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区行知实验小学:课程·师资·环境让每个孩子感受科创的魅力

深圳大课堂
+ 订阅

走进行知实验小学的校园,近距离感受它的气息,初访者总会觉得“惊艳”。校园内童真童趣童味盎然,创新创造惊喜不断,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行知实验小学创办于2015年9月,从建校之初就秉持“培植科创精神,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把科创作为学校的一大特色,以行知文化为旗帜,汲取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儿童教育”“创造精神”“爱满天下”的思想精髓,结合深圳的本土特点,在创新与创造上下功夫,由小到大,朴素追求,使行知实验的科技教育体系日趋完善。

建校伊始,学校立足“基础性、科学性、发展性”三大原则,以“造一个真善美爱乐群的儿童世界”为办学目标,紧扣科技创新教育的育人目标和时代的强音,将科技教育普惠到每一个孩子,走出了一条基础与内涵并重的特色科技教育发展之路。

开发特色课程,传播科创种子

不少的校园创客项目崇尚高科技,对资源依赖度高,学生参与度低。在行知实验小学,你会发现“科创”课堂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不限于教学目标,时常摆脱突破重难点的束缚。老师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

据了解,行知实验小学结合STEM教育理念,同时切合关注生活教育这一理念,将目光聚焦在培植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回归传统工匠精神。目前该校开发的科技创新教育类课程包括昆虫生态探究课程、木工STEM课程、牛奶盒再造《纸的旅行》课程、新能源开发与利用课程。

其中,“昆虫课”作为行知实验小学最具特色的一门课程,深受孩子的喜爱。被誉为“中国蝴蝶公公”的贵州凯里昆虫专家冉启堂老人,将自己30年间捕捉的昆虫无偿捐献给学校。基于此得天独厚的优势,该校以启堂数字昆虫标本馆为依托,以昆虫为研究对象,围绕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开展系列课程,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倡导探究性学习。目前学校已经开发了低、中、高3个年段的《昆虫生态探究》系列校本课程。

同时,行知实验小学巧借自身新中式风格的校园文化开设木工STEM课程。以木工创客教室为基础保障,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基调,通过项目化的STEM课程,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动手设计、利用各种工具制作;遵循学生对废纸再造的好奇心、探究欲,学校以废纸、废弃牛奶盒为原料,通过浸泡、打浆、抄纸、晾晒等学习探究再生纸制作工艺。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创新意识和爱护环境的意识;为解决校园操场大型绿化植物不足,上室外体育课基本处于太阳暴晒这一问题,学校研发了有关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的课程——太阳能发电。在五六年级的学生对于电、光与热、能量等知识都有一定了解的前提下,以项目合作的形式开展教学,主要解决“太阳能怎样发电、太阳能电池板的设计、能源与环境、太阳能在生活中的使用”等问题,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有计划的科学研究,并衍生出太阳能动力小车、太阳能航模、自制太阳能热水器等STEM项目。

小小“创客”们在这里“触摸”了数学、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还会进一步“开启”编程大门,将来一定会自己“造出”机器人,丰富的课程在他们在心中播下热衷科创的种子……

“人的一生时间短暂,教育也是如此,要抓住关键几步,就像牵牛要牵牛鼻子,校本课程就是一个牛鼻子,牵住它在实践中确实就能看到很好的效果。”校长李庆辉说,学校以“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为目标,一定要注重把握时机,对孩子因势利导,明确其人生观和方向感。

打造特色教育空间,力推科创教育

教育空间的打造是科技创新教育实施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行知实验小学在整体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秉承功能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设计了实验室、探究室、数字昆虫馆、创客木工坊、牛奶盒再生纸工作坊、小毛驴发电站等6个科技创新教育专属空间。

实验室、探究室除了满足日常科学教学的需求,还精心布置了绿植区、生命保育中心、科学制作展示区、儿童探究乐园等区域,同时在专属的图书资源中心,拥有近千册科学读物满足学生科学阅读的需求。除此之外,探究室还结合创客木工坊进行融合利用,多场景、情景可变运用。数字昆虫标本馆则是进行《昆虫生态探究》系列STEM课程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整体空间结构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但是在功能划分上又有很好的独立性,设计了科普展示区、情境探秘区、标本制作区、VR交互区、集中研讨区五大功能分区。

在2019年11月举行的第三届中国STEM教育发展大会上,行知实验小学从全国800多所学校中脱颖而出,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评选为十大“最佳STEM学习空间奖”。

“我们力求让有限的空间发挥出最大的教育价值,让每一间科创教室都有料,让每一间科创教室都令孩子们着迷。”校长李庆辉表示,为学子们打造设计丰富的操作环境和体验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实验学习。

培养名师,引领优质科创团队

培养创新人才要贯穿教育全过程,而科技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水平是其中重要一环,直接影响着科技教育的质量。他们肩负着启发孩子好奇心、培养孩子创造力、激发孩子热爱科学的使命。

该校以塑造高质量的教师群体为重点,积极致力于学校科创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学校共有科技创新教育教师10名,包括5名科学教师、3名信息技术教师、2名综合实践教师,教师队伍实力雄厚。

为发挥名师辐射效应、加强区域间教师交流、代培科技创新教育教师、形成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该校科技创新教育的主要负责人王立老师成立了科技创新教育名师工作室,定期举办教研活动,定期邀请区教研员熊诗莹老师进行专题讲座,根据成员不同学历、资历和驾驭教学的能力,进行个性化的培训指导,将成员独特的潜能发挥出来,在研讨中共同进步。

同时,通过加强兄弟学校之间的课堂观摩、合作交流、课题研究、项目共建,达到校与校的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为一线教师营造互助共赢的工作氛围。

科技引领成长,创新结出硕果

办学4年多的时间里,行知实验小学踏着陶行知先生的足迹,立足生活、守正出新,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几年间,王立老师的科技教育团队参与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比赛,获得全国一等奖2人次,二等奖3人次,广东省一等奖3人次,市、区级一等奖50余次。王立老师获2017年广东省实验教师实验操作与创新技能竞赛双料冠军,自制教具《日食观测仪》获创新实验奖,并已获得专利;他们所培育的学生参加各级科技创新类竞赛200余人次,获得省级一等奖5人次,市、区级一等奖50余次。学校在各类科技教育交流活动中累计接待学校、来宾、访问团队40余次。共举办流动昆虫展5次,参展人数近万人。

“一直以来,学校秉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行知教育理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培育着每一届行知实验学子,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和较高的社会美誉度。相信在行知思想的指引下,在行知实验人的共同努力下,行知实验小学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校长李庆辉说。


编辑 穆玉洁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