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瞬间】2007年,中山入选“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

中山档案方志
+ 订阅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披荆斩棘、风雨兼程,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70年的发展历程是一幅壮阔流动的时间版图,中山作为名人故里、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其发展蜕变是版图中耀眼的一块。

档案是历史的见证和守护者,它承载着新中国的记忆,记录下了许多难忘的瞬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山市档案馆结合馆藏档案史料、历史老照片,推出“70年·瞬间”系列栏目,为大家呈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那些令人难忘的瞬间。

新华社杭州2007年11月6日电,经过近276万份居民问卷的推选,中山等10座城市首次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什么是“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山为什么能入选?当时的主要策划和组织者之一《瞭望东方周刊》副主编程瑛讲述了她对中山这座城市的感受。

中山岐江河二桥一带景色,摄于2014年7月13日。第二届中山市档案杯“和美中山档案传承”摄影比赛入围奖作品《美丽岐江河》,拍摄者:冯达文

(中山市档案馆藏)

项目的策划动机

当我们解决了生活温饱之后,将追求什么?“幸福”一词自然而然就会出现在脑海之中。追求幸福、构建和谐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

中国有句古训:别“身在福中不知福”。发现自己的幸福,提醒幸福,明确幸福的目标,达到社会和谐、热爱生活的目的,这是现代人生应有的新追求。

中山珊洲村村民包煎堆的开心场面,摄于2012年4月15日。第二届中山市档案杯“和美中山档案传承”摄影比赛增选入围奖作品《齐来包煎堆》,拍摄者:简建文

(中山市档案馆藏)

西方不少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有长时间的深入研究。2004年中,《瞭望东方周刊》与芝加哥大学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行为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奚恺元合作,对中国6大城市进行了一次幸福指数测试。测试表明,在每个城市里面,收入水平与幸福指数直接相关,收入越高人们越幸福。

2007年《瞭望东方周刊》发起并与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工作委员会、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幸福工程组织工作委员会、中国社会经济调查所等共同主办,联合全国35个城市的知名媒体,首次在全国大规模开展“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活动。

中山市南朗镇左步村欧氏大宗祠里举行的婚礼,摄于2014年9月21日。第二届中山市档案杯“和美中山档案传承”摄影比赛入围奖作品《祠堂里的婚宴》,拍摄者:陈立维(中山市档案馆藏)

活动依据国际公认的城市评价体系、国家统计局2006年公布的相关数据、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的相关内容,以及其他关于“幸福感”的参评标准,从全国269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初选出35座候选城市,再通过以报刊、网络、短信为平台的问卷调查及入户调查等方式,共收到有效问卷近276万份,其中网上问卷约76万份,报纸和杂志问卷约199万份。组委会根据调查结果,评出了10座“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这是一次各大城市居民广泛关注的影响力巨大的新闻事件。

幸福感的评价体系

幸福,我们常提在嘴边,但怎样才算幸福,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主要分三类指标来测量居民的幸福感。

第一类是对城市生存状况的生活满意度,它包括赚钱机会、贫富分化、发展速度、教育质量、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政府威信、生活便利、自然环境、文明程度、文化娱乐、治安状况等,主要是一些关于城市生活方面的实际指标;

岐江公园风光,摄于2014年7月3日。第二届中山市档案杯“和美中山档案传承”摄影比赛入围奖作品《碧水蓝天中山城》,拍摄者:冼立初

(中山市档案馆藏)

第二类是个人对生存状况的满意度,它包括人的生活质量、职业、收入、住房宽敞程度、是否拥有房产、婚姻状况、有无子女、上下班路程、睡眠等,反映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程度,以及个人幸福与社会和城市发展方向的关系;

中山南区的荔枝林丰收情景,摄于2014年7月6日。第二届中山市档案杯“和美中山档案传承”摄影比赛增选入围奖作品《今年好收成》,拍摄者:刘诗觉

(中山市档案馆藏)

第三类是涉及个人情感范畴的心态和情绪愉悦的程度,包括生活节奏、紧张程度、人情味、人际交往的满意度、身份认同、心态等个人对生存状况意识和情感的满意度、人际间的和谐程度。

市民的自我感觉

程瑛介绍说,这个评选完全是市民对自己生活城市的感觉与判断,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事实判断,又是对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幸福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

中山西区长洲的醉龙表演,摄于2013年9月12日。第二届中山市档案杯“和美中山档案传承”摄影比入围奖作品《醉龙》,拍摄者:李国平

(中山市档案馆藏)

通俗地说,市民可以将自己的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具体环境进行对比,但更多的是测评人们“知足者乐”的程度。举例来说,可能别的城市人们住的房子比你的大,但你觉得自己的比别人的舒适,那么,你的幸福感就会比别人强。

中山现代住宅小区——凯茵新城的秀美风光

(中山市档案馆藏)

在评选中,程瑛他们发现,西藏人对自己的幸福感普遍强于北京、上海人。在连续三年的评选中,组织者亦发现了一些普遍性的特点,如幸福感与经济、自然环境、治安、城市规模直接相关,市民仍普遍认为,有钱、治安好就幸福,这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较多的认为“有钱不一定有幸福”的观念不同。

中山特色

为了那次评选,程瑛在中山住了十多天,她说,在中山的感受与她想象中的有很大差别。

她原以为,在改革开放热潮中,中山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民营企业活跃,商业经济意识浓厚,环境质量、人文意识和人与人的关系可能会像一些急速发展地区那样变得不理想,但在她亲身体会之后,便对中山大为改观。她对中山兴中道、文化中心一带感觉很好,最为赞赏中山对岐江河一带的改造,对于岐江公园的建设,程瑛也十分喜欢,想不到造船厂原有钢轨、野草保留下来都成为了景观,她专门在那里多停留了一段时间。

岐江河边兴中广场一带风光,摄于2014年6月26日。第二届中山市档案杯“和美中山档案传承”摄影比赛入围奖作品《中山美如画》,拍摄者:冼立初

(中山市档案馆藏)

评选的专家组对中山人的慈善爱心、人际关系推崇有加,为中山人的慈善行动归纳出这样一句话:“每次帮助别人,都能照亮自己,常常为自己所拥有的感到深切的幸福。”

2007中山慈善万人行兴中道上的游行队伍全景,摄于2007年3月4日(中山市档案馆藏)

2007年,在首次“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中,杭州、宁波、北京、上海、沈阳、中山、青岛、台州、珠海、成都十个城市当选。这十个城市各有特色,如上海有大都市的生活便利,沈阳有浓厚的人性味,杭州有舒适的环境和良好的治安,台州是一个不太令人所知的浙江中等城市,它入选是因为历史悠久但攒钱机会多,街上名车多。谈到中山,程瑛欣赏中山产业发展升级后的治理和可持续的发展。

城市发展方向

作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活动的主要策划和组织者之一的程瑛说,这个活动一直以来都是《瞭望东方周刊》的大型品牌活动,它将一直持续开展下去。他们希望透过这样的活动,不但能促使市民认清自己的幸福,明确幸福的目标,达到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促进全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以适应各方面对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民生、人文这方面的需求。

丰收季节,村民在晒头菜。摄于2014年1月5日。第二届中山市档案杯“和美中山档案传承”摄影比赛入围奖作品《大头菜》,拍摄者:冯达文

(中山市档案馆藏)

程瑛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活动,提醒了中国的城市管理者们,在追求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应注重市民的感觉,更多地关注民生工程,这是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注:本文来源于2010年2月出版的《新中国建国六十周年·中山纪事》中山市档案馆编著。在原文基础上稍作删减。执笔:孙幸;采访对象:程瑛。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