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在2019珠海国际设计周开幕式上,来自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等国内四大美院院长就“设计·教育·未来”的主题展开对谈,精彩观点频现。
谈看法:
设计不能光跟着技术走,要有情怀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率先“开麦”。他认为,大湾区具备支撑设计产业发展的坚实的经济环境。让设计产业在大湾区产业转型中释放新动能,需要政府、业界共同合力。同时,相比世界其他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环境、人文环境更具优势,设计产业的壮大发展,能助力这片区域变得更美好,为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缔造诗意栖息的家园。
设计与技术是怎样的关系?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认为,技术会对包括设计在内的社会方方面面产生影响,但同时,“设计要关注根本的东西,要为人、人性、人文代言,要发掘一些小确幸。”清华大学美院院长鲁晓波也持类似观点:“设计不能光跟着技术往前走,要适时地慢下来,要有人文情怀,关注社会的永续发展。”
谈建议:
设计人才的培养需变封闭为开放
范迪安建议,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在培养设计人才方面,应着重从专业领域向社会领域拓展。同时,当下社会的发展对设计人才的综合知识要求越来越高,设计教学还需把握好的方向,及时导入综合知识系统。“人才培养既要有课堂,也要有社会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应从原来的闭环向开环变化,引导设计学生提高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能力。”范迪安说。
“我也直奔主题,给粤港澳大湾区设计产业的发展提出两条建议吧。”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馆长杭间称,大湾区要发展设计产业一是要重视科学,以更长远的目光布局产业未来。二是要汇聚珠三角城市之力,利用粤港澳大湾区集聚的人才资源,让设计产业成为全国乃至更大区域的引擎。
笑称自己是大湾区“超级粉丝”的娄永琪则说:“大湾区是个很神奇的地方,近代广东屡开风气之先,那么现在,大湾区的设计能不能持续引领风气,怎么引领?”他以马可在珠海创立“无用”品牌,阐释了人文积淀的重要性。“设计就是一小步、一小步完成的,有文化内涵的设计,才能为大湾区作出无可取代的贡献。”
谈印象:
设计周效应让人惊喜
国际设计周已经在珠海举办两届,鲁晓波坦言,没想到珠海这么快就能做到现在的规模,专家云集,高朋满座。尽管目前珠江两岸相比,东岸很热闹,西岸还很安静,他却十分看好珠海在设计领域未来的发展。
“安静没什么不好,正好可以回到设计的初心,走出一条独特的设计之路。珠海是大湾区重要城市之一,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自然资源,设计将赋能珠海快速发展。”鲁晓波认为。
他同时也建议,除了办设计周这种公众活动外,参照国际经验,还要有设计学校等实体以及常态化的专业机制,例如设计奖、设计中心。“不一定要高大上,只要能成为原创设计的发动机。”
【文字】刘艳婷 何丽苑
【摄影】钱文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