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村村貌(张德逊摄于2018年)
太平村,位于织篢镇西部,距镇政府1公里。
据有关史料记载,太平城最早称丹城。隋朝的时候,它是冼夫人及其儿媳妇冼金花的汤沐邑。骁骑将军冯盎,曾于此当过县令。宋代设大墟驿于织篢仓新村,后改大墟驿为太平驿。明洪武十二年(1370年),太平驿迁往今太平一带,仍称太平驿。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筑驿城,内设窝铺九个,改称太平驿丞署。清雍正有间设巡检司太平堡,驿站渐废。民国时改太平乡,后为太平村。上世纪六十年代,太平村共有三个生产大队,并以此由东至西分别划分太一、太二、太三共三个自然村。
明万历三年(1575),总兵张元勋为纪念当时抗击倭寇阵亡的官士娄龙、娄子和、葛文光、葛子明、金高龙、娄安邦、麦胜等而在太平古驿站旧址修建宗勇祠,清乾隆年间内阁学士翁方纲为此撰文并书忠勇祠碑记《七贤书院后堂壁》,镶嵌于书院后堂壁,现碑文仅存托片。大意是记叙明万历年间,倭寇陷沙扒、电白,张元勋带兵与倭寇战于儒洞,此役斩寇千余,明军亡37人,其中把总葛子明手臂几乎被砍断,仍忍痛杀死三个敌人,只手击鼓高叫杀贼。明将士以一当十,英勇顽强,势不可当,为阳江反抗侵略的历史写下光辉的一页。
七贤书院后堂壁碑记拓本(阮马超摄于2007年)
清乾隆年间,当地乡绅倡议在宗勇祠原址前面修建七贤书院,并建忠勇祠于其后,咸丰年间复废。直至光绪十八年(1892),地方人刘子校集绅士捐资重建,前为七贤书院,后设祠祀抗倭阵亡勇士。据说书院匾额上“七贤书院”四个大字即为刘子校所书。现存的七贤书院,即为光绪年间重建的七贤书院。七贤书院与太平驿站遗址隔国道325线相望。书院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平面呈方形,为硬山顶、三进深、四合院院落,占地面积1792平方米,其中建筑用地1389平方米。主体建筑置于中轴线上,内分前、中、后三个厅堂,中隔两开天井,左右两廊,两侧是风火山墙式房屋建筑。外檐走廊东西两厢对称,各有两道拱门通往两厢,房间隔有一处花园,昔时种植四季花木,现存一口井。环境恬静,清幽雅致。祠宇宽阔宏伟,十分壮观,具有古朴庄重的风格。
七贤书院(关月珊摄于2016年)
在七贤书院里有一清光绪年间题匾,上面题着四个大字:“百世奋兴。”百世奋兴匾长八尺,宽二尺,厚二寸,字圆润刚劲,除四字外,内有小楷,落款为:署厅事山右杨荫廷题(“山右”是杨荫廷对其家乡的雅称)。杨荫廷,山西灵石人,是光绪年间早年进士,光绪十八年(1892)六月至光绪十九年(1893)三月,任阳江直隶厅同知。当时,刘子校辞官归家,入七贤书院当主讲。刘子校为鼓舞学子士气,请好友杨荫廷题写这几个字。字写出来后,刘子校让人找了块上好箥萝木木板,做成一个匾,将字刻到匾里,然后挂于七贤书院正厅,以鼓励学者奋发。1924年,奋兴中学建校,取此匾内容为校名。奋兴中学的前身乃七贤书院,后奋兴中学移建于普济堂。至今天,已有九十多年历史。
百世奋兴牌匾(阮马超摄于2007年)
七贤书院也即太平驿站所在地,地处岭南交通要道,是京城通往海南的必经之道。据《阳西风物志》载,唐代宰相李德裕,宋代丞相寇准以及苏轼、苏辙、赵鼎、秦观、胡铨等,先后被朝廷贬谪海南、雷州等地,途经太平驿站食宿歇息,在此留下芳踪。七贤书院建成后,无数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瞻仰先贤,题诗作画。翁方纲、龚自珍、林召棠、王若霞乃当中的著名者。相传中厅两侧天井中的两株古白腊梅树,为龚自珍手植。这两株白梅树生长茂盛,每年冬季仍傲寒开放,是阳西远近闻名的一大景观。
古梅(阳西县志办供图)
七贤书院,2004年2月被确定为阳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0月被确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供稿:阳西县地方志办公室 整理:冯家庆、刘再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