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珠玑巷”良溪罗氏“高光”延续888年

南方+ 记者

初次来良溪村,恰逢该村举行纪念罗贵建基良溪888周年活动。走过村前的池塘,凉意阵阵的水汽裹着丝丝桂花香;穿过繁茂的古榕,后珠玑巷纪念广场人声鼎沸,鼓乐齐鸣。笔者被人群拥簇着往前走,经过良溪村党群服务中心后,一座古色古香的大宗祠映入眼帘,这就是罗氏大宗祠。

目前,良溪村中保留着大量的古建筑、古巷道,拥有罗氏大宗祠、罗贵墓、节孝牌坊等一批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该村加大对文保单位的保护与修缮力度,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罗氏柑普茶成为省级非遗项目、罗贵率众南迁故事成为市级非遗项目,为古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艺术家笔写下的良溪。黄绍侦 摄

罗氏大宗祠:藏身古村,历史悠久

罗氏大宗祠为硬山式砖木建筑,面宽三间,三进深,山墙櫊檩,为抬深式木结构。前后三进均为十三架梁。屋面船脊布瓦,绿琉璃贴边。大门及两侧均用青麻石砌制,门楣木匾以正楷刻有“罗氏大宗祠”五字。祠里供奉着始祖罗贵像,宗祠的碑文上详细记载着祠堂始建和重修年代: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咸丰十年重修。

罗氏大宗祠。黄绍侦 摄

大宗祠第三进厅挂有木刻长联一副,记述罗贵的功绩与良溪古村渊源:发迹珠玑,首领冯、黄、陈、麦、陆诸姓九十七人,历险济艰尝独任;开基蓢底,分居广、肇、惠、韶、潮各郡万千百世,支流别派尽同源。据了解,过往良溪的男丁从小就要背诵这副对联,长大后在外发展需要帮助,一背这副对联便有罗姓兄弟伸出援手。

宗祠占地面积2439㎡,正门屋檐下墙砌有古代人物故事组画砖雕,祠内的青砖花窗、壁画皆保持着岭南文化风格。罗氏大宗祠古朴的建筑风格,吸引了不少摄影爱好者、诗词爱好者前来采风。

此外,罗氏大宗祠是蓬江区德育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大批中小学生前来祠堂参观,了解祠堂的历史和故事。祠堂还是五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写生基地,周边城市不少美术专业学生慕名前来绘画写生。

罗氏贤名者:后裔众多,英才辈出

提起大宗祠的先贤名人,首先得说祠前的始祖——罗贵。

1131年,罗贵领着36姓97户人家,从珠玑巷启程大举南迁,一路马不停蹄,跋涉千里,备受艰险,历经几个月终于扺达新会。此时,罗贵发现良溪村四面环山,溪水清甜可口,土地肥沃,认定这是个风水宝地,于是携妻带子定居良溪村。罗贵死后,后人为了纪念他,把他埋在了村里的一座小山上,并建了罗氏大宗祠。

跟随罗贵南迁的移民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耕作技术和文化,为珠江三角洲的开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子孙繁衍,构成珠江三角洲居民,有人估计,其后代总数有2000多万人。如果加上移居港澳台以及海外的后裔,总数大约有4000万人。

除了罗贵,村中历代英才辈出,如清代道光年进士“粤东四家”之一的罗天池、道光十五年恩科解元罗芳、新加波开埠“七家头”之一的罗奇生、武举人罗始麟及近代画家罗艮斋、清末国内第一位运用“安布罗”摄影技术拍照人像的摄影师——罗以礼等,明清时期村中共有100多人考取功名。

周年节庆,罗氏乡贤齐聚一堂,祠堂周边大摆流水宴席。黄绍侦 摄

罗氏柑普茶:祖传制法,非遗瑰宝

罗氏柑普茶源自良溪,以云南普洱茶和新会柑制作而成,有近二百年历史,代表着良溪人独特的茶文化。2015年5月26日被批准为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底入选“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江门市27个省级非遗名录项目之一。

罗氏柑普茶。资料图片

据传,“粤东四大家”之一的罗天池在云南任职期间,喜云南普洱。于道光年间辞官回棠下良溪,带回大量云南普洱茶。回乡当年秋天,罗天池不慎感冒,妻子忙用陈年柑皮煮水给他服用,他以为是妻子煮水为他泡茶,便将陈皮汤倒入茶壶,发现陈皮汤泡普洱茶口感更好,且对咳嗽痰多有奇效,自此之后,他便形成了每喝普洱茶都加陈皮的习惯,后来,为了方便冲泡和易于储存,更制作了柑普茶,并教授乡人制作。柑普茶便这样在良溪流传开来,之后又传到鹤山、新会、开平等地,流传至今。

罗氏柑普茶保留传统技艺,坚持自然晾晒。资料图片

据悉,罗氏柑普茶的制作技艺一直沿用着传统的手工制作方法:先将鲜采的新会柑洗干净,用圆管在柑的上部切开柑口,掏空果肉,晾干。然后将特别精选的普洱茶塞实整个果囊,再盖上刚割下的柑皮,将果子恢复原状后拿到室外晒干。最后,再将柑茶一个个绑成串挂起来保存。

【整合】黄绍侦 戴惠甜

【来源】蓬江区志 江门日报 江门市文化馆 蓬江发布 南方+

编辑 周柳妤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