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书声|胡燕:对书的敬畏是奋斗不止的危机感

香山学堂
+ 订阅

师者书声|胡燕:对书的敬畏是奋斗不止的危机感

00:00/00:00

▲点击音频听纪中三鑫凯茵学校副校长胡燕朗读知名作家林清玄《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节选片段

胡燕从读小学五年级开始,就立志做一名人民教师。

2002年,她从家乡湖北来到中山。2005年,她进入纪中三鑫凯茵学校工作,实现了儿时的理想。14年来,从班主任到科组长、级组长、校长助理、教务主任,到成为该校的副校长,她始终坚守一线,从事数届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师工作。

在凯茵学校的会议室里,笔者见到了胡燕,她扎着简单的马尾,戴着一副近视眼镜,显得干练又斯文。

在学校里,她时常跟其他老师讲:“作为老师,你可能只教这个学生小学阶段这么几年,但你要考虑的是孩子三年后、十年后甚至未来的发展,而给学生伴随终生的最好的教育,是让他爱上阅读。”

关心孩子的未来,而不仅仅把教师当成一份生存的职业,这正是胡燕对教育热忱的体现。

孩子博览群书对未来发展大有益处

采访当天,摄影同事在学校走廊上遇见了一群学生。面对镜头, 孩子们主动比剪刀手、举手敬礼,不亦乐乎。他们的开朗阳光、主动热情,令人如沐春风。这可能与该校“海量阅读 诗和远方”的教学理念、丰富多彩的书香活动有关。

在胡燕看来,阅读,是一门童子功,要从幼儿开始就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学生只盯着语文书和教学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要慢慢发展成博览群书,要有“诗和远方”的格局和视野,才能看得更远。

在纪中三鑫凯茵学校的微信公众号上,转载了一篇由“徐洁本真教育”推荐,选自“中国教师报”的文章。文章称,一二年级学生的成绩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和虚假性,因为孩子把全部时间都投入课本和作业中,没有时间大量读书,这就如同丢了西瓜捡芝麻。即便考了高分甚至满分,对孩子的未来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文中还讲到,6-12岁是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黄金期,在这个时间段,孩子们博览群书,会对未来发展大有益处。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读过好书,而把大量时间都用在了做作业、上补习班,那么孩子的天赋和聪明就会被早早“饿死”。此外,先行学习是个美丽的陷阱。

先行学习是指超出儿童理解力范围的学习,它的特点是加快速度,授课时重视结果和反复训练。这样做短期内或许效果较显著,可是弊端是留给孩子思考的时间太少,体验性学习不够。这如同美国学界提出的概念“提前兴奋”。“提前兴奋”直接导致的就是厌学情绪。

这与凯茵学校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会议室里,提起教育观,胡燕滔滔不绝,偶尔停下来喝口水润润喉。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胡燕想要补充的是:“兴趣来自于成就感。”“兴趣可能是暂时的,但坚持却很难,而阅读恰恰贵在坚持。如何坚持?我觉得来自于成就感。如果学生能从某件事上获得成就感,便会不遗余力地去做。

这种成就感就是学生坚持的内驱力,就是‘最大的兴趣’。”她建议,老师要在平日里发现爱阅读的学生,通过评价激励、表彰奖励、分享宣传等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孩子感受到阅读的成就感,逐步形成良好的氛围。

老师得是学生的“偶像”才能更好引导学生

至于老师的引导,胡燕提出师生共读,双方再进行交流分享是个不错的选择。她说,亲其师,信其道,一个老师首先得是学生的“偶像”,必须有“圈粉”能力,然后这个老师的言行才会影响到学生,或者说对学生产生作用,而最好的方式就是老师和学生有共同话题。

当老师和学生读同一本书时,大家的话题就自然而亲切,温馨又有温度,可以共同预测一下故事的发展态势或结局,谈谈对书中人物的看法,畅所欲言,既拉近了师生关系,又有效地让孩子有继续阅读的好奇心和内在动力。

“所有的智慧都来自于学习,而阅读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老师应该是虔诚的阅读者,其课堂魅力、教学水平都是阅读的呈现。”胡燕介绍,该校要求语文老师们要多读专业书籍,包括《创造一间幸福教室》《让孩子踏上阅读的快车道》《一线表扬学》等。

该校还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学生阅读:

课内+课外海量阅读。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语文课索然无味,嚼如白蜡。学校要求语文课堂,精讲多练,读写结合。减少琐碎分析,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阅读,读相关的文章,读出处的原著等;

班班有读。全校各年级各班每学期有固定的必读书目,全班学生看相同的书,然后同年级班级互换书籍,周日晚上举行读书分享会或阅读知识竞赛等,目的是让学生爱上读书;

学校每年举行“书香艺术节”大型活动,为期1—2周,包括推荐10本好书、制作书签、“我最喜欢的书的封面设计”,读书笔记分享等各种系列活动,全校联动,营造学校书香氛围。

胡燕所教的一个六年级毕业班里, 有孩子看完了十几本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等均看得津津有味。胡燕有时候在课堂上让该学生来回答问题,还会逗趣地喊他“大侠”。

胡燕还建议,在孩子看电视这件事上,不能一刀切,看电视也能看出名堂来,可以“玩”出价值。有时候她会拿出晚自习或者专门用课堂的时间,给学生们看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等,激发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热爱。

“你把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种子播下去,通过师生共读、亲子共读、推荐正能量长智慧的节目等方式进行细心地耕耘,到了秋天你就会收获果实。我现在算是收获果实了,有些古诗词学生懂得比我还多,我都快跟不上他们的节奏了。”胡燕提到自己学生的成长,显得尤为自豪。

如今,一首五言绝句,仅20个字,胡燕班上一个六年级的学生能就此写超千字的解析。近日,胡燕还对一件事情津津乐道:有3个“诗词迷”主动向她提出要在班里举办一个“诗词比赛”,还要自己做PPT,分小组竞赛,乐得胡燕做“甩手掌柜”,提供办公室电脑让孩子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的学生未来不可估量。”胡燕说,能主动、热情地去研究某件事的孩子,是值得肯定的。

“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引导,越容易教育。家长可以有选择给孩子看电视,但家长一定要有敏锐的捕捉力,通过一些小细节发现自己的孩子对哪些事物比较敏感,有一定的天赋,或者说更有好奇心。”胡燕班上有个学生成绩一般,但却对科技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这个手枪是啥型号,那个飞机是怎么起飞的,他都能说出一二来。

胡燕表示:“学校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责无旁贷,但家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孩子的阅读兴趣是从家庭开始萌芽的。通过电视媒体有选择地把孩子引领到喜爱阅读的道路上来,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比如孩子喜欢看科技频道、军事频道,那家长就把军事类、战争史等书籍买给孩子,根本不用家长督促,孩子喜欢自己就会如饥似渴地阅读。”

学校和家长是孩子教育的合伙人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家长,同时也没有完美的学校和完美的教师。

胡燕认为,某些国家对孩子的培养格局很高,会为了国家培养人才。而现在我国仍有很多家长把重心都放在孩子上,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过于关注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让孩子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的成长需求。

胡燕的读书笔记

“两个家长对一个孩子是2对1,一个老师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是1对50,老师精力有限,孩子的教育必须是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为此,凯茵学校的微信公众号上开了一个“家长学堂”学习专栏,旨在分享一些正反两面的家庭教育案例,希望家长们能正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和家长是孩子教育的合伙人。 家校共育,必须达成统一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也要科学。毕竟老师在学校这样教,孩子回家后家长那样教,可能产生不好的影响,要引领家长要做一个智慧的家长,成为半个教育工作者。”

胡燕表示,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家长本身就是一个榜样,自己不改变,是很难去改变孩子的。家长自己不学习不读书,却每天催促孩子看书学习,是很难取得成效的。

目前,凯茵学校经常邀请一些优秀家长参加真智慧家长大讲堂,上台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创业经历,向其他家长、孩子普及读书的重要性。“什么是真智慧家长,就是有正确的教育意识,正确的教育方法,致力于把孩子培养成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而不是仅在意孩子考了什么大学,以后能赚多少钱之类的事情上。”上学期该校分6期轮番邀请,几乎全校的家长均参与过真智慧家长大讲堂,不少家长表示有所收获,还重复报名。

胡燕学生的读书笔记。

胡燕自己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大儿子正读初二,能用一个星期看完10本书,废寝忘食,这一切只源于孩子喜欢。周末回家,一般的家长会督促孩子写完作业再去看课外书或者玩耍。胡燕不是,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儿子对喜好书籍的那种“痴迷”,也了解孩子有自己合理的时间安排,她会提醒孩子把握好时间。尽管孩子会先看书,再写作业,却从不拖作业,每次都能按时按质完成。

“一定要孩子自己喜欢,这个阅读才是真正的发生,我始终强调这一点,他不喜欢的书就是再好,逼着他读也很难有效果。家长可以做把关,但不要硬性要求。随着孩子的成长,他对事物的看法,对更多知识的渴求,会慢慢呈现出来。”胡燕表示家长千万不要急,要学会等待,不能为达目标,太直接地指挥孩子做事,这样容易适得其反。

胡燕学生的读书笔记。

至于读幼儿园的小女儿,胡燕晚上常读绘本给女儿听,培养她的想象力、语言表达和词汇积累,让孩子感受不一样的情感。孩子未必能听懂,但越小的孩子越是百读不厌,也容易培养兴趣,家长的教育角色不可缺失。

而作为孩子榜样的胡燕,是一个时常会在网上一次性购书就买十几本的家长。她引用女作家三毛的一句话——“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表达自己的看法:“不要觉得读书过后就忘了,它今后一定会藏在你的容颜里,在你的谈吐、见识和气质上,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强大、成长。”

【名师说】孩子不抗拒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前提

书是我终身的老师,是无所不知的老师,也是最高学历和水平的老师。我的很多知识、方法和能力,对世界的认识,对世事的看法等等,大部分是从书本中学习到的。读书,让我慢慢沉淀;读书,让我拨云见日;读书,让我心明如镜,且行且敬畏。这种敬畏是奋斗不止的危机感;这种敬畏是顺从规则的自觉性,这种敬畏是尊重万物的仁爱心。

汉代司马相如作《子虚赋》《上林赋》而得官后汉赋大兴;唐人行卷请托得科考而后唐诗鼎盛。客观上来看,正是功利性引导了读书的走向,和写作的风潮。所以功利性的阅读并非全无好处,但重点在适度。

欲速则不达。尤其是小学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尤为重要。因此、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感兴趣的书(非黄色、暴力、血腥之类有害书籍)。这样,阅读起来,会让他心情愉悦。阅读的过程一定是有满足感的,这时候阅读才算是真正的发生了。

所以,孩子不抗拒是前提。

有些家长让孩子拿本书出来,跟孩子说:“你要认真读,等一下我要问你的。”有些老师对待学生也是说:“你们要认真读,等一下要考试,还要写读后感的。”我个人是不太赞成这种做法的。功利性太明显,太赤裸裸。读书的确有目的,但是把握好度是关键,要求不能多、高、急。

很多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因为学习没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其实孩子是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的,核心问题出在哪儿?我认为主要是因为老师、家长对待孩子学习、成长的意识和观念的问题,导致孩子“没时间读书”。

不阅读的孩子是潜在的差生。家长们和老师们认真领悟这句话,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采写】廖冰莹

【摄影】卢子衡

【制图/海报】朱晓宇

【通讯员】李婷

【音频】由受访者提供

【统筹】吴帆 黎詠芝 莫依蓉




编辑 朱晓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