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8分钟纪录片!带你认识深圳的越南归侨,改革年代化茧成蝶!

南方+

“在越南被当做中国人,来中国被叫做越南仔。”40年前,一群越南归侨扶老携幼来到光明农场。由于长期的沉默,在很多人眼中,他们仍然是一个面目模糊的群体。

那是在1978年,大批越南华裔离开越南,22.4万人回归祖国,被安置在全国各地的国营畜牧农场,其中数千人来到了光明农场。1978年至1979年,光明侨办到广西接受越南归侨6批,共4000多人。从侨居回到中国,踏上光明土地的那一刻,这个群体的命运就和光明农场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如今40年过去了,光明大部分居民对越侨文化知之甚少,就连侨二代、侨三代也对自己侨身份的概念很模糊,对侨迁历史、发展知之甚少。” 光明区新湖街道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朱广保说。

为了勾勒出这一群体的时代具象,日前,光明区新湖街道侨联策划拍摄的最新版“侨文化记录片”正式发布,纪录片以一个个真实故事展示越南归侨侨眷心路历程和民风民俗。与此同时,笔者深入采访了光明区的归侨侨眷和侨务工作者,听他们讲述光明归侨的前世今生,通过他们的视角感受时代的变迁。

打捞历史记忆,保存文化印记

“刚到光明时,我们一家8口人挤在60平方米的瓦房里,用木板在房里隔出上下两层,我和几个兄弟就睡在上面一层。”40年前,8岁的郑兴裕跟着家人,从越南一路辗转回国,落户光明。

顶着白色尖顶的斗笠,挑着大大的竹筐,带着成群的孩子,数量庞大的越南归侨的到来,迅速改变了光明的人口结构,据了解,当时光明的原住民只有2000人,而归侨一下子就来了4000多人。

但光明归侨并未给当地农民带来冲击:当时归侨们面对的是长满荆棘的55平方公里荒山野岭。因为这群归侨的到来,1979年1月,“广东省国营光明农场”更名为“广东省光明华侨畜牧场”。此后的十多年里,这些归侨种水稻、种荔枝、养鸡、养奶牛,为新生活努力打拼。

老归侨吴裕光,退休前是光明街道侨联主席,见证了越南归侨侨眷在光明的生活变迁。吴裕光说,当年光明的贫困户中归侨占大多数,为了安置侨民,在省市侨联的支持下,建成了第一批安居房,共15栋880套,“政府出八成,自己出两成。” 

吴裕光回忆,2001年,政府决定拨款建立同富裕工业园,“‘同富裕’寓意本地人和归侨共同富裕起来。”

在新羌社区侨文化特色时光馆,五块雕塑型展板以照片和文字形式,展示了当年侨民的迁徙发展历史。展柜里,越南归侨手作的一件件竹编织、侨民特色美食仿真模型和当年侨民的日常生活用品等,让人们感受到当年生活的气息。

看着这些物件,朱广保感慨,“那时候归侨还带着斗笠、穿传统服饰,在人群中一眼就能看出谁是归侨”,现在也很少再有人称他们“越南仔”“越南妹”。新羌社区党委打造这座具有红色因子的侨文化特色时光馆,正是希望以此来保存这份珍贵的文化印记,鼓励社区居民学习老前辈艰苦朴素的精神。

建议发展归侨特色文化产业

光明区是深圳市安置归侨侨眷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截至2019年7月,光明区有在册登记归侨侨眷8702人,约占全区户籍人口的9.2%, 95%属于1978、1979年从越南回国的归侨,集中居住在光明、新湖、凤凰街道(原光明华侨农场)的9个社区内。

新湖侨联刚成立时,朱广保正在着眼于基础性工作,首先要发动组织对圳美和新羌社区的归侨侨眷进行挨家挨户的调查,摸清侨民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业和兴趣爱好等,并进行大数据分析,以便提供更精准化的服务。在他看来,侨民物质生活越来越有保障,文化建设将在新时期侨务工作中占很大比重。

针对侨联基层组织薄弱、有效覆盖面不足等问题,光明区侨联积极推动、指导全区6个街道,结合辖区自身的特点,先后成立街道侨联,实现基层侨联组织全覆盖。

在光明街道凤凰社区,“归侨印巷”已成为光明区侨文化重要标签。一排充满了历史感的老房子是当年越南归侨的居所,现在成为了凤凰空间的各个功能室;微创空间为社区服务阵地及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基地;教育空间与光明区图书馆联网。

随着社会发展,侨民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光明街道侨联主席郑兴裕表示,以前不重视教育是越南归侨的一大通病。政府曾拨资上百万建设夜校,重点为归侨子女做再就业培训,“但去的人并不多,大家好像并不感兴趣”。直到2002年,光明农场的归侨中,才出现了第一个大学生。

“近年有侨三代的孩子考上中山大学、浙江大学这样的名校,父母为‘学霸’孩子自豪,对孩子教育很上心,还会分享自己的教育经验。”郑兴裕表示,这和多年前人们印象中的归侨家庭教育状况已经很不一样。

在郑兴裕看来,很多归侨二代深切体会到没有文化的遗憾,这会催生他们对归侨三代的教育更加重视。政府也开展了各种公益项目为归侨家庭提供专业服务,帮助孩子改善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家风。

在新侨民的记忆里留住乡愁,加强越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是光明区侨联特别关注的领域。“我们希望在光明街道迳口社区范围内,打造一个100平方米以上的华侨博物馆,向全社会开放。”郑兴裕表示,未来可将历史文化项目与当地旅游业相结合,助力越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把握机遇奔赴优质宜居新生活

红烧乳鸽、炖牛初乳、金银玉米——这是当地人津津乐道的“光明三宝”。据说,现在还有不少外地游客慕名来此,就为尝尝这“三宝”。看似家常的三道菜品,实际颇有“来头”。

改革开放后不久,曾经半封闭生产的畜牧农场面临被取代的危机。通过招商引资,光明农场引进新西兰、丹麦等国的良种奶牛进行饲养,成立晨光乳业。此后,农场又以合资经营的形式,开办了现代化的养猪场、养鸽场、奶制品加工厂、肉食品加工厂等,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外向型综合性畜牧场。“光明三宝”正是光明农场转型发展的产物。

“其他地方的华侨农场大多采用比较传统、单一的农业形式,而光明农场在分红形式、产业类型上都做了改革,这大概就是我们的优势。”郑兴裕说。

从最初的“广东省光明华侨畜牧场”,到后来的“深圳市光明华侨农场(集团)公司”、“深圳市光明集团有限公司”,光明的几次易名留下了时代变迁的印记。

随着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越南归侨侨眷由“新”建设者变成了“老”建设者,然而处处依然活跃着他们的身影。

朱广保和新羌社区的同事们积极参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和光明科学城两个重大项目的土地整备攻坚战中,发挥了沟通桥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新羌社区两委班子7位成员中,就有5位是归侨侨眷。

光明新一轮建设带来的红利,不仅是生活环境的改善。曾木养身为深圳市南凤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社区股份公司负责人,一直关心着光明四万多股民的利益,希望把握历史机遇,给光明区的集体经济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在光明大发展浪潮中,可以通过‘傍大款’等形式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让国企带领集体经济一起抱团取暖。”

驱车沿着公常路,从羌下侨村一路向南,视野中茂盛的丛林、老旧工业区和住宅都将成为历史。“这只是个开始,过5年再来,光明会大不一样。”夜幕下,望着远处灯光璀璨的高楼大厦,朱广保的眼中熠熠生辉。

【撰文】穆玉洁

图片视频由新湖街道侨联提供

编辑 莫凡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