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到底如何?广东要“摸家底”了

南方+ 记者

粤港澳大湾区动植物、微生物种类有多少?土壤、大气等生态资源现状如何?这些问题将有答案。

研讨会现场。

在12月12日举行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资源调查暨未/难培养微生物分离与培养技术研讨会上,广东省科学院院长廖兵透露,省科学院今年启动了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本底调研,依托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等省科学院院属单位,对大湾区生态资源进行全面摸底。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绿色发展,保护生态”写入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廖兵指出,大湾区要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必须秉持绿色发展道路,对环境的本底调研就显得至关重要。

“所谓本底调研,实际上就是综合性科学考察,是对大湾区生态资源的系统性摸底,将建立起大湾区生态资源数据库,为大湾区区域发展规划决策、生态环境科学研究奠定数据基础。”廖兵说。

廖兵。

据他介绍,这项调研将分阶段启动和完成,除微生物外,省科学院所属的土壤、动物研究机构目前正就调研作先期布局,未来期望可撬动更多资源和研究机构加入该项目。

12日举行的研讨会标志着大湾区微生物资源调查的正式启动,来自全国的微生物领域院士、专家围绕大湾区微生物资源调查行动与方案、研究瓶颈和热点问题展开探讨。

吴清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就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资源调查提出规划和设想。他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是微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区域之一,也是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资源库。深入挖掘、共享和利用微生物资源,对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产业技术创新有重要意义。

邓子新。

“做好本底调研将为微生物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打下坚实基础。”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子新以青霉菌举例说,青霉菌的发现促进了青霉素的产生,后者成为当时人类感染性疾病的救命药,并启发了大量其他药物的研发。

邓子新指出,本底调研既是基础研究,也是重大的应用型研究的前提,挖掘新的资源、发现新的机理就可能刺激新产业链条的产生。

【记者】卞德龙

编辑 朱丹
校对 居伟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