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者”惠侨楼:实施国际化战略,引领医疗行业发展

广东健康头条
+ 订阅

每一年,印尼华侨黄景文必到广州“打卡”,如约来到南方医院惠侨医疗中心检查身体。黄景文是惠侨医疗中心最早的病人之一,他每年都会特意回广州到惠侨医疗中心看病或体检,如今已持续了40年。

惠侨医疗中心创办于1979年,是全国开办最早、规模最大、收治海外患者最多的特需医疗服务机构,也是医院的保健、涉外与高端医疗中心。大家都知道,广州有个“惠侨楼”。在这里有很多像黄景文这样“长情”的病人。

改革开放初期,惠侨楼通过为海外患者服务,树立了党和国家良好的开放形象,成为海外人士了解中国医疗事业的一个重要渠道。40年来,作为医疗界的一个“特区”,惠侨医疗中心成为展示中国医务工作者风采、讲述“中国故事”的一个重要窗口。

今年,惠侨医疗中心迎来40岁生日。在不惑之年,有着“模范医疗惠侨科”、“军中特区”、“卫生路上南京路上好八连”等美誉的惠侨医疗中心未来发展蓝图是什么?道路怎样才能走得更坚定?

█吴京:走国际化道路,探索大湾区医疗

了解惠侨医疗中心的历史,第一个进入脑海的名词是,探路者。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有着军队背景的南方医院决定成立一个港澳病房,服务港澳华侨同胞。

在当时,这引起不少非议。

40年后的今天,作为医疗界的一个“特区”,惠侨医疗中心成为展示中国医务工作者风采、讲述“中国故事”的一个重要窗口。惠侨医疗中心主任吴京表示,进入不惑之年,惠侨楼将继续扮好“探路者”角色,实施国际化的发展战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的需求。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建设正在进行中,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和各方人才聚集广东。如何进一步整合优质资源,提升我省的国际医疗服务水平,是广东提升影响力和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

实施国际化战略,惠侨楼首先需要在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上达到国际水平。

身为一名眼科医生,在接诊国际病人方面,吴京有深刻的体会。数年前,她曾为一名外国领馆的官员看诊,对方罹患了角膜炎,在其他医院没有治好,来到了惠侨楼就诊。当诊疗过程结束后,患者要求继续与她沟通。“病原菌可能是什么?病变在角膜的第几层?有何后遗症?会不会在角膜留有疤痕?对未来的视力是否有影响?除了用药,我还需要注意什么?……”病人连抛出数个专业问题,并要求画图解释,让吴京非常佩服,医患之间能像这样进行专业的沟通,对病情恢复是非常有帮助的。

有一次,乌干达外交部长的夫人来到惠侨楼体检,对体检各项服务非常满意,提出让她先生在三个月后的访华行程中专门来惠侨楼检查。在与吴京的沟通中,她详细解释她的丈夫在印度接受心脏支架手术的过程,“她不是学医的,但她把心脏结构以及放支架的血管位置图画得很清楚,并详细转述了医生的嘱咐及执行医嘱的重要性。”

“那么,我们能做到这样吗?”吴京反问自己。她开始思考:惠侨医疗中心的国际化不仅是医疗技术走在国际前沿水平,而且在医疗服务上更是需要与国际接轨,需要医患之间有更深入的沟通。

与国际接轨,惠侨楼打出第二张牌:试行建立“专科+全科”的诊疗模式。

2013年,通过医院党委同意,惠侨医疗中心招聘首个全科医生。推进全科医学发展是惠侨医疗中心国际化战略的关键之举。在这里,全科医生对患者进行全人、全过程管理,注重以病人为中心,全面、综合、整体地管理病人的健康。吴京表示,试行“专科+全科”的诊疗模式不仅保证医生职业发展道路不受影响,而且能更好地服务病人提供个体化的全方位医疗服务。

在吴京看来,“国际医疗”不是“富人医疗”,应学习先进的国际医疗管理模式,提升国际医疗水平,在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中起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为打造“健康中国”贡献应有之力。

█王媛媛:抓党建促业务,精细服务暖人心

多年来,作为医疗界的一个“特区”,惠侨医疗中心党总支始终把加强党的建设放在首位,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发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活力,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如今,惠侨医疗中心全体党员上班佩戴党徽已经成为“标配”。“亮明党员身份,自觉接受海内外患者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增强了党员责任感和使命感。”该中心党总支书记王媛媛说。

她表示,多年来党总支把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作为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有效强化了全体党员的规矩意识和纪律意识。惠侨医疗中心党总支按照广东省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的要求,积极推进“班子有作为、支部有方法、党建有品牌、单位有典型”的“四有”工程,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聚焦解决党建和业务“两张皮”问题,取得较好的效果。

为了方便患者就医,惠侨医疗中心开设了名医诊区,改进了服务流程,改善了就诊环境,建立了挂号、缴费、导诊、检查、取药、治疗一站式服务,此外,每位入院病人还能享受“三免”服务:每天免费就餐、每天免费送一份报刊、免费提供一套日常生活用品。

在履行使命中展现社会担当,22年来,惠侨医疗中心组织专家定期到深圳罗湖口岸开展义诊活动,累计为港澳同胞义诊10万名;连续21年赴广州老人院开展敬老爱老送健康活动……这些年来,惠侨医疗中心党总支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优质的医疗服务带到百姓身边,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注入创新活水,激发党员的活力。王媛媛表示,惠侨医疗中心落实“党建查房”制度,采取“看、听、访、评”四步方法,以问题为导向,使得党员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有力促进了业务工作的提高,患者满意度达到了99.2%,实现了零投诉,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吴漫萍:做过惠侨人,便不虚此生

在惠侨医疗中心工作26年,副主任吴漫萍总是心怀感恩,庆幸自己有机会在榜样身边成长。

1993年,吴漫萍怀着忐忑的心情,到惠侨楼办公室工作。报到之初,负责管理惠侨楼的校长郑木明(当时的郑木明是分管惠侨楼的副院长,后任校长)找她谈话,告诉她,办公室秘书是在领导身边工作的,但不能倚仗领导而摆谱、摆架子,更不能向任何人发号施令,如果有事情要和病区主任、专家教授们沟通,能不打电话就不要打电话,而是应该下到病区,面对面地和教授们交流。

这一句话,吴漫萍记于心,践于行。多年后的今天,吴漫萍写道:“为基层服务,为临床服务,这是惠侨楼的初心。”

在这里,吴漫萍接触了太多榜样,有为护理事业奉献所有的杨丽总护士长,“老黄牛”般勤恳工作的黄兰君主任,仁心仁术、风度翩翩的魏冬梅主任,以科为家、废寝忘食的李文源院长……她还记得,多年以来,黄兰君都会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对每一个经管的患者,所有需要注意的事项她都事无巨细地记在小本子上。来自海内外的患者只要看到她和蔼的面容,心都会变得踏实和温暖。

在一群榜样身边成长,吴漫萍汲取精神养分,成为了一个更好的人。

如今,惠侨医疗中心声名在外,不少人跑来问吴漫萍,究竟有何“秘诀”?

在吴漫萍看来,惠侨医疗中心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是历届南医人智慧的结晶,高效、便捷、流畅、执行力强。“在组织架构和流程的层面上来说,这是可复制、可借鉴的。”

但更多的是不可复制的“软实力”。

吴漫萍表示,南方医院的前身是军队医院,骨子里的军旅文化,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这是别人学不来的。在这里,有正高职称的博士生导师都要参与值班,“这样的操作,不少医院很难做到。”

强大的后勤保障。吴漫萍表示,从导医到餐厅,惠侨医疗中心的后勤服务是一条龙,若外国病人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外宾服务部会帮助他们办理签证;这里有病人的理发店,理发师可到病房内给病人洗头,尤其是肿瘤病人,有理发师帮忙做好术前准备……

快捷的管理方式。吴漫萍说,在惠侨楼,病人住院只需要打电话到前台预约就可,不需要在门诊预约。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医生护士跟着病人走,减少了中间繁琐流程,为病人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意识形态管理强。吴漫萍介绍,惠侨医疗中心有专职的党总支书记,在制度建设和思想建设等方面,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全心全意服务病人。

谈及惠侨医疗中心的成功经验,吴漫萍充满了骄傲与自豪。曾经,她有机会提拔离开惠侨楼,但她还是选择留下来,“因为这里是滋养了我精神世界的丰厚土壤,我难以拔离,所以决然选择了留下,延续与惠侨楼的深缘。”回首前尘,吴漫萍由衷感叹:做过惠侨人,便不虚此生!”

█郭志刚:寻找医者初心

一份工作,做了数十年,如何保持新鲜感与热情?

56岁的郭志刚的答案是慢下来,沉下去。眼前的他儒雅温和,声如洪钟,他是惠侨医疗中心副主任,更是一名资深的心血管专科医生。

数年前,他经历了一次职业的疲倦,每一天都在抢救病人,与死神搏斗,在生死线上行走, 郭志刚有成就感,但也有遗憾,“总觉得没法帮病人彻底解决问题”。

在郭志刚看来,医生的工作应更细致一些,将服务做得更细致,让病人有更好的体验感。

这是少年时读医的初心。 郭志刚回忆,年少时,他的设想是“白天看看病,晚上看看书,把病搞清楚”。

但忙碌生活让初心变得模糊了。

5年前,郭志刚来到惠侨楼后,才重新找回医生的成就感。在这里,看病不再是“流水线”工作,是个体化的服务。在这里,病人的服药依从性更好。在门诊服务时,医生跟病人有充分时间解释病情,沟通治疗方案的利与弊,选择最佳诊疗服务。

在慢节奏的工作里,郭志刚实现了自身的突破。

身为惠侨医疗中心的副主任,郭志刚想得更深入,更全面。他表示,目前中国,心脑血管和癌症死亡人数不断增多,针对这一现状,未来惠侨医疗中心将遵循一体两翼的思路,通过实施国际化战略,加强胃肠肝胆微创精准治疗和心脑血管微创精准治疗,建立惠侨楼明确的学科特色,让病人有机会享受个体化的医疗服务。

【撰文】黄锦辉 宁习源 王申昆忆 李晓姗 梁天阳 

 

 

编辑 朱晓枫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