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打造“氢国氢城”南海!仙湖氢谷核心区将建300亩学校

南方+ 记者

日前,2019年佛山市南海区区长督办政协重点提案工作会召开。《关于加快打造“氢国氢城”新南海的提案》被列为2019年的重点提案,会上,南海区发改局、丹灶镇政府分别汇报提案办复、会办情况。

会上透露了南海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的新利好,如,丹灶将加快建设联合国国际氢能学校,打造培养氢能领域技术技能人才。2019年秋季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招生200-250人,预计2020年再开设氢能相关学制教育专业1-2个。学校首期通过利用南海一职的几十亩进行过渡,二期将在仙湖氢谷核心区建设面积为300亩的学校。

南海区区长顾耀辉表示,在各地加速布局氢能源产业前,南海已通过系列举措和行动抢抓“风口”,下一步要加快氢能产业全链条的核心竞争力,加速打造“氢国氢城”南海。

日前,2019年佛山市南海区区长督办政协重点提案工作会召开。邹永榆 摄

关注

如何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壮大?

2018年,南海区提出加快构建面向未来的“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氢能源产业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此背景下,今年南海“两会”,南海区政协委员、佛山南海力合星空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峰和政协丹灶镇工作委员会主任李仕潮联合提交了《关于加快打造“氢国氢城”新南海的提案》。提案被高度重视,列为区长重点督办提案。

《关于加快打造“氢国氢城”新南海的提案》提出,经过多年努力,南海氢能产业从无到有,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尤其是2017年以来,南海氢能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和重大突破,引进了长江汽车、爱德曼、重塑科技、海德利森等重点产业项目,举办了全国氢能周和联合国示范项目启动仪式等大型活动,大规模推进商业化加氢站建设,成为全国氢能产业发展的标杆。

但与此同时,与上海、武汉等地区相比,南海还存在一定的劣势,如,缺乏高水平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参与支持,氢燃料电池产业知识产权弱,氢能研发、检测和产业人才缺乏;缺乏较大供应量的制氢产能等。

基于此,提案提出,建议南海加快完善氢能产业政策保障体系,扩充加氢站布局,补齐氢气储存、运输等产业链短板,从基础研发投入、财政补贴、重点企业扶持以及开展示范项目等入手,建立科学长效的产业发展扶持与激励政策,从而推动整个氢能产业的发展。

同时,南海要促进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着重引进产业化应用开发和检测等技术服务机构,鼓励本地大学开展氢能学科建设,协助企业与国内外大学氢能领域重点学科开展产学研合作等,以应用型项目为主,在南海实施研发创新,协同攻关掌握氢能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氢能产业的自主核心技术与装备发展。

“氢能产业链长,撬动资金巨大,单靠某一个或某几个企业无法承担,可通过建立产业创新联盟、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整合优质资源,共同推进氢能产业发展。同时通过国际氢能大会会址永久落户南海等形式,加快南海氢能参与全球协同科技创新,并建议以氢能源公交、市政、物流、有轨交通示范运营为抓手,力争率先在全国建成体验式‘未来氢社会’。”提案中写到。

回应

仙湖氢谷核心区将建300亩学校

近年来,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推动下,南海区氢能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2017年后进入加速阶段,产业推进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主要取得“六个一”的成果,包括率先出台一系列产业规划和政策;以仙湖氢谷为核心建设一个氢能产业园区;打造一批氢能产业研发、标准化平台;举办“促进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发展项目”佛山项目、全国“氢能周”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推动一批氢能产业链核心重点项目落地;规划和建设一批加氢站。

“接下来,南海将加快补齐主要短板、推动形成全产业链发展的方向。”南海区发改局局长谭国洪在重点提案工作会中回应称,南海将运用财政资金积极引导,通过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激发市场机制作用,形成促进产业集聚的融资平台,培育和支持氢能源产业发展。同时,南海将加快启动、建设一批满足连续高密度加氢能力的加氢站,2020年底前一共建成20座。

在人才引进和产业平台建设方面,利用建设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佛山分中心的平台和资源,抓紧相关高校机构等的合作洽谈,加快在南海区建立氢能实验室以及综合数据平台的打造。着重加强对氢能产业研发机构、研发团队、实验室、技术骨干的引进,同时加强和教育机构在培育氢能产业人才方面的沟通。

丹灶镇委副书记、丹灶镇镇长陆文勇表示,丹灶将把提案作为推进“仙湖氢谷”特色小镇、氢能源产业建设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氢能产业的发展。目前,丹灶已完成了仙湖氢谷概念性规划,明确仙湖氢谷的规划定位是自主氢能技术先行地、高端氢能产业集聚地和先进氢能社会示范区。该区域规划面积为47.3平方公里,将以仙湖为核心,以氢能源产业为方向,打造以科技研发、智能制造、展示交流、创新服务于一体的氢能源科技中心。

陆文勇透露,接下来,丹灶将加快建设联合国国际氢能学校,打造培养氢能领域技术技能人才。2019年秋季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招生200-250人,预计2020年再开设氢能相关学制教育专业1-2个。学校首期通过利用南海一职的几十亩进行过渡,二期将在仙湖氢谷核心区建设面积为300亩的学校。

不仅如此,丹灶还将大力配合建设仙湖实验室、氢能大会永久会馆,并着力建设一批氢能体验示范项目,加快完善仙湖氢谷的内部路网、酒店、人才公寓等配套。

建议

要努力从投资拉动型转向需求拉动型

“南海氢能产业是在全国走在前列的,但同时也要看到危机所在。这两年来,国内很多城市对于氢能产业的发展态度都发生了转变,并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氢能产业的发展。”南海区区长顾耀辉说。

在顾耀辉看来,南海传统产业占比较大,在新发展阶段,新兴产业如何实现突围十分重要。南海氢能源在全国起步较早,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但如何保持领先优势,抢占行业制高点是难题。

“我也是有顾虑的,就和大家担心的一样,比如班子团队是否会认可大力发展氢能产业等。但让我很感动的是,在区政府讨论的时候,大家的认识非常一致、非常齐心。所以很快形成合力,促使我们下决心坚定做下去。”顾耀辉说,接下来,南海将按照此前设定的发展目标,一个个抓、一个个落实,要想办法保持保持南海氢能产业的行业竞争力和优势,抢占更大的市场风口。

现场,针对上下游产业链极端分散,形成不了合力;制氢、加氢系统的建设比较滞后;应用场景的开发力度有待加强等现状,南海区政协委员、致公党南海总支副主委汤妮婷建言,要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契机,酝酿推出大湾区内新能源产业的整体规划,同时,要主导上游产业的政策创新、布局及建设,降低建设成本,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氢能源的应用有赖于科技的突破,也有赖以基础设施的投放,更有赖于思想的解放。”汤妮婷建议,推动氢能产业的发展需形成大湾区统一的氢能源应用市场。比如,以大湾区为核心使用推广区,各地加快加氢站建设,形成公交车、电动车,氢燃料汽车并行,淘汰燃油公交,让出置换空间,率先在应用场景上实现量的飞跃。其次,物流、冷链等等相对线路固定的商用车,完成长距离固定线路配送在大湾区主要核心区的应用。

南海区政协委员、南海汽车行业协会会长雷越宁同样认为,对于氢能产业发展需要加大社会的普及力度。比如通过联动教育局,加大对中小学生的宣传力度。“推动氢能产业的发展关键还在于从投资拉动型转向需求拉动型,拓宽氢能的运用场景。”雷越宁说。

“南海氢能产业的发展取得已有的成效,得益于企业家政府社会对新产业的认识和支持,下来,南海也将继续加大对氢能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顾耀辉表示,南海要逐步提高提案办理的思想意识,通过提案办理来提升政府工作整体能力和水平,加快推动南海迈向高质量发展。

【记者】李欣

【通讯员】叶宁 邹永榆

编辑 朱苏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