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授者: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黄帝内经书院”范登脉
简介:医学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史文献系教授。对中国古典文献学特别是对传统语言文字学有较深入的研究,擅长运用文字、声韵、训诂、校勘等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方法考证中医经典文献中的疑难问题,重视出土文献、文物在中医文献研究中的运用,长期从事《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的文献考证、理论整理、逐篇讲析等工作,对《素问》《灵枢》研究有较深造诣。从事中医临床及教学科研工作30多年。
擅长运用中医经典理论、经方理论、名家经验指导临床实践,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疑难疾病。
出版《黄帝内经素问校补》《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校注)《新刊黄帝内经灵枢》(校注)元•读书堂本《新刊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脉经》(校注)等。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华中医药杂志》《语言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华医史杂志》《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科版)《中医文献杂志》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馀篇。主持完成973计划子课题一项及其他科研项目多项。
编者按:
《周易》被认为是讲天人之道即世界根本原理的学问,被认为是讲事物变易法则的学问,被认为是讲人生修养的典籍。易学很多著作,都是由此推衍出来的。
作为“悬壶莞邑”中医药健康大讲堂的第六讲,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的范登脉教授分析了易经蕴含的哲学、健康原理。
授课大纲:
♦《莊子·天下篇》:“《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隂陽,《春秋》以道名分。”
♦扶阳理论依据之一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乾》卦《彖传》)。
——万物的生命节律是由“乾”控制的
♦养阳与扶阳理论依据之二
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静阳躁。”
——生命活动是阳动,死亡是阴静。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3、《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地互文)
4、《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
5、血气者,喜温而恶寒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冱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年四十(阳气渐衰也),而隂氣(阴之气。阴,生殖器。气,充盈于身体中,发挥功能作用的阳气。)自(则)半也,起居(谓动作)衰矣;
年五十(阳气进一步衰减),体重,耳目不聪明矣;
年六十(阳气越来越衰少),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藏于下焦水中的阳气虚,僭居阳位的浊阴之气充实),涕泣俱出矣。
7、《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8、《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9、《中藏经》:“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阴宜常损,阳宜常益。顺阳者生,顺阴者死。”
10、明·张景岳《类经附翼·大宝论》:“夫陽主生,隂主殺。凡陽氣不充,則生意不廣,而况於無陽乎?故陽惟畏其衰,隂惟畏其盛。非隂能自盛也,陽衰則隂盛矣。凡萬物之生由乎陽,萬物之死亦由乎陽。非陽能死物也,陽來則生,陽去則死矣。試以太陽證之,可得其象——夫日行南陸,在時為冬。斯時也,非無日也,第稍逺耳,便見嚴寒難禦之若此,萬物凋零之若此。
11、清·郑钦安《医理真传》:“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气。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可知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自然百病不作。阳气不足,稍有阻滞,百病丛生。”
♦为什么生病?
《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灵枢·口问第二十八》:“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鸣[4];中气不足,溲(使)[便][5]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
说明:以上为授课大纲,请以授课内容为准。
【记者】欧雅琴
【音频】李玲
【配音】李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