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丰:村民自建村史馆 乡愁乡情味更浓

韶关发布
+ 订阅

或许,新丰农村是韶州大地最普通不过的存在,没有名人故居,也没有深宅大院,但这里的发展别具风格,人气很旺。特别是那遍布各村的村史馆,已然成为新丰的一个个“文化地标”,成为新丰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后“长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完工后的大陂村史馆。

在破旧泥砖房清拆工作开展后,为避免村民家中有历史印记的老物件“飘零”、损坏、化为尘土,同时为广大村民搭建精神家园,凝聚乡情乡愁,让大家在“身有所栖”的同时“心有所寄”,加快修建村史馆的工作被提上新丰县乡村振兴的重要议事日程。

最是乡情解乡愁 乡村记忆藏馆中

木犁木耙、蓑衣斗笠、箩筐簸箕、石磨酒缸……一件件陈旧的生产、生活用具,承载着乡土记忆,墙壁展板上的村情简介、历史沿革、村规民约、大事记、致富带头人的资料和图片,记录着大陂村人的昨天和今天。

完工后的大陂村史馆。

“留住历史、留住乡愁,是我们全村上下共同的心愿。” 大陂村村支部书记黄勇介绍,大陂村村史馆前身是一座建于清晚期的旧宅,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占地986平方米的房屋建筑,原就颇具客家风味,馆内的每一根梁木、每一块砖瓦都可以向世人无声述说大陂村厚重的历史。

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大陂村村民大都住进了新居,生产生活有了较大改善,逐步走上小康,而乡愁也逐渐成了广大村民的共同牵挂。“这房子拆了我没意见,但原本放在那房子里的这些‘老古董’可怎么办呀?”大陂村村民理事会长黄计祝告诉记者,自己不是舍不得那破败的旧房子,而是担心房子里那些陪伴自己几十年的老物件无家可归,可惜了。

摸清村民心中所想后,黄勇、黄永康等村“两委”干部随即在村两委会议上提出了利用旧屋建设大陂村村史馆收容村民“乡愁”的想法,并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有了想法,就要做好建设的规划,项目建设的预算有多少?根据预算能请到什么样的建筑公司来设计建设?最终要建成什么样?各方面问题随之摆在了村“两委”干部的面前。

 一句乡语八方应 乡愁入馆不求人

“我们在筹建之初,聘请了专业机构对工程进行了评估,多家机构给出的评估造价都在200万至300万元之间,整个建设还需要走齐相关建设流程,工程造价之高、手续之繁杂令我们的干部和村民颇为头疼。”黄勇说。

新丰县委书记刘祥锋在多个村调研时反复强调,村庄是村里人的村庄,他们才是主体,谁也替不了他们过日子;村史馆的建设利用,必须尊重群众、依靠群众,那样才能保持其中的乡情“活态”再生。

修整一新的村史馆。

该县研究制订了《新丰县新农村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试行)补充规定》,并出台了《新丰县村史馆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完善了农民工匠参与新农村建设项目的规章制度。大陂村“两委”果断在村内打出了“尊重村民意愿是态度,更是方法”的“招募令”,而村民的参与热情也十分高涨,很快一支以本地农民工匠黄竻雅为首,由20多位本地农民工匠组成的建设团队组建完成。

队伍以“政府补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的建设模式进行建设,整个村史馆修缮改造所花的经费还不足30万元 。”村史馆建好后,成了村里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以前的生产生活用具、民俗文化用品都是村民心中的自豪与骄傲。”村民黄淑辉表示,这座村民自建的村史馆成为了大陂传递积极、健康、向上正能量的重要场所,也日渐成为大家心中首选的乡愁“体验场”。

 农民工匠渐吃香 乡村振兴扛肩上

农民工匠建设模式,既有效解决了当地急切的项目建设需求,又增加了当地村民的收入,成功打破了“政府在干、群众在看”的大包大揽建设模式,更有效地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受到了村民们一致认可。大陂村村史馆建成之后,新丰各地陆续组建起多支“快好省”的农民工匠队伍,促成了遥田镇维新村道路硬底化工程、新群村文化长廊工程等多个项目,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了新路子。

大陂村农民工匠正在建设村史馆。

该县专门举办全县农村建筑工匠、乡镇建设管理人员的主题培训班,邀请市建筑培训中心的专家对来自全县各镇(街)的90多名农民工匠进行授课培训,集中学习房屋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考核合格的学员,还将获颁由省住建厅统一印制的《广东省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合格证》。

一路走来,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支持家乡、振兴家乡的农民工匠队伍正为新丰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而不断努力。接下来,新丰将继续完善农民工匠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健全项目监管机制,更加务实有效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