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连洪圣殿:古建筑光彩依旧,承载孝道文化

南方+ 记者

潮连岛历史悠久,自古被誉为膏腴无忧之地,文明礼让之乡。由于四面环水的独特地理位置,潮连岛上大部分古迹得以较好地保存至今,其淳朴的民风、良好的社会风气亦在乡民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洪圣殿就是这一印记展现与传承的承载体。

洪圣殿。图源:江门旅游

历史

两个故事承载着孝道文化

洪圣殿,俗称大王庙,位于潮连镇富冈村北面,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内供奉南海洪圣龙王及天后娘娘、王巡抚。洪圣殿的前身是天后庙。“天后庙”摇身一变为“洪圣殿”,这背后有一个关于孝道的故事。

据《潮连乡志》记载,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潮连北厢人卢鷘中举后被派任安徽蒙城县任知县。因母亲久病不得好转,待母至孝的他去到洪圣庙祈福,后来母病渐愈。卢知县任职到期后,按母亲的嘱咐,塑造了一个新的神像放在了当地的庙里,而把旧神像抬回潮连,并与乡坤商议决定把天后庙改建为洪圣殿。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洪圣殿竣工落成,供洪圣龙王像于正中,天后娘娘像于洪圣龙王像左,后又置广东巡抚王来任像于右。

而洪圣公园一角有一两层高的八角亭子,亭内的“慈母石碑牌”记载的又是另一个母慈子孝的故事。

潮连富冈人区越八岁丧母,继母唐氏对其关怀备至。每当区越外出求学,唐氏都站在海边石头上等他回来。区越的老师陈白沙先生对此深受感动,为唐氏作了一首名为《慈母石歌为门人区越作》的诗:慈孝相感激,天机谢人力,谁来石下歌,见母不见石。后来,有人将白沙先生的诗作刻在石碑上,修建了一座亭子加以保护,现在这个亭子已经成为潮连人进行孝道教育的基地。

当下

四百年古建筑光彩依旧,香火不断

洪圣殿建筑面积244平方米,分前殿、正殿和拜亭,正殿结构为单檐布瓦绿琉璃剪边,硬山顶,面宽,进深各三间,山墙阁檩,斗拱梁架结构严密,为广东省内少有的建筑物,代表着民间的艺术精华。殿内木刻、砖雕、石雕雕刻着龙、凤、花草、历史故事等,精工细致,随处可见。据悉,殿内的雕花为岭南风格,每五、六十年就修缮一次,修旧如旧,尽量保持其原汁原味。

走进洪圣殿,几处方形香炉格外引人注目。炉内的香升腾着袅袅轻烟,香客向洪圣龙王像低语祈福,这是大殿内常见的情景。洪圣殿虽已有400多年历史,但一直以来香火不断,尤其是举办洪圣庙会期间,前来洪圣殿参拜祈福的人络绎不绝。除江门市本地群众外,还有来自中山、珠海、香港和澳门等地数万人前来贺诞祈福,场面热闹非凡。据悉,洪圣殿白天都会开门,初一和十五晚上也开门,以满足香客祈求平安等心愿。

洪圣殿门口对联:“四溟首位  百谷朝宗”。图源:江门发布

1984年,港澳乡亲和内地热心人共同捐资,将洪圣殿扩建为洪圣公园。作为洪圣公园的一部分,洪圣殿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洪圣殿左侧是潮连乡约,原来是潮连各姓公共议事、制定乡中公约、对好人好事给予表扬奖励、对违约之人给予制裁的地方。在乡约的左侧就是潮连义学。义学本是潮连善者出资捐办,让那些穷苦人家的子女有入学的机会,一切费用免收,现停办已久。义学建筑内正中摆放着孔子像,据悉,现在的义学里面是按原貌重新修葺的,已经成为不少老人家为子孙学业祈福的地方,有些学生开学前,也会来这里看看,将孔圣人的为学精神带到现代课堂。

洪圣殿走过四百年历史,它不仅承载着香客们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景,本身也在用其背后独特的故事向香客们传达孝亲敬友的潮连文化,让游客们感受到洪圣殿所在的潮连的淳朴民风。

【整合】周柳妤 戴惠甜 实习生/陈国文

【资料来源】蓬江区志 江门文化馆 江门日报

编辑 钟惠琳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