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美!龙门蓝田积极探索特色乡村振兴道路

惠州文明
+ 订阅

沿着蓝田瑶族乡小洞村

干净平坦的村道可以看到,

这里干净整洁、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生态环境优美,

大人小孩的欢声笑语不断,

呈现出一派美丽、和谐、文明的景象。

近年来,龙门县蓝田瑶族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积极探索具有蓝田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形成具有蓝田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

小洞村

脏乱差不见了,环境明显改善

在乡村振兴政策的引领下,许多村庄都规划了具有各自特色的发展蓝图,小洞村也不例外。“利用村里古树群,打造榕树公园,目前榕树公园的建设已基本完成。”小洞村党支部书记郑房金向记者介绍村里的发展。

郑房金介绍,小洞村是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村,已投入2000万元进行村庄改造。目前,道路硬底化、道路拓宽、道路亮化已全面完工;村文化广场、农家党校建设已初见成效;各村民小组的党建活动室正有序推进;石头公园及小洞河绿道正在施工;建筑外立面改造也在谋划当中,全力打造一个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美丽村庄。

上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惠州日报记者黄宇翔 摄

郑房金表示,经过全民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清三拆三整治”、村庄美化绿化行动等,小洞村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洞村摆脱了过去“脏乱差”面貌,变得干净、整洁、舒适。

“蓝田瑶族乡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蓝田瑶族乡党委书记张新文表示,为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蓝田瑶族乡在宣传方面下了功夫,重点是发挥好“四类”人员示范作用(党员先锋示范作用、乡村干部带头促进作用、党代表人大代表的代表作用、特殊人群“感恩”支持作用),以此带动其他群众积极参与。同时,还深入开展绿色城乡“六大行动”,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加大“两违”整治,全乡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目前,全乡累计清理房前屋后、村巷道杂草杂物及积存垃圾3600多吨,清理沟渠池塘溪河淤泥、漂浮物3900多吨,拆除旧危房及废弃猪牛栏及露天茅厕3421间。

蓝田村

村道宽阔平坦,建起公园广场

走进蓝田村,一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穿村而过,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农家庭院坐落在乡道两边,房前屋后、道路两旁花草树木点缀其间……近几年,随着持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蓝田瑶族乡一个又一个村庄从过去的“脏乱差”,摇身一变成为如今风景秀美的新农村,一幅幅新农村的美丽蓝图正徐徐展开。

蓝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文安告诉记者,自启动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工作以来,蓝田村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蓝田村已完成全村污水管及排水渠建设、生活污水处理池建设、村道及巷道硬底化绿化亮化、党员活动室维修及蓝田瑶族乡形象入口、瑶族文化展示馆、舞火狗广场、休闲公园等项目建设,通过实际行动改善村容村貌,为村民营造干净整洁、美丽和谐的生活环境。“现在村里的路修好了,广场也建起来了,很多村民晚上都会来广场打球和跳广场舞。”村民杨大叔乐呵呵地说。

与蓝田村一样,蓝田瑶族乡的上东村、小洞村、红星村、新星村、社前村等,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新农村画卷。

上东村

企业精准帮扶,贫困村变示范村

干净整洁的村道、2000平方米的村文化广场、崭新的卫生站、新修建的张坑桥、现代化的分散式污水处理湿地、富含瑶族特色的江湾公园、温馨的幸福安居工程……自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以来,上东村切实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老百姓切身感受到贫困村的蜕变。

上东村是如何在脱贫攻坚战中成功“突围”的?“产业扶贫是贫困村实现稳定长期脱贫的重要保证。”据市委办驻村干部、上东村“第一书记”刘艳军介绍,在实施精准扶贫中,立足于上东村资源禀赋和良好生态环境优势,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生态种养,并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扶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带领村民走脱贫致富新路。

上东村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助力。据了解,近年来,上东村借助企业帮扶,大力改善村基础设施,切实通过发展产业帮助村和贫困户激发“造血”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佳兆业集团共捐资3000万元助力上东村新农村建设和精准扶贫工作,并派驻专职扶贫团队进村驻点开展新农村建设,共参与21个项目建设,包括产业发展、危房改造、村道改造、饮水工程、养老设施等。同时,以“公司+贫困户+基地”模式打造生态果园扶贫基地,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助推上东村由贫困村变示范村,实现“后队”变“前列”。

据介绍,近年来,得益于市、县、乡政府及各级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企业等的大力支持和帮扶,上东村村容村貌、公共基础设施等都发生巨大变化,贫困户家庭经济收入明显增加,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高。上东村村集体收入由扶贫前每年约2.7万元提高到2018年约24.6万元,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的年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

张新文表示,蓝田瑶族乡将继续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深入实施产业扶贫、项目扶贫,落实“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形成村有产业基地、户有脱贫产业的格局。

延伸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蓝田瑶族乡各项事业长足发展

成立瑶乡迎来大发展 众多荣誉见证新成就

沿着省道244线从龙门县城一路往北,沿途可见连绵不断的山峰、错落有致的房屋。此外,还有独特的少数民族元素点缀其中,这就是惠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蓝田瑶族乡。

蓝田瑶族乡面积132.2平方公里,下辖7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自1987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以来,瑶乡人民积极探索具有瑶乡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

1987年人们载歌载舞庆祝瑶乡成立

据史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前蓝田瑶族群众生活贫困,卫生医疗条件差,人口增长缓慢。1934年,当地人口仅1328人,到了1949年为2916人,主要姓氏有刘、杨、谭等。新中国成立初期,当地称蓝田乡,1961年称蓝田公社,1983年称蓝田区,但无论如何划分地域,当地的经济状况都不尽如人意。

发展机遇来自于改革开放。1986年9月和11月,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先后两次组织专家学者到蓝田瑶族乡实地调查。经过研究,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蓝田人历史脉络基本清楚,其生活习俗和文化特征较为明显,氏族意识强烈。

1986年12月,广东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同意龙门设立蓝田瑶族乡人民政府。

1987年1月20日,这是一个值得载入龙门史册的日子。当天,蓝田瑶族乡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时任蓝田文化站站长的杨水苟回忆说,当晚,庆祝瑶乡成立大会热闹非凡,在那个物资短缺的年代,能够举办一场盛大晚会实属不易。

如今经济稳步增长,生态环境得到很好保护

干净整洁的村道、宽阔的村文化广场……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蓝田瑶族乡上东村实现了从省级贫困村到美丽新农村的蜕变,先后获得“广东省生态村”“广东省改革开放示范村”等荣誉。

上东村的华丽蜕变同时也是蓝田瑶族乡成立30多年来不断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实施,蓝田瑶族乡一批批基础设施工程相继上马和建成投用,一个个村庄实现了华丽蜕变。

据统计,2018年,蓝田瑶族乡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80982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82万元;限额以上商业营业额完成696万元;限额以上商业零售额完成366万元;基础设施投资完成6183万元。

在经济取得稳步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2017年9月,当地成功创建“广东省森林小镇”,成为惠州首批省级森林小镇之一。近年来,蓝田瑶族乡获得了“广东省教育强乡”“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惠州市卫生乡镇”“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乡镇”等一系列荣誉,见证了当地各项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