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看视频
11月27日下午,2019粤港澳大湾区院士峰会的特色活动之一——湾区青年科技论坛在东莞会展中心酒店举办。东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永俊以及众多院士、教授和青年学者、创业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据介绍,湾区青年科技论坛旨在搭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科学家与院士专家对话交流平台,激发创新活力,引导广大青年创业者科学创业、科技创业 ,繁荣湾区创新创业氛围。本次论坛围绕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的痛点、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机遇两个话题展开对话交流。
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并不矛盾,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对话交流一开始,与会专家都围绕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的痛点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修玉认为,目前,中国科研创新转化为成果的过程中存在了三个痛点。一是很多科研成果落后于转化环节,二是供给侧和需求侧脱节,三是科研转化平台规模太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广东院士联合会副会长陈新滋提出,国内的科技成果转化最大的困难是学校到企业之间如何链接。“有很多的老师做的研究非常有意思,对自己的领域非常擅长,但他们并不了解行业和产业,导致一些重大的科研成果无法转化为生产力。”陈新滋说。
在现实中,科研创新与最后的成果转化中间脱节,但与会专家提出,两者之间不是矛盾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副院长、教授陈填烽指出,科研创新与产业转化是相互加强、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并不存在矛盾。企业发现高校研发的技术能够应用到生产中,高校在与企业不断对接过程中还会衍生出很多新的问题,再继续回到实验室接着研究,将新的技术转化成企业生产力。
如何打通高校与企业之间的链接,解决大学到产业之间的最后一公里?陈填烽认为,年轻的科研人员一定要以社会需求、企业需求、临床需求来导向、做项目,这样科研人员同时也能自己做项目、出成果和文章。
陈新滋建议,科研人员首是要分清楚做的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型研究。基础型研究只要盯着问题去解决即可,去挖掘行业内全世界没有人做过的新理论、解决新问题、发明、发现新物质。而应用型研究则必须在研究的一开始就对接好客户和企业,自始至终都知道这个研究成果谁能接手、谁生产、产业化。
大湾区有很多机遇,但年轻人不要盲目创业
论坛进程过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建设和发展期,对于青年来说,遍地都是机遇。陈新滋认为,粤港澳大湾区里的城市,无论是香港和澳门,还是珠三角的九个城市,每个都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目前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交通网络基本搭建起来,这无疑有利于各个城市之间的要素流通。
“交通就像人的五行六脉,五行六脉打通了,血液就循环起来了。”陈新滋说,“一个融合、联通的湾区对青年人来说,无疑是一个遍地是机会对地方。”
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执行院长刘科也有相同的观点,他认为,相比较其他的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有一个独有的优势就是产业集群的形成。一个产品从创意到制作样品再到市场测试,最后销往全球,在粤港澳大湾区内能够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实现。这样一个集物流优势、出口优势、产业集群的地方,对年轻人来说充满刘机遇。
但是,刘科也提出了自己对建议,他指出,虽然粤港澳大湾区有各方面对优势,但是他不建议年轻人去盲目创业。“除了软件和游戏等特殊行业外,不建议年轻人没有准备、没有积累,盲目去创业。我觉得,未来,中国更需要硬技术的创业,而不仅仅商业模式的创新,这就更要求青年人在技术领域有一定的积累,背后有科研团队的支撑。”
有八项科研转化成果的陈填烽,谈起创业来,也直言不易。“粤港澳大湾区的新机遇大家都指导,但是,如何利用好这个机遇是困扰每个人的问题。科技创新、创业并不容易,不是每个都有这样的机会。有的人能成功是因为背后有强大的科研团队或技术支持。”陈填烽说,“关键还是自己有核心竞争力。 自己是否拳头的产品、先进的技术,这些才是成就自己事业的关键。”
【撰文】施美 张仕婷
【视频】张仕婷 施美
【摄影】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