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洪流奔涌向前
芙蓉新城面貌的改变
因交通建设的推进而提速
曾经的一条县道走到底
蝶变为“条条大道通罗马”
从空中俯瞰
现在芙蓉新城的道路就像一张织密的网
高楼和绿地镶嵌在其中
让这个曾经的偏僻郊野
变成宜居宜业的现代新城
为何有如此大的变化
一起来看看!
↓↓↓
交通之“变”引领新城之“便”
20多年前的芙蓉新城,在许多老韶关人的记忆中还有另外一个名字——西郊。这里远离城市的繁华,遍布村落农田,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是名副其实的郊野。
芙蓉新区已形成了“七纵四横”的骨干道路网络。
曾被戏谑为“鸟不生蛋”的偏僻荒郊随着交通的通达,如今已成为让人趋之若鹜的现代化城区。从一条314县道联通各村,到如今建成各主、次干道13条,长27.8公里,武广高铁、京港澳高速穿城而过,芙蓉、百旺、西联三条隧道便捷连接老城区,芙蓉新城已经通过交通突破实现发展“突围”。
新城居民陈滨表示,自己从来没想过芙蓉新城会有这么大的变化,现在这里不光有了韶关大道、丹霞大道,通了公交,还有了武广高铁韶关站、京港澳高速韶关出口,内联外通,住在这里的市民出行与当年已不可同日而语。
凿山挖隧 加速新旧融通
“路网先行,配套完善,房开紧随”是芙蓉新城一直遵循的原则。新城的开发建设者们很早就意识到,在产业引入之前,要实现人口的率先导入,更要以优质、完善、快速的交通体系吸引老城区和周边县区的人口向新城集聚,走出一条以交通为基底的发展路子,通过发展便捷化、低碳化、智能化交通为目标,加快市政道路建设,拉开城市骨架。
芙蓉隧道蓝天白云为道路增色不少。
众多工程中,值得一提的是芙蓉隧道的建成通车。隧道的贯通,缩短了新老城区的空间距离,使得芙蓉新城至老城区的通行时间缩短至5分钟,极大方便新老城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对加快新老城区融合互通、促进城区扩容提质、推动芙蓉新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隧道建成的意义重大,困难更是不少。隧道北端岩溶特别发育,南端围岩风化程度极其严重、岩溶发育,采煤巷道密布且需穿越含瓦斯煤层,极易发生岩溶、巷道突水、突泥,初支变形、局部坍塌及瓦斯突出等突发情况。为克服和解决好这些难题,建设者们采取洞内及地表超前加固以及改变常规施工手法,加强支护措施,缩短开挖进尺、紧跟二次衬砌、强制排风换气等措施,确保了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
配套建设助推高铁经济
滚滚前进的车轮,带给新城人民的不仅有生活和出行上的便利,还给新城发展带拉来了新机遇。高铁、高速带来的客运流、货运流为韶关新区的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韶关新区充分利用高铁站这一重大优势,围绕打造高铁经济加快周边配套。随着一批交通重点项目的全面竣工,韶关新区将更加高效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现铜鼓大道、韶州大道建设正有序推进,计划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建成投入使用。这2条城市主干道路的建设能够促进韶关新区和曲江城区互联互通、融合发展,疏解组团间的交通压力,促进沿线土地开发及经济的发展,加快曲江区融入韶关中心城区,也是为韶关新区打造成为对接大湾区先行区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韶关综合客运枢纽(一期)已完成竣工验收,地下停车场投入试运营后有150余个车位面向社会开放,有效缓解高铁站前停车难问题。韶关汽车客运站、旅游及农产品展示中心已开始进驻运行。(二期)项目正在进行基础工程施工。
芙蓉新城客运枢纽。
据介绍,(二期)工程设置在高铁站前广场的地下,主要提供了两大使用功能,其一是出租车的上客区,设置了三个上车平台,六个行车道,有效缩短出租车等候时间,提供了网约车等新型出行方式。其二是大型地下停车场,拥有900多个车位的地下车库,设计为敞开式,在节省运营费用的同时具备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等优势,极大地改善了地下车库的使用环境。
可以预见
随着城区交通网络内涵的不断充实
业态不断丰富
韶关新区芙蓉新城将变得更加宜居宜业!
文字:韶关日报记者 黄俊 通讯员 曾善福
图片:资料图片
编辑:肖声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