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与宜兴合为中国两大陶都,
其以地方题材为主的石湾陶艺,
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价值
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着特殊的重要地位。
01.善仿又善创 无所不在
虽然石湾陶艺从唐代开始已经出现,但留存至今的作品很少中出现在宋元之前却很少。每每谈起唐代石湾陶,都会提到广东南海墓葬出土的唐代《陶楼形塔式罐》,以及靠近石湾的澜石墓葬出土的宋代《褐彩人物梅瓶》等文物。
▲石湾陶《陶楼形塔式罐》,唐,广东省博物馆藏
明代中晚期,石湾陶艺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讲究文化和艺术品位,品种也更为丰富。清代生产的“石湾公仔”,因创造出缤纷多彩、高雅古朴的釉色而名声大噪,奠定了它在当时陶瓷界的坚实地位。
▲清 窑变钧红釉梅瓶
善仿善创,是石湾陶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自身特点。自明代以来,石湾陶艺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陶土资源,并吸纳宋代各大名窑的优长,研发出数十种颜色各异的色釉,如仿河南钧窑产品与窑变釉、浙江哥窑的哥釉等,不但仿其各种器型和纹饰,而且仿其各种釉色,特别在仿制宋钧釉方面到现在也很盛行。石湾的窑变釉便是承袭钧窑而来。
蒙古灭金入侵南宋后,许多陶工逃往南方,定居广东。经过几代传承,石湾的陶工在钧窑窑变釉技术的基础上,利用本土陶土资源创造出出窑万彩的窑变釉。其中的钧蓝釉、钧红釉、翠毛釉等深受人们喜爱,这类仿宋钧釉的石湾陶艺明至清初被称为“广钧”,因其胎为陶土,因此又称之为“泥钧”。
石湾陶艺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究其原因,主要有陶土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之优势。更重要的是,石湾陶艺扎根于民间,所反映的内容都来自于生活,同时石湾陶艺能继承传统风格,在模仿全国各著名窑口品种的基础上,又有许多独特的创新,如塑造生动传神的仙佛人物、活灵活现的鸟兽鱼虫、工艺绝伦的瓦脊壁画、微塑自然的山公盆景、生活实用的日用品和各种艺术装饰的器物等,大自然中的景物无所不有。
02.素胎兼施釉 无所不能
石湾窑以蓝色釉为基调,间以红、玫瑰紫、翠毛釉诸色为最佳,所创蓝釉中流淌雨点状葱白色品种,俗称“雨淋墙”,或称“雨洒蓝”,是其杰作。
▲清 广钧“雨淋墙”梅瓶
虽然石湾的窑变釉承袭了钧窑窑变釉的特点,但也有着自身特色。
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对此有精确的概括:“钧窑之釉,扪之甚平,而内现粗纹,垂垂而直下者,谓之泪痕;屈曲蟠折者,谓之蚯蚓走泥印,是钧窑之特点也。广窑之釉,扪之甚平,而中现蓝斑,大者谓之霞片,小者谓之星点,是广窑之特色也。钧窑以紫胜,广窑以蓝胜。
窑变的釉色,光洁流畅,或聚或散,或浓或淡,犹如暴风骤雨,万马奔腾般的淋漓尽致,使简洁的器形变得华丽多彩,变幻无穷,给人以佳趣天成之感。
▲清乾隆 窑变釉梅瓶
对于素胎的巧妙运用,是石湾陶艺的另一大特点。这种特色在陶塑人物上体现得最为充分,不但丰富了装饰手法,另具一种古朴生动的韵味。
明代陶塑人物以佛像、观音、土地公等仙佛人物为主,以不施釉的陶泥“胎骨”表现人体的肌肤,取得了“比瓷雕更有温情和人性”的艺术效果。
清代的“石湾公仔”品种更加丰富,人物的脸部、颈部、手部和露出的胸腹部,一般也不施釉,以保持胎色和线条的刻画,不论是大型雕塑或是只有一二厘米高的小件作品,都极度讲究,不但形肖,而且神似。
题材方面,清代石湾陶艺在明代原有的基础上又发展出英雄人物、戏剧人物及反映当时百姓生活的渔樵耕读等,都为人们喜闻乐见。
03.实用加收藏 无所不往
作为民窑的一种,从河宕文化算起,石湾陶艺已有五千年历史。因是民窑生产,它的制作方式不受约束,构思上不拘一格,题材广泛,具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更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有较强的人文性。石湾陶艺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在创作手法上充分吸收国画写意笔法的精髓,重神似,造型生动传神,釉彩浑厚朴实。
俗称“石湾公仔”的陶瓷,有评论称它能与意大利、法国等雕塑比拟。在国内还完全意识不到这个区域特色品种的时候,东南亚及美国的商人已经开始收藏了,所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湾陶艺目前在市场上很难见到。“石湾陶艺起初是‘门外香’,早期的时候,精品都出口,在国外的知名度比国内要高。到后来国内的经济转好,很多过去出口的东西才有回流的现象。
▲石湾陶《红釉狮子》,晚清, 广东省博物馆藏
▲石湾陶《蓝釉读书人》,晚清至民国,广东省博物馆藏
新时代以来,石湾陶随时代变化,在传统的自然主义和写实风格的基础上,又融合了抽象艺术、中国画技法、雕塑技法、壁画等元素。有评论说,“石湾公仔”不再是工艺品,而是艺术品,是雕塑作品。社会对石湾陶的收藏也渐渐兴起,但很多藏家对于抽象的作品不大喜欢,人们还是偏爱具有传统民间艺术特色的写实的、精致的作品。
近年来,人们生活富足,收藏之风更盛。石湾陶艺名家的原作,收藏价格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起便上涨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个别名家的作品甚至涨到上百倍。这不禁让人感受到,盛世话收藏的真正含义。
▲龙之尊者 黄松坚
石湾陶塑在中国陶艺术史上独树一帜,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2006年,石湾陶塑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收藏家开始关注新一代石湾陶艺,拍卖价格屡创新高。石湾公仔“过长江”,走出了岭南文化圈,岭南文化进一步传播到海内外,石湾陶艺的盛世春天即将来临。
来源|群珍荟萃
编辑|中国陶谷微信编辑小组 念响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