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智云发布“媒体大脑3.0”: 版权区块链、AI内容风控,持续为媒体人赋能

南方传媒研究
+ 订阅

继国内首次推出并应用了30余款“媒体机器人”之后,11月26日,中国最大的“媒体机器人”生产商和服务商新华智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华智云”)又正式发布“媒体大脑3.0融媒中心智能化解决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是国内第一个面向融媒中心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作为新华社和阿里巴巴集团共同投资成立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科技公司,新华智云关于“媒体大脑”的每一次发布,都在直击内容制造行业的需求痛点:2017年12月26日,新华智云在成都首次发布中国第一个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2018年12月27日,新华智云发布“媒体大脑2.0 MAGIC短视频智能生产平台”,使媒体人生产大批量的短视频新闻报道成为可能;而此次升级为3.0版本的“媒体大脑”,则以版权区块链和AI内容风控方向为特色功能,提供一套完整的融媒中心智能化解决方案。

为什么在这一时间点推出此解决方案?新华智云联席CEO傅丕毅认为:“媒体融合已经进入了智能化时代,各地的融媒中心,无论是宣传部门、媒体机构甚至是企业,对智能化技术的需要越来越迫切,这要求融媒中心必须向智能化升级、向智能化转型。”这次推出的融媒中心智能化解决方案以区块链技术和AI审核为显著特征,基于媒体大脑30余款“媒体机器人”,为内容工作者提供“策、采、编、发、审、存”全流程赋能,为各类融媒中心提供便捷、高效、智能的内容生产平台。

该方案的显著特点之一是版权区块链。新华智云“媒体大脑版权区块链”是首个被互联网法院认可的版权区块链,而“新华智云区块链版权保护”是首批获得网信办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可以说是最具公信力的版权区块链。目前版权区块链模块也已经率先集成到媒体大脑MAGIC短视频智能生产平台,可以为内容生产者提供从创作到维权的一站式服务。

显著特点之二是AI内容风控服务。它基于深度学习多模态理解,对图像、文本、视频进行检测,不仅能处理涉黄、涉暴、涉恐等违法违规信息,还对媒体机构非常关注的敏感旗帜、标语和人物的识别下了非常大的功夫,识别率达到业内最领先的水平,可以显著降低内容风险,节省审核人力。

针对不同融媒中心的需求,这一次的解决方案支持多种部署方式,既可以整体新建融媒中心,也可以化整为零,以模块化的方式对已有的融媒中心进行智能化升级。目前这一套解决方案已在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江西省融媒体中心、齐鲁智慧媒体云等平台落地,并在不断迭代完善中。该方案是对新华智云今年发布的“媒体机器人”和在会议、金融、旅游、体育等各业务场景解决方案的一体化、整体性整合,从而针对不同融媒中心的使用需求和场景,将合适的内容拆解出来。

媒体大脑整体架构图

亮点1:智能生产

智能生产是通过智能化技术将生产流水线引入内容生产场景,为机构搭建覆盖图文和短视频生产的基础设施。新华智云独立研发的MAGIC短视频智能生产平台,集纳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音频语义理解等多项世界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短视频创作生产全流程,降低视频加工制作专业技术门槛,同时将音视频资源进行零件化和标准化,实现快速加工、高效产出、一键分发。

智能生产可以帮助用户解决三大痛点。一是帮助用户快速找到目标素材。人脸追踪机器人能快速搜索人物画面,语音识别机器人帮助用户实时选取精彩发言,场景识别机器人自动锁定特定场景。二是简化视频制作繁琐过程。智能字幕机器人识别语音,实现字幕一键上屏;智能配音机器人拥有多种AI配音,适应不同场景;视频包装机器人一键匹配,音乐特效转场自动生成。三是让视频生产更有创意。数据新闻机器人让Excel秒变数据可视化视频;虚拟主播机器人能够定制专属形象进行24小时新闻播报。

智能生产拥有七大功能,分别是智能选题、智能编辑、极速渲染、直播快剪、数据可视、一键分发、虚拟主播。其中智能选题能够实现突发事件、正能量识别,AI发现高价值片段;智能识别助力素材搜索能力大提升,可通过语音、人脸、标签等信息快速定位视频片段;智能编辑在普通编辑器功能基础上增加多种AI能力,大大提高视频编辑效率。可以说,智能生产是应用了新华智云“媒体机器人”最多的一个功能板块。

 

智能生产的核心系统图

亮点2:智能审核

智能审核即AI内容风控,可以帮助用户攻克视频审核难关,通过多维算法识别敏感人物和标识,通过权威数据库保障内容生产传播安全。

智能审核的内容涵盖人脸核查类、敏感标识类、敏感旗帜类、军警服饰类、色情类、恐怖类、暴力类、涉政敏感类、武器类、宗教服饰类、国家标志类。

智能审核有两大特点,一是拥有自建国内政要人物信息库、国内违纪官员信息库等权威数据库;二是紧贴媒体审稿场景,建立完善信息实时更新机制。

智能审核流程图

亮点3:智能媒资

媒体大脑的智能媒资库汇集海量资源,构建全领域知识图谱,实现媒资自动标签化、结构化处理,依托强大的智能搜索引擎,轻松寻找媒资。

智能媒资拥有四大核心功能。一是媒资数据化,围绕新闻知识图谱的媒资数据化,基于新闻价值度的标签设计,构建媒资服务流水线;二是媒资智能搜索,具有文本、语音、人脸、标签等多维度搜索引擎,大幅提高历史媒资库的再利用价值;三是地方内容汇聚,基于地域实体识别能力,通过实体与内容相关度及内容热度排名,推荐当地相关内容;四是个性化媒资订阅,自定义内容获取来源、关键词、标签等维度,实现内容精准获取。

媒体大脑以智能媒资为基础构建新闻知识图谱,可以汇集海量实体信息。目前已经覆盖700多万机构实体、1.4万地点实体、300多万人物实体,可以将实时的新闻热点一网打尽,自动匹配关联媒资,还能实时追踪热点路径,并综合算法模型评估热点价值,保障热点榜单内容的高质量呈现。

亮点4:智能版权

目前,媒体大脑版权区块链模块已被率先应用于媒体大脑MAGIC短视频智能生产平台,用户在平台上生产视频后可以一键获取电子存证证明。区块链上的电子存证与司法链打通,具有法律效应,创作者可一键举证直达杭州互联网法院。同时和相关律所等进行合作,当发生版权争议时,可以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维权服务。

区块链版权保护流程图

亮点5:智能传播

媒体大脑3.0的智能传播可以实现全网追踪传播路径和智能推荐,精准用户画像,让内容触达目标用户。

全媒体传播效果分析

除了以上五个亮点功能之外,媒体大脑3.0还提供智能画像、智能推荐等功能。智能画像构建内容画像、用户画像、机构画像、生产者画像等媒体生态全方位画像体系。智能推荐则提供基于视频或图文内容在PC、移动、PAD等不同终端的feed流推荐,基于用户画像及测览偏好进行实时的精准内容推荐。

案例1: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

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采用融媒中心智能化解决方案进行整体搭建,旨在打造央媒直通省、市、县的三级融媒体供稿专线,实现统一管理、资源共享、高效生产和精细运营。该项目有三大亮点:一是媒体大脑数据中台,将各业务线与内容数据进行连接与统一,形成统一的用户ID与内容标签,将数据孤岛连接成整体的数据大陆,发挥数据真正价值;二是可视化传播力系统,传播飞线图实时展示稿件全国传播情况,起到一定的爆款预测功能,数据内容覆盖地域、实时流量、传播节点等内容;三是智能化采编发生产线,可以细化的环节包括智能采集、智能生产和智能传播。

案例2:江西省融媒体中心

目前江西省全省实现了数据和资源一张“网”,利用省级平台AI赋能,以用户为基础、以资讯为载体、以行为为链接打造的“全省媒体数据汇集和传播网络”,正在推动江西省、市、县三级媒体融合发展的核心引擎。可以说江西省融媒体中心共享了新华社在媒体生态重塑中取得的创新成果,这是媒体大脑对省级媒体融合转型的强势赋能,也是新时代新华社引领的媒体融合发展在江西最生动的实践。

该项目有六大亮点:一是全省媒资共享系统。通过江西广播电视台“赣云”和江西日报社“赣鄱云”两大分支平台,联通全省100个县级融媒中心、22个市级媒体和2个省级媒体,实现省市县融媒体的“三级联动”,建成一个汇聚全省新闻资源的智能素材库。二是智能生产赋能中心。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为省内“两朵云”及县级融媒体平台赋能,赋予了智能生产、云直播、传播分析、舆情分析、敏感信息识别、语音识别、用户画像、直播拆条等8大功能,实现智能化全产业链生产和人机协同快速生产。三是内容安全识别系统。基于4000+人脸库、敏感文字、敏感标识数据库,对文本、图片、视频等媒资进行自动识别,人脸库可基于需要动态添加。四是五位一体数据画像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能力,构建用户画像、行为数据、内容数据、机构数据、记者数据五位一体的数据大平台,通过精准的数据匹配,为用户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和内容,实现“千人千面”的智能推送。五是多维信息传播分析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对全省各机构内容全方位、高时效传播监控分析,包含监测概览、监测管理、稿件查询、传播效果等多个维度功能。六是全省新闻舆情分析系统。通过对江西省全网新闻内容与评论数据的采集、监控、分析统计、深度挖掘,实时掌控舆论动态。

通过近三个月的运营实践,目前江西省融媒体中心成功将全省2个省级媒体、22个市级媒体和100个县级融媒体中心打通,对省内各市、县级融媒体中心新闻宣传工作进行统筹策划和指挥调度,形成了“1+2+100”的指挥响应联动体系,逐步实现全省媒体融合发展“一盘棋、一张网、一体化”,展现出“主题整体策划、技术赋能支持、全省全网联动、严守纪律底线”等特点。

在实际的生产中,平台与内容人员联动,奉献了更多好的内容。例如,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依托江西省融媒体中心MAGIC短视频智能生产平台,手机江西台联合40多个县级融媒体中心首次推出了互动式融媒联播《歌声飘过红土地》、制作系列短视频《70华诞,江西告白祖国》以及融媒体互动H5《我们的大阅兵》《看,可爱的中国》等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融媒体“爆款”产品,在主流媒体平台及商业网站上都取得了不错的反响。2019世界VR产业大会期间,借助江西省融媒体中心的“虚拟主播机器人”,手机江西台将AI技术与VR技术结合,策划推出了《AI主播看VR》新闻脱口秀节目,解读VR大会的热点和亮点。《AI主播看VR》一经推出便在江西人的朋友圈刷屏传播,同时被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现场云、央视新闻+、今日头条等央媒平台和商业网站转载,三期节目的总点击量达到373.5万人次。

案例3:齐鲁智慧媒体云

齐鲁智慧媒体云采用“融媒中心智能化解决方案”的数据中台能力作为项目整体支撑,同时在业务层建设智能生产、智能媒资、智能推荐、版权保护系统等为山东省媒体深度融合助力赋能。

该项目有五大亮点:一是统一入口,打造统一登录门户,实现用户、应用统一管理、接口统一监控,并对接现有用户中心,实现用户无缝跳转。二是智能媒资,每日推送千万级新闻数据至舆情中心,新闻智能处理结果接入CMS系统后台,为用户提供新闻素材支撑和新闻选题辅助。三是智能生产,引入智能生产系统,在试运行期间已生产5000条以上视频新闻,经海报客户端发布1263条,生产效率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0倍。四是智能发布,接入智能API、用户画像、智能推荐服务,已孵化语音新闻、评论转文字、智能会话、智能推荐栏目等产品。五是智能版权,平台内所有发布内容可直接上链,实现版权全网追踪及迅速维权。

底层技术:基于蚂蚁金服的蚂蚁区块链技术

在2018年9月20日召开的云栖大会上,蚂蚁金服启动区块链合作伙伴计划,新华智云受邀成为首批合作伙伴之一,这也是目前唯一一家面向内容行业的合作伙伴。9月21日,媒体大脑版权区块链联盟正式成立,这是新华智云与蚂蚁金服在区块链方面的第一个实际合作应用落地。

新华智云的“媒体大脑版权区块链”基于蚂蚁金服的蚂蚁区块链作为底层技术,这是蚂蚁区块链底层技术和版权保护应用层的一次创新性结合。通过新华智云的版权保护平台,内容创作者可以轻松地将自有版权作品进行确权,通过新华智云全网监测系统,用户可以方便地知道自有作品的传播情况。一旦发现侵权,内容创作者可以方便地使用电子取证工具进行证据固定,而这一系列的行为都将在蚂蚁区块链技术支持下,在可信任的环境下执行,关键环节数据实时上链,形成不可篡改的有效证据;通过蚂蚁区块链跨链技术,将版权链与司法链有效连接,在发生纠纷时,经过授权,法院可直接调取相关证据,快速审判。目前通过双方努力,已打造了一套智能化的一站式版权保护平台,为内容创作者提供足不出户,便可对自有版权进行全方位保护的能力。

蚂蚁区块链作为底层技术,能够为媒体大脑的版权区块链在技术和业务上提供更好的支撑,从而更好地保护内容原创生产者。首先,蚂蚁区块链在隐私安全、加密传输、性能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蚂蚁区块链拥有全球领先的技术能力和知识产权,截至2019年4月已经公布的区块链专利申请数量达到1005项,连续三年蝉联全球专利排行榜第一名。同时,蚂蚁区块链的技术也被应用于司法信息化建设。从2018年9月18日杭州互联网法院建立全球第一家区块链法院,到2019年5月22日长三角跨区域司法一体化建设,再到2019年8月12日最高法“人民法院链”的上线,实现统一部署、统一管理,蚂蚁区块链都提供了技术支持。蚂蚁区块链在数字版权保护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积累,目前蚂蚁已联合各地公证处、国家授时中心、司法鉴定、仲裁等机构,为数字资产版权保护提供风险评估、确权登记、全网监测、电子取证于一体的全链路、高效率、低成本的整体解决方案。

数字版权行业是一个规模接近万亿的庞大市场,涉及内容生产、确权、传播、监管、交易、开发、纠纷处理等多个繁杂的环节,痛点很多。比如,如何高效地确权、如何高效地监管传播、如何让版权的买卖双方快速达成交易、如何在发生纠纷时快速处理等等,这些问题缺乏的即是一套信任体系和一套高效的协作体系。区块链近期被提升为国家战略技术,区块链最主要的作用是构建信任体系和提高生产效率,版权成为区块链技术在对内容行业最早落地场景之一,可以说区块链在版权上有天然的优势。传统媒体目前的困境就是对版权保护的不重视造成的。在国外很多内容运营机构的收入有很大比例来自于版权收入,而在国内90%的收入则来自广告收入,这样太危险。许多人尝试过很多方法来保护自己的无形资产,但苦于需要改变的环节太多,单点的力量显得太过薄弱,难以奏效。

方案如何赋能齐鲁智慧媒体云

2018年,作为首个与“媒体大脑”合作的省级平台,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结合自身业务与“媒体大脑”先进的技术及业务理念,打造了“齐鲁智慧媒体云大数据智能支撑平台”,为集团向智能化、智慧化融合转型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通过接入“媒体大脑”的智能生产能力,包括数据新闻、智能拆条、智能会议、网页一键转视频、虚拟主播、主题集市等多个智能化模块,辅助集团新闻制作人员日常新闻内容生产。

自正式使用“媒体大脑”以来,齐鲁智慧媒体云通过不足十人的团队,在不到半年时间里,以人机协作和机器智能合成的方式,生产了5000条以上高质量视频,在客户端就推送了1300多条视频新闻。推送的视频新闻类型,包括虚拟主播播报、虚拟主播互动节目、山东两会等智能会议视频、新闻联播问政山东等节目内容,具体为智能拆条视频、智能数据新闻、海报新闻、网页新闻自动转码视频等多种类的创意类视频内容。这些视频内容极大地丰富了大众报业集团视频的产量和类型,大幅度提高视频制作人员的效率,降低了视频制作人员的技术门槛,使大众报业集团在短视频新闻兴起的时代,快速补足视频新闻生产的能力。

通过将“媒体大脑”的智能化能力拆分,根据业务需要赋能到现有各个业务模块,不但对原本的新闻采编业务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还通过接入语音识别、语音合成、智能会话等智能能力,形成了“语音评论”“智能读报”和集交互对话、新闻查询、天气查询、票务服务、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海报智能助手”。结合党媒传播主流价值观的需求,还研发出符合党媒需求的智能推荐算法,集合用户画像,根据受众阅读偏好推荐新闻稿件列表中自动放大主流价值观稿件推荐的比值,达到受众爱看目标的同时,传播主流价值观。

【学者评论】

新华智云在传媒应用上取得了很大进步,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也对此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新华智云有了很多创新应用模式,引领了传媒业界。他还认为,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是新华社智能转型的一项“衣领子”工程,也是推动新华社融合发展向纵深迈进的一项系统性工程。智能化编辑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多项技术,实现人机交互和人机协作,把采编人员从简单劳动中释放出来,从事更多思想性、创意性智力劳动,更大程度释放媒体生产力。比如“媒体大脑•MAGIC短视频智能生产平台”,是研发视频生产的智能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平台,可以对进入的媒资进行智能分析和自动识别,帮助新闻工作者在报道中争分夺秒。又如25个“媒体机器人”矩阵,涉及新闻生产的全产业链,从采集、制作、分发、审核到广告、用户,能全面提速媒体领域全产业链智能化进程,受益者将是整个媒体行业。中央媒体的媒体融合,目前有两个“翅膀”,即人工智能和5G,这两个技术引擎会带动媒体进入一个新的生态,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原创生态,而新华智云就是原创生态的代表。

对于媒体大脑3.0嵌入区块链模块,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研究所副教授王佳航认为,区块链技术在应用领域正在加速落地,媒体大脑以区块链技术解决内容产业市场的痼疾版权问题具有积极意义。从2014年至今,内容市场经历了平台快速发展、内容生产者优化、内容产业生态治理等几个阶段,内容产品也逐步完成了从图文到音频、短视频等多个场景多个形态的布局,可以预见下一步将进入内容产品交易阶段,但盗版问题、洗稿问题始终是阻碍交易影响内容变现的难题。盗版、洗稿等问题在多元内容生产者海量生产内容之后变得更为严重,技术驱动产业生态变革引发的新问题最终要靠技术来解决。在媒体大脑嵌入区块链版权认证工具后,可从源头解决这一问题,优化内容市场,促进内容交易市场的形成与完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罗雪蕾认为,自从AI技术应用于新闻传播活动以来,我们一直在讨论“算法”与“价值观”的相互关系。我们常说,单纯的“算法”本身是没有价值观的,仅凭这样的算法所作出的新闻判断、完成的新闻创作,要么局限在较为单一的模式化中,要么存在着内容倾向上的风险。媒体大脑3.0融媒中心智能化解决方案以版权区块链和AI内容风控为突破口,在智能化融媒生产上更进一步。此前,媒体大脑在智能短视频生产、新闻机器人写作、融媒体新闻产品生产方面,都展现了很大的优势。而本次的产品更新,在互联网版权保护、内容生产风险控制上的努力则更好地回应了大数据时代下新闻生产的迫切需要。通过方案,融媒体新闻生产的全流程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整合与把控,新闻工作者能够获得更大的创作空间,完成更多创造性的工作。

追问1:媒体大脑的基本应用领域和前景如何?

新华智云联席CEO徐常亮以体育场景下的马拉松举例。在11月23日的嘉兴国际马拉松上,新华智云联合中国联通,利用5G+AI技术对万余名全马和半马选手进行比赛视频的实时智能识别,基于新华智云的“千人千面”个性化生产技术和云计算海量视频生产能力,自动生成个人选手短视频,算法加持为每一位选手打造“有温度”的专属集锦。比赛结束后,用户可以通过小程序拍照进行人脸识别,即可下载个人专属集锦。下一阶段,新华智云将以融媒中心为重点,将5G+AI的智能化技术结合,助力打造一个个智能化的融媒中心。

追问2:媒体融合有哪些痛点?

新华智云联席CEO傅丕毅对此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媒体行业哪些东西没有变化,这些没有变化的东西恰恰是媒体行业的本质,也是媒体行业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特点。媒体行业有两件事没有变化,一是采访,二是写稿。在大数据时代或者说在媒体融合时代,采访就是机器采集数据,写稿就是机器处理数据。所以,媒体融合要花力气在采集新闻数据和处理新闻数据这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痛点是媒体行业独有的。

追问3:AI+媒体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中国正加速迈入智能互联网的新时代,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着媒体行业”,新华智云联席CEO徐常亮说。网络直播、短视频、AI新闻等新业态层出不穷,媒体融合在AI的加持下,进入系统性创新时期。对媒体来说,观念、技术、产品和运营都要进行新旧融合、更替重构和升级进化。尤其是在5G来临、边缘计算技术的支持下,人工智能将驶入“快车道”。可以理解,5G是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也是智能媒体发展的重大机遇,促进了人工智能大规模场景应用落地。比如即时通讯、直播、导航、电商等和超高清VR视频的嫁接与跨界融合是媒体创新的突破口。媒体大脑将在内容生产、产品形态、内容传播、内容监管等各个方面对媒体产生巨大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从三方面对新闻产业链进行了重构:一是物联网与传感器新闻带来的智能化新闻信息采集,二是以机器人写作与编辑为主要表现的智能化新闻加工,三是以个性化新闻推荐为主要特色的新闻分发。

媒体大脑3.0融媒中心智能化解决方案,也是人工智能+媒体的广泛应用前景的体现。它能有效整合新技术、新媒体的手段,让新兴媒体中的变量成长为提高传播效率、传播主流思想的增量。

追问4:“媒体机器人”未来的商用场景有哪些?

截至2019年11月,媒体大脑已服务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千余家媒体机构。新华智云联席CEO傅丕毅以浙江广电为例,认为MAGIC短视频智能生产平台已无缝嵌入浙江广电“蓝云”融媒体生产系统,赋能旗下20余子机构进行日常短视频生产。在世界互联网大会、“利奇马”台风等报道中,利用直播拆条机器人、数据新闻机器人、虚拟主播机器人做出了大量有创意的短视频新闻产品。同样的,芒果TV也将MAGIC短视频智能生产平台中的智能编辑器功能接入自有系统。每日经济新闻也在数据新闻机器人的赋能下,生产数据新闻短视频,大大提高了数据可视化内容的产量和质量。

实习记者:郑刚诚

见习编辑:厉思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