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荡漾在河源市源城区城南镇亚婆山峡谷,远远望去,一座雄伟的大坝矗立在青山绿水间,“新丰江水电站”几个白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11月初,《南方》杂志记者看到的景象。
新丰江水电站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自行安装的大型水电工程,自诞生之日起,便担负着极其重要的防洪、蓄水、发电等功能。20世纪80年代之前,新丰江水电站发电量占到了广东全省一半以上,为广东的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座当年的国之重器,是怎样横空出世的?今天又持续带给我们怎样的滋养?
制图:陈春霖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新丰江大坝长达440米,高105米,雄伟的大坝成就了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水库——新丰江水库。水库库容达138.96亿立方米,流域面积598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370多平方公里,库区内碧波万顷,因处处皆绿,又名万绿湖。库区水质一直保持着国家Ⅰ类水标准,湖区森林面积覆盖率高达90%,青山绿水构筑了一片优良的生态系统。
这座带给今天青山绿水、一方安宁的大坝,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那是一个一穷二白、资源奇缺的年代,为什么要在那个年代兴建这样的大型工程?新丰江水电站管理人员向《南方》杂志记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委。
大江大河的水患,有农耕文明史以来就不曾消失。从明朝到新中国成立前,可查文字记录显示,亚热带季风下的东江水患绵延不绝,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洪水后,广东巡抚吴大澂在赴惠州勘灾途中写下“大小两江同日涨,危城岌岌势孤悬”,道尽当年河源洪灾时的危急。每每汛期洪涝灾害后,满目疮痍,中下游人民生产生活都深受其害。
新中国成立后,“一五”期间为保证广东省提出的工业总产值增长目标的实现,电力工业发展势必走在前面,全省发电总装机容量必须尽快增加。一些小水电站虽然在各地发展较快,但也只能供城镇照明和发展一些小工业,在乡镇也只是为碾米和加工其他农产品提供能源,难以适应即将到来的经济建设热潮。
广东是一个煤炭资源缺乏的省份,如何解决发展的能源瓶颈?专家们经过多方调研,将目光投向了东江。新丰江是东江最大的支流,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具有建设水电工程的有利条件。专家估算,在新丰江上兴建水电站,大约可达到3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历史需要大型水力发电站。1953年,建设新丰江水电站被列入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
说干就干,一穷二白底子薄更要干!刚刚经历战争和旧时代的人们万众一心,怀着美好的愿望,急切地想改变落后的现状!1956年1月,新丰江水电工程经国家计委立项,并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今天,雄伟的大坝默然伫立,时光已然远去。记者在广东粤电新丰江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原名新丰江水电站)找到了当年的建设者林俊高,一位80多岁的老人,他在1958年参加大坝建设后成为新丰江水电站工程师。
记者和老人一同来到新丰江水电站厂区。一到坝底,林俊高指着两边高耸的岩壁:“你看这个岩石,地质条件非常好,当年选址反复勘察。”亚婆山属粗粒花岗岩,坚硬密致,深锁江喉,真是天作之合。老人还讲起了当年另一处坝址选址,因地质稍逊,水头较小而被放弃的往事。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与其他五年计划不同的是,“一五”带有“先执行,后计划,边执行,边计划”的特色。新丰江水电站也是“三边”工程,边勘测边施工边设计,困难可想而知。1958年7月15日,新丰江水电站正式动工,但全面详尽的设计施工图直到1959年才最终出炉,其中充满了艰难和曲折。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越是遇到困难,新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们,越是挺直腰杆,迎难而上,自力更生。新丰江水电站历史资料显示:1955年8月,上海水电设计院进入新丰江沿岸勘察;1956年1月,华东水电工程广州勘测处接手勘测;1956年6月,中国水利电力工业部成立广州水利发电设计院,新丰江水电站的勘测设计交由广州水利发电设计院负责。
勘测设计人员踏遍青山找坝址,不辞劳苦绘蓝图。1959年初,广州水利发电设计院经过日夜奋战,终于拿出了全面详细的技术施工设计图,悬在众人心头的一块大石终于落下。
工程设计人员本着充分利用和最大限度综合开发水利资源的精神,对建设的规模、工程总体布置、坝址、坝型、设备等都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论证。通过比较,坝址选定在亚婆山。林俊高介绍说:“这里不仅在地形、地质上优越,而且在水能上,同一正常高水位,可提高电力5400千瓦;在水工方面,因峡谷断面小,可减少水工投资及工程量;在施工上,由于这个位置离县城更近,对外交通更方便,场地开阔,便于安排营造布置。”
对坝型的选择也经过多种方案比较,最后选定了比较新型的单支墩大头坝。在确定坝体截面形状后,全体设计人员下工地绘制施工图,奋战4个月,完成技术施工设计。
每一步都是那么不容易,每一步又都是那么坚毅无悔!1958年7月15日,工程正式开工建设,由新丰江工程局施工。1959年10月20日,大坝下闸蓄水。1960年10月25日,1号机组正式并网发电。
20世纪50年代,既是一个热火朝天、大干快上的年代,也是一个技术缺乏、资金缺乏、物质缺乏的特殊年代。人们带着那个年代的敢想敢干和美好渴望,急切地想建设新中国,众志成城!勘测设计、施工建设、蓄水发电、地震加固,从正式动工开始到1969年9月结束,新丰江水电站大坝从建设到加固,整整横跨了11年时间!
造福后代,迈向小康
新丰江大坝建成后,彻底改变了下游“三年一小淹,五年一大淹”的局面。广东粤电新丰江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综合部副部长林锦钟介绍,在那个年代克服万难建成新丰江水电站,带来了许多深远影响。在1958年的《关于新丰江水库移民工作的联合指示》里提到,水电站建成后,将给广东人民特别是河源人民带来五大好处。
首先是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速度。水库建成后可发出大量的电力,利用电力可以建设大型的硫酸铵化肥厂、石灰氮肥料厂、高标号水泥厂、炼钢厂和炼铁厂、榨糖厂、造纸厂等,还可以利用石灰氮和甘蔗渣建立高级合成纤维厂,提取美丽而坚固的衣料。这样一来,由于工业的发展,必然促进各种商业、服务业的发展。
其次,水电站的建成加速了农业社会主义机械化的到来。发展农业的根本问题是机械化。各种工厂建成后,就可以生产大量农业机器和肥料等,满足农业生产最高限度的要求。同时,还可以利用水电站发出的电力代替劳动力抗旱、防洪、合理排灌,实现东江沿岸水利排灌电气化,还可以引渠自流灌溉稻田60多万亩,河源到博罗之间大片单造田和旱地变为常年不缺水的稻田,单造变双造,低产变高产。
再次,新丰江水库有巨大的防洪作用。历年来,洪汛期间,河源、博罗、惠阳、增城、东莞等沿东江、新丰江两岸经常被洪水淹没,沿岸人民饱受洪灾侵害。水库建成后,可蓄水110多亿立方米,减轻河源以下沿江两岸近百万人的洪水灾害30%至50%。东江两岸原来多灾多难、地瘠民贫的地区,将变为物产丰富的东江流域。
不仅如此,新丰江水库水域面积370多平方公里,将弯曲的河道变为人造“大海”,水资源可开发利用。
同时还为东江航运事业提供了有利条件。水库建成后,可调节水量,控制流速,加快城乡物资交流的速度,发展航运事业,减轻城乡人民消费负担。
历史证明,当年的设想基本上已实现。新丰江水电站的建成,不仅为广东“二五”“三五”期间按计划发展地方工业,使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建成一个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提供了必要的和廉价的动力,还对珠江三角洲的电动排灌起了到促进作用,为粮食稳产高产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舍小家,成大坝
移民,是新丰江水电站的特殊贡献者。
当年为了新丰江水库的建设,新丰江沿岸8个公社11个圩镇389个村庄,12000公顷农田被淹,10.6万库区人民离开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
说到新丰江水库移民史,很多人第一想法是揭疮疤。苦痛当然是移民史的一部分,但是过多地渲染或者视而不见,都是不符合历史辩证观的。应当说,新丰江的移民史更是一部艰苦奋斗的生产发展史,映射出那个年代特殊的艰苦奋斗、大公无私的精神,爱国主义情怀永远铸刻在新丰江大坝里。
10.6万人的迁移是一项浩大繁杂的工程。某种意义上,它甚至比新丰江水电站的工程更加艰难。然而这项浩大的工程却在一年内完工,步调之统一,速度之快,在今天看来难以想象,却是那个时代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舍小家、成大坝的无私奉献。
新丰江水库移民的安置和生产生活可谓历尽曲折与艰辛,10.6万移民从迁移那刻开始,便踏上了重建家园的漫漫长路,水库蓄水线一米一米地生长,他们一步一回头地告别家乡。
当年,每个移民的安置款约为400元,而在公社化背景下,250元建房费拨给安置地建房,50元搬迁费拨给移出单位搬家,100元生活补助费拨给安置地集体,移民个体获得的补偿为零。
20世纪50年代洋溢着特殊的气质和精神特色,洁净、无私、赤诚。10万多人,为了国家建设,毫无索取地离开了世代栖息的家园。
直到1980年之后,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和国家、省、市移民扶持政策的出台,新丰江水库移民的生产生活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在众多移民村镇中,涌现出了全国文明村——河源市源城区坪围村,河源旅游风情小镇——高埔岗街道,韶关市文明社区——新丰县东瓜炕社区,传承家风、践行大同理想的惠州市稔山村等先进村。新丰江水库移民和全国人民一道过上了美好的生活,为实现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
10万多移民甘于奉献、自强不息、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这片山水。2018年2月,为纪念移民在建设新丰江水库中的牺牲和贡献,宣传推广新丰江水库移民历史、移民精神和移民文化,筹备已久的新丰江移民纪念馆正式面世。
《南方》杂志记者走访纪念馆时,适逢许多青少年学生正在参观、了解当年的历史。东源县水库移民工作局副局长欧文艺介绍,刚刚过去的暑假期间,更是游人如织,每天参观人数达到1000人左右,累计参观人数10多万人。除了旅行团和教育机构等团体游客,还有不少本地游客以家庭为单位,利用暑假期间带孩子前来参观学习,增长见识。
许多游客表示,新丰江水库移民纪念馆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建设新丰江水库的艰辛历程,新丰江水库移民为了国家工程建设,舍小家为大家,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十分感动。
故园在万顷碧波之下早已不复存在,然而故土情结与这一湖山水从来未曾断开。
绿水青山,接续奋斗
今天巍峨的新丰江大坝不仅是一座水电站的具象,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录,它象征的艰苦奋斗、舍己为公、万众一心、创新前行的精神,仍然激励着后来者。
广东粤电新丰江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推动党的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发挥好新时代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引领企业跨越发展,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双轮驱动,焕发新活力。
2019年6月中旬,河源地区成为暴雨中心,流域部分地区发生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降水。6月13日,洪峰达8600立方米/秒,接近50年一遇。广东粤电新丰江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实施水库优化调度,科学管理预测。早在6月8日就向广东中调、东江流域管理局申请机组满发,提前预泄7000万立方米水量。此轮调度通过预泄预留库容,新丰江水库总拦蓄洪水8.2亿立方米,占全省水库拦蓄洪水的65%。同时在6月14日4时起实现了与东江干流洪峰错峰,确保一方平安。
新丰江水库多年调节功能充分发挥,为东江中下游的防洪抗灾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彰显了新水电人专业、科学、顾全大局的优良作风。
2013年成功抵御两场5年一遇洪水,尤其是抵御了双台风的夹击。2013年8月,超强台风尤特登陆华南,暴风雨持续多日。新丰江水库最高水位距离防汛限制水位仅差7厘米。新丰江水库能不能顶住?要不要泄洪?关键时刻,广东粤电新丰江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汇总雷达云图信息,分析台风路径及降雨云团走向,科学预测流域降雨,建议不泄洪弃水,并被采纳。后证明预测是正确的,由于调度得当,既降低了下游防洪压力,又增加了蓄水量,确保了枯水期用水需要。
饮其流者怀其源。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新丰江水电站功能由发电调整为供水为主。今天新丰江水库是700万香港同胞的生命之水,是东深供水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是深圳、东莞、惠州等东江下游城市4000多万居民的重要饮用水保障。
新丰江水库具有多年调节功能,年平均入库水量60.2亿立方米,占东江流域水量20%。每年枯水期向下游供水量超过东江枯水期总量的40%,对保障下游用水需要,改善下游东江河道水生态水环境有着重要作用。
在全球生态日益脆弱,自然环境亟需呵护的今天,绿色低碳已成为能源革命的核心,水资源综合利用成为共识。新丰江水库这一质优量大的水资源成为省内重要的战略资源。新丰江水电工程,带着那个火热又物资匮乏年代的家国情怀,令人感慨,催人奋进!
时代记忆,历久弥新
抚今追昔,站在坝顶,林俊高老人回忆起当年的时光:“从上游看向下游,左手边叫左岸,人山人海,右手边叫右岸,人山人海,高峰期工地上有2.7万人。”那是一段集体主义高扬的时代记忆,高扬的爱国主义情怀,无声地注入这片山水。
数不清的科技工作者、数以万计的劳动建设者、10万多背井离乡的库区移民。巍巍大坝没有忘记,一湖山水没有忘记!
1840年后,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挤压下,旧中国的民族工业一直很难有大的作为。新中国的诞生使得中国工业化梦想有了实现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迅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旨在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从“一五”为我国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到“十一五”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从新中国刚成立时人均GDP23美元,到“七五”后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从“九五”末期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到“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扎实基础,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的期盼被写进一份份五年计划,并最终写到960万平方公里大地上。
毋庸置疑,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实现持续快速增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具有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能力,这种能力反映了我国特有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如此宏大的公共治理政策才能够一以贯之,新丰江水库的建成,就是最好的例证。
新丰江精神历久弥新。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昨天、今天和明天,一个五年接着一个五年,我们走过峥嵘岁月,走向更加昂扬的新时代!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丨郭佩霖
来源:南方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