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然而,在珠海,近年来通过建设白蕉海鲈鱼标准化养殖示范区,不仅使从前的捕鱼能手,变成了现在的专业化养殖户,而且也使众多渔民成功“洗脚上岸”,实现了从“捕”到“养”的转变。
标准化建设为“白蕉海鲈”注入的活力,正在向更广阔的天地蔓延。翘嘴红鲌的养殖鱼塘,就是其中之一。享有“太湖三白”之一美誉的翘嘴红鲌,此前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各水域,而今却在珠海的鱼塘里肥美壮大,窍门之一就是标准化建设。
“我们从水域环境、苗种繁殖、养殖生产、产品流通等全链条严格执行标准化的作业方法,让这条鱼真正做到了从投苗到成鱼捕捞、运输的养殖和质量控制全过程标准化,履行了食品安全从源头抓起的企业生产者的主体责任。”珠海年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是翘嘴红鲌“标准化”的践行者之一,此前,该企业建设的“广东省翘嘴红鲌养殖标准化示范区”顺利通过验收,并正在创建“国家翘嘴红鲌标准示范区”,在规范公司和养殖基地内部管理的同时,以标准化的手段推动翘嘴红鲌养殖的规范化、科学化和规模化。
什么是标准化,标准化工作怎么做,一直是养殖业从业者困惑不已的难题。“早在2009年,我们就公司作为主要起草单位起草并发布了珠海市农业地方标准《无公害食品翘嘴红鲌养殖技术规范》(DB440400/T 34-2009),对照标准培训养殖户科学规范养鱼,使每条鱼均能达到品质要求。”十年之后,这一标准已经成为业内共识,并通过珠海市标准化协会,向协会成员积极推广和分享标准化的经验和成果。
“其中,我们以创建省级、国家级翘嘴红鲌养殖标准化示范区为契机,加强翘嘴红鲌养殖技术标准的收集、整理和制定工作。”珠海年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创建省级翘嘴红鲌养殖标准化示范区时,其梳理并建立了示范建设的相关制度以及翘嘴红鲌养殖的相关国家、行业标准。
而在创建国家级翘嘴红鲌养殖标准化示范区过程中,珠海年丰还专门成立了示范区建设工作组及技术小组,对公司所有的管理制度、工作标准、养殖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等进行全面梳理。通过走访市、区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农业部门,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部门,广泛收集翘嘴红鲌养殖技术标准和相关资料,建立一个尽可能涵盖翘嘴红鲌养殖全过程和相关要素的标准体系,此外,公司根据翘嘴红鲌养殖实际,进行相关标准的制定。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养殖技术人员、养殖户的标准化水平,提高其在翘嘴红鲌养殖过程中应用养殖标准技术内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还通过集中培训、经验座谈、现场观摩交流、科技下乡以及塘头指导等方式,向养殖技术人员、养殖户培训、宣贯养殖技术标准,不断提高养殖户标准化意识和标准化养殖技术,使广大养殖户更深入了解翘嘴红鲌养殖相关标准并在养殖、生产中实施。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推广,有效辐射带动了珠海市周边一带翘嘴红鲌标准化技术的推动和应用。示范区建设也带动解决了斗门农村近600多人的就业问题,促进养殖户增产增收目标的实现。
在标准化确立之后,翘嘴红鲌也乘着大船跨江越海。
“目前,我们在广东省、上海及江浙一带基本形成了标准化、规模化的养殖模式。其中,公司在珠海及周边地区已有11个大型养殖基地,养殖面积达20000余亩,其中江门台山基地养殖面积超过15000亩;在上海、江浙一带还有4000余亩的养殖生产基地和8000余平方米的育苗车间,3000余亩的越冬大棚。”
【记者】林郁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