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涌现了许多“天才”小诗人,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令人叹为观止,他们卓越的写作能力让无数成年人都惊呼被“无情碾压”,他们创作出来的诗歌如同收割机一般,在网络上收割一拨又一拨人的崇拜。
在他们的诗歌伊甸园里,种满了美妙而又奇幻的诗句:
春天的到来就是“土”这个字“长出头发”;
夏天里,知了闹起来了,风却被冻起来;
秋天是个残忍的房东,驱逐着合同到期的花叶;
下雪是因为冬天“感冒了”,一串串鼻涕挂在树枝上;
手电筒的光可以拿来当手杖;
水里的鱼可以开口说话:如果我信了你的心灵鸡汤,今晚我就会变成鱼汤……
种种的奇思妙想,种种的逸飞诗兴,让人拍案叫绝的同时,也让人好奇:诗人是如何找到他们的创作灵感呢?
源于大量的阅读
杜甫有一句著名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说,写作的灵感,来源于“读书破万卷”的苦功夫、笨功夫。事实上杜甫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他在少年时代就熟读儒家经典、历史史书和文学作品,并且大量地练习写诗,相传写的习作足足装了有一麻袋。也正是大量的阅读,加上他丰富的阅历,才造就了他的“诗史”作品,永为后世流传。
那些被誉为“天才”的小诗人,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爱读书。
作为《孩子们的诗》的主创人员的“天才小诗人”,今年16岁的姜馨贺、12岁的姜二嫚姐妹俩在近年几乎是掀起了诗坛“现象级”的热潮。她们两人创作了上千首诗歌,双双获得第25届全国鲁藜诗歌奖、2017新京报·腾讯年度华文好书奖、国际华文诗歌奖终评入围等大奖,并于2018年合作出版了两本诗集:《灯把黑夜 烫了一个洞》、《雪地上的羊》,登上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放学别走》等节目。一时间,“天才姐妹”成了姜家姊妹花的代名词。很多人不禁好奇,这两个“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就这么聪明,这么优秀呢?
姜爸爸透露了一个“奥秘”:这两个孩子是在书城长大的。“深圳书城也是孩子们广泛阅读的天堂。我统计过,馨贺到3岁半的时候,图书阅读量已超过1千册。其中有不少就是绘本。等到老二出生时,适合婴幼儿阅读的高质量图书就更多了。不知多少次,我们在书城里一泡就是大半天。晚上,书城打烊了,我们作为最后的一批读者走出来,然后步行,夜色茫茫,我们翻过莲花山,回家。”
2010年,首届广东小学生诗歌节期间,年仅12岁的王芗远以一首参赛作品《夏天到了,春天还没来》一举成名,成为当年最引人瞩目的“诗歌天使”。先后受邀担任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江苏卫视“非常了得”、凤凰网“雪夜漫谈”、“网易读书”等节目嘉宾,再之后,15岁出版诗集,17岁成为湖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全国100多家媒体曾报道他的诗歌才华和成长经历,诗歌盛名,一时无双。
王芗远的诗歌成就同样来源于他的持续、大量阅读。据他爸爸介绍,在王芗远四五个月时,他们就有意识地给王芗远讲故事、读儿歌,培养出他爱阅读的习惯。再长大一点,他们有意识地在王芗远的身边摆满了书,确保他可以一本书一本书地接连读下去。因此在他们家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个画面:一家三口各捧一本书,安静地阅读。而在王芗远心情不好的时候,他经常去的一个地点就是书店。
厚积薄发,勤读多读,可以说是众多诗歌“小天才”创作灵感的第一来源。
夏天到了,春天还没来
王芗远 | 12岁
就这样,你出人意料地来了,就这样,星星还在发光
山就这样建起来了,水就这样干了,云就这样成了天的蒲扇
就这样,夏天的花开了,春天的花谢了
冷风就这样走俏了,就这样被空调电扇垄断了
就这样又十分怀念你轻摇的蒲扇,又十分怀念那冰雪的微笑
水渐渐热起来了,你渐渐来了,冬天是用来怀念你的,这个季节是用来
怨恨和折磨你的,时间就这样把我抱起来了,就这样来了就走了
知了就这样闹起来了,风就这样冻起来了
附和你的风热了,反对你的风没了
你就这样,我就这样,你就这样出人预料地来了
春天就这样出人意料地走了,我就这样出人意料地长大了
源于丰富的人生阅历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远方,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与灵感来源。闭门造车、故步自封,都很难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许多优秀的诗人,都是足迹踏遍神州大地,见识过人生百态,唱尽世间百味,才拥有绵绵不绝的创作灵感。
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被诗人贺知章称为“谪仙”的李白,“凡江、汉、荆、襄、吴、楚、巴、蜀,与夫秦、晋、齐鲁山水名声之区,亦何所不登眺”,这些地方几乎布满了大半个中国,在这期间,他求仙访道、交友甚多,同时也饱受了人生之酸甜苦辣,所有这些经历成为了其诗歌作品之土壤、根基所在。由此可见,灵感是作家长期寻觅的结果,也是作家更为艰辛的创造性劳动的开端。
从广东小学诗歌节走出的朱夏妮,已成为中国最年轻的现象级诗人代表。她的诗歌作品入选了《中国新诗年鉴(2009-2010)》、《2012中国最佳诗歌》等诗歌选集,13岁时入选成为第44届荷兰鹿特丹诗歌节中国诗歌单元中最年轻的诗人,同年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初二七班》,诗人杨炼、作家张炜、德国汉学家顾彬、波士顿大学教授哈金、钢琴家郎朗、学者易中天等纷纷对她的诗歌“点赞”。
朱夏妮的诗歌灵感和创作主题许多都是来自于她看过的风景,经历过的画面。从小她的父亲就带着她走遍了西藏和新疆,同时经常带着她去广州美术馆、红专厂等“文艺圣地”参加各类文化艺术活动,而14岁那年,她更是远赴大洋之外的美国求学,在异国他乡开始人生的新旅程。
而姜二嫚表示,火车上是她写诗灵感的高发地,每次坐在卧铺车厢里,就会有各种思绪飞扬起来,她那首有名的《灯》(灯把黑夜 烫了一个洞),便是在火车上获得的灵感。“当我看着车窗外的夜,寂黑一片,一盏灯一晃而过,我感觉自己触电了,一下子有了灵感。”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经历得越多,就会在心中沉淀越多,这些沉淀将成为最好的诗歌素材。
给一只小羊
朱夏妮 | 11岁
你知道不管白天黑夜你头顶的那个天都是斜着的那座山很累
它每天都顶着天的一角你们每天都会来到那山上看望它顺便摸摸太阳天的黑帘子赶着你们下山回家
黑夜收起了绿海上的船帆
此时一切
都被装进了箱子
源于细腻的情感
著名雕塑家罗丹有一句名言:“世间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在寻常人看来可能只是普通的场景,可是落入诗人的眼中,却可能掀起惊天的波澜。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夜夜钟声长鸣不绝,却几乎被世人忽略,唯有乘坐孤舟而过的张继,一声声钟声如同惊涛拍岸一般,在他的心头响彻,最终写下千古名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每一个儿童都是天生的诗人,因为他们的内心敏感而细腻,纯粹而透明。有人认为,“孩子的视界是成年诗人终生回不去的伊甸园。”“孩子们的诗歌让成人遇见了当初的自己,让成人又看见了自己的美好与纯真,让久在‘凡尘’中的成人再回美丽的童年”。在孩子那儿,童心是天成的,而他们的诗歌也是纯净的,读孩子的诗歌,就是在读成年人的过去,每个人成长的路上,都曾经有过“诗心”,只是走着走着,长大了,敏感的“诗心”为了适应社会和生活,变得坚硬起来,圆滑起来,行走间,不知不觉无影踪了。
毕加索说过:“我在十几岁时就能画得像个古代大师,但我花了一辈子学习怎样像孩子那样画画。”长久地保持纯粹、透彻的童心,不仅仅是美术大师的孜孜追求,也是每一个诗人的灵感源泉。
许多“天才”小诗人从小都表现得比寻常人更加多愁善感,也更善于从平常的生活场景中捕捉诗意。
参加过广东小学生诗歌节并以一首《原谅》获奖的梁胜杰(笔名:铁头),其创作灵感,就在于8岁那年初春,妈妈带着他去砸冰,那个时候天气依然有点冷,河面还结着一层薄薄的冰。铁头拿着石头把冰砸破了,看起来却有点悲伤,说:“妈妈,我把春天砸得头破血流,直淌眼泪。”于是铁头回家写了那首《原谅》。
原谅
铁头 | 8岁
春天来了
我去小溪边砸冰
把春天砸得头破血流
直淌眼泪
到了花开的时候
它就把那些事儿忘了
真正原谅了我
如何捕捉灵感
对于作者来说,创作时灵感如泉涌,是个非常美妙的体验感觉。俄国著名作家果戈里曾描绘了这种体验:“我感到,我的脑子里的思想像一窝受惊的蜜蜂似的蠕动起来,我的想象力越来越敏感。这是多么快乐呀……连想象都不敢想的题材,忽然如此宏伟地展现在你的面前,使我全身都感到一种甜蜜的战栗。”
“作诗火急追亡捕,情景一失后难摹。”苏轼的这句诗真实地道出了创作灵感的特点及捕捉灵感的重要性。不期而至的灵感若被捕捉到,是可以缓存的,也即是若能及时记录下来,过一段时间之后,灵感带来的创作意识是可以延续下去的。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诗成癖,有“诗魔”之称,他一生创作诗歌近3000首。白居易平时捕捉灵感有一个绝招:随时随地把灵感装进陶罐里。他的书房中,放有很多陶罐,每个陶罐上面都分门别类地贴有标签。创作灵感瞬间光顾了,他便立即写下来,然后根据诗歌的内容,按分类投进身边的陶罐中,待空闲的时候从陶罐中拿出草稿来,细细斟酌,加以修饰而成诗。
许多小诗人的作品,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片段记录,而最初的记录者,往往便是他们“独具慧眼”的父母。
比如姜馨贺两岁多的时候,有一次爸爸带着她在花园里捉蝴蝶。捉了一阵,姜馨贺突然告诉爸爸:她发现大蝴蝶没有小蝴蝶好捉,“这是因为‘大蝴蝶经历了太多往事’。”这句话让爸爸非常惊艳,于是开始有意识地记录她们姐妹的“灵感”诗句,足足记了厚厚的40多本!
而直到现在,姜馨贺每每遇到生活中遇到有意思的事情就记录下来,包括做的梦。妹妹姜二嫚也一样,习惯记录下生活中触电一样的灵感。
铁头的妈妈同样也是一名记录者,她的第一次记录源于在铁头很小的时候,有一天,阳光很好,铁头对她说:“我想到阳光里洗洗手。”身为诗人的妈妈敏锐地发现了铁头心中的诗意,从此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记录。
诗人捕捉灵感的方法无非是及时、勤奋与留心。灵感捕捉到之后,要让其升华,变成精彩的诗篇。若不把及时记录下来的灵感进行整理,那么灵感就都成为没有意义的废品了。
蝴蝶
姜馨贺 | 3岁
爸爸你知道吗
小蝴蝶好捉
大蝴蝶不好捉
因为大蝴蝶呀
经历了太多/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