交接仪式上的表现,受到全世界瞩目,是一场精神面貌、军事技术、作风纪律等全方位的“国际会操”,也是一场面对面心照不宣的较量。“仪仗无小事,事事连政治。作为升旗手,我代表的是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我想可能正是因为重任在肩的缘故吧,所以觉得压力更大。”

没想到,在第一次前往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现场彩排的时候,便发生一个“小插曲”。队员们训练时发现,好几次国歌奏完了国旗还没有升到顶。

这种误差,让朱涛摸不清头脑,急忙找人询问这是什么情况。后来负责安装旗杆的工程师说,“旗杆刚刚安好还没调整高度呢!”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

好在,澳门回归交接仪式一切顺利,没有突发情况。

“把每一次训练都当作正式任务去对待,把每一次任务都当成第一次任务去执行。”是仪仗兵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朱涛说,只有对所有训练内容和动作流程了如指掌、熟练于心,才能确保每一次任务的万无一失。

 退役 

军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如影随形

时光荏苒,每年的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纪念日,与当年一同见证这两个重要历史时刻的战友们聚一聚,已经成为朱涛的一种习惯。

尽管现在脱下了军装,但军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影随形。

在近日播出的节目《一堂好课》里,陈凯歌导演的一席话令朱涛印象深刻:“如果你能以仪仗兵的姿态去从事所有的工作的话,没有事做不成。”朱涛说,他仍然时刻以仪仗兵严谨、细心、刻苦、担当的姿态,严格要求自己,以满腔的热情,履职尽责做好每件事。

12月15日,北京正在酝酿着今冬的第二场雪。这天上午,一场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后,身着黑色西装,身姿挺拔,说起话来铿锵有力的朱涛,为来自北京十一晋元中学的孩子们讲了一堂与国旗文化及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幕后故事的课——身为退役仪仗兵训练基地的总顾问,朱涛再次与仪仗队的战友们走到一起,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致力于传播国旗文化,成为朱涛的新使命。

“30年的军旅生涯,让我感受到了家国情怀在我心中的分量,也让我深刻地明白爱国主义教育重大且深远的意义。正所谓浇花浇根、育人育心,爱国主义教育绝非可有可无,而是年轻人成长中必不可少的养分。我希望在青少年爱国主义宣传和教育方面能做出自己的贡献。”朱涛说。

【编导】唐嘉欣 姚昱旸 董晨晨

【记者】刘长欣

【摄像】郑一见 莫丽婷 王诗堃

【剪辑】莫丽婷

编辑 许晓冰
校对 杨远云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