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木头镇是东莞市唯一的纯客家镇,客家山歌曾在樟木头镇广为流传。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山歌艺术日渐式微。日前,在各方努力下,樟木头客家山歌正式被列为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樟木头客家山歌成为市级非遗,最开心的莫过于多年来不遗余力弘扬山歌文化的“客家三姐妹”——巫春兰、罗才娣、连福娣。山歌陪伴她们走过数十年,早已成为生活中可不分割的部分。平均年龄超过69岁的“客家三姐妹”,仍在为传承客家山歌文化而奋斗。
讲述人:巫春兰、罗才娣、连福娣
时间:2019年12月9日
地点:东莞市樟木头镇樟罗先锋号职工服务中心曲艺室
受访者语言:客家话、普通话
简介:2003年,樟木头客家山歌爱好者巫春兰、罗才娣、连福娣组成“客家三姐妹”原创山歌队,十几年来四处进行比赛、表演,其作品《大家生活甜过糖》获第三届中国情歌广播电视大赛全国总决赛铜奖,《客家山歌代代传》获第四届“金夕年华”老年才艺邀请赛金奖。在“客家三姐妹”和樟木头政府的多年努力下,樟木头客家山歌于2019年被列为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推广樟木头客家山歌文化。
歌唱客家生活与情怀
“我爸爸、爷爷那几辈人都很会唱山歌,小时候经常跟着他们学。”谈及如何学会唱山歌时,三姐妹不约而同答道,“每天都听人唱,自然就学会了”。今年65岁的巫春兰是“客家三姐妹”山歌队队长,她回忆道,爸爸边干活边随口就能唱:“啊妹乖巧啊爸知,跟在后面笑咪咪,朝朝河边洗衣服,家头细务帮啊爸……”
75岁的罗才娣和68岁的连福娣都是跟长辈学会唱山歌的。提及过往,三个人有些兴奋,你一言我一语道出那个年代的客家山歌情怀。山歌唱的就是客家人的日常生活,放牛时就唱牛,做家务时唱家务活……“小孩不听话,我就唱山歌说他们不吃饭、不睡觉。”巫春兰说,如今儿女皆已成家生子,都还记得她唱山歌的内容。
樟木头客家山歌以四句板和五句板为主,调式有仙公调、自叹调、洋烟调等,歌唱内容信手拈来,多以物寄情。连福娣介绍,随着时代变化,山歌内容也有所改变。过去那代人要进生产队,集体干活,山歌多是唱农活、牲畜,现在的山歌题材越来越多样化。
热衷山歌创作的巫春兰,近年来写的山歌既有贴合时政的《一带一路》,也有描写樟木头发展、人们生活的《大家生活甜过糖》,均获得群众的喜爱。除去事物,山歌也可表达情感,客家的“啊妹”跟“啊哥”喜欢用山歌互诉衷情。
三姐妹的山歌之路
2003年,樟木头镇樟罗社区举行三八妇女节活动,巫春兰与邻居连福娣组队上台表演山歌。“唱你吾赢吾下台,唱到月光走出来,唱到日头西山落,下次再同你上舞台,客家山歌唱起来……”地道又新颖的山歌表演获得群众热烈反响。当地领导随即询问她们是否愿意外出表演,她们爽快应承下来。
为增加表演的丰富性和新鲜感,连福娣找来同样热爱唱山歌的罗才娣加入,“客家三姐妹”山歌队正式成立。离上台表演只有三天时间,巫春兰连夜创作了一首描写樟木头发展变化的新歌,三个人在巫春兰家楼顶上排练。“看到我们一边唱歌,一边指手画脚的,邻居们都说我们纯属‘搞搞震’(捣乱)。”罗才娣笑着说。三天后,精彩的表演征服不少观众,她们也正式开启自己的“山歌之路”。
2005—2006年,“客家三姐妹”山歌队先后自费到东莞市区及广州参加比赛,均获得奖项。屡次获得认可,让“三姐妹”更坚定了唱山歌的信念,“我们不仅要在家里唱,还要到更大的舞台唱,让更多人听到樟木头客家山歌”。
往后十几年,“三姐妹”到深圳、上海、郑州等地比赛和表演,东莞市各类联欢晚会都有她们的身影。樟木头镇文广中心工作人员说:“三个啊姨都是利落的短发,站上舞台气场十足,一开嗓就能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虽然年岁渐长,“三姐妹”却越发充满干劲,常年活跃在舞台。住在同社区的三个人,既是邻居,亦是队友,更是家人,十几年来互相陪伴,共同奋斗。
尽力传承山歌文化
多年来,巫春兰一直寻找热爱客家山歌的知音,她找到九个人组成一个固定的山歌表演团队。每逢周六上午,队员集中在曲艺室训练,结束后一起到茶楼聚餐。除了日常训练和表演外,山歌队也会组织旅游活动。所有人穿上传统客家服装,游玩之余,经常在景点即兴演唱山歌,赢来游客赞赏。巫春兰说:“我们一开口唱歌,游客就围过来,拿起手机拍照、录视频,很热闹。”
九人山歌队队员最小的57岁,最大的75岁。“现在越来越少年轻人唱山歌,这种现象让我们很担忧。”连福娣说。为此巫春兰将山歌带进樟木头镇中心小学,更在寒暑假举办“山歌公益培训班”。目前,培养年轻山歌爱好者成为山歌队的首要任务。
“我有6个孙子,5个都会唱山歌,还有一个在牙牙学语。”谈起爱唱山歌的孙子们,巫春兰一脸骄傲。“你看,这是我孙女李思柔,今年15岁,经常出去表演唱山歌。”巫春兰边播放孙女的表演视频边说道,“我们都希望有更多客家小孩学山歌。”
为了让樟木头客家山歌申遗成功,“三姐妹”与樟木头镇政府都不遗余力。2018年樟木头客家山歌合唱艺术团成立,镇文广中心也邀请知名客家山歌老师授课,更请专人拍摄山歌申遗片。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客家人表达情怀的独特方式,理应传承下去。罗才娣说:“只要我们还能动,就会一直唱山歌、教山歌。”
【撰文】万佩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