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濒危物种到香飘万里,野生莞香原来是这样在清溪被发现的...

莞城文化周末
+ 订阅

在清溪镇银瓶山脚下,有一座全市著名的古村落——铁场村。铁场村位于惠阳、东莞、深圳三地的交会点,是清溪进出惠阳的交通门户。这座村落还是清溪镇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农田保护区,因一直没有发展工业,一度被誉为“清溪唯一没有建过工厂的古村”。此外,这里还是历史悠久的韩氏客家围的所在地,是广东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东江纵队的活动据点,是东莞荔枝蜜的酿造基地,是东莞目前发现的最古老、最完整、数量最多的野生莞香群落所在地。

在走访“女儿香”的发源地大岭山鸡翅岭村以及“古代香市”的发源地寮步牙香街后,文化周末编辑部来到有着“中国最美小镇”之称的清溪镇。这片野生莞香是如何被发现的?为什么清溪镇会拥有如此完整的一片野生莞香林?这片莞香林的保护现状如何?未来有怎样的规划?

带着这些疑问,笔者找到这片野生莞香林的负责人、东莞市莞香园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东晓,并跟随他深入山间,在山姿独特、植被茂盛、蝉鸣鸟唱的“莞香园”里,探寻清溪莞香文化的前世今生。

第三代传承人刘东晓进行据香作业(清溪文广供图)

问题一

如何被发现?

2006年6月,有媒体曝出在东莞市清溪镇发现1万多株野生莞香。经过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李秉滔及市城管局张常路博士等专家的初步调查,该处存有百年以上树龄的野生莞香共500多株,其中树龄在200年以上、胸径65cm的古树2株,其他小、幼树苗有1万株以上。事实上,发现如此大面积的野生莞香林在东莞尚属首次,消息一经传出,便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热议。

热议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莞香的市场价值高,尤以一级莞香为甚。据刘东晓介绍,沉香的香味主要是由沉香油脂挥发而生,含油量越高,香油挥发的时间越长,香气越久远。

根据收藏界的评定,采下的香结依油脂含量可分四个等级。最低品级为白木香,此为香门初开,香味青涩,清淡;第二年、第三年从旧的香口凿出的香结,名莲头香,此种香块略有木质花纹,少油质,价格比白木香略高。如此类推,越是伤痕累累的老树,其结香的品质越高。

刘东晓正在跟笔者讲述着莞香的等级。(张晓敏摄)

此外,莞香从濒危灭绝到整片野生莞香群落被发现,实属惊喜。据史料记载,因清末官府大肆搜刮香农,加上连年战乱、时局动荡、香众锐减等种种原因,莞香数量骤减,甚至位居我国珍稀濒危植物之列,一度只有在深山老林里才能偶尔发现几株。据刘东晓回忆,清溪属于森林小镇,境内绝大部分为森林所覆盖,发现野生莞香一点也不稀奇,但成片成群的野生莞香树实属罕见。

事实上,刘东晓早在1998年承包这片山头时便发现了这片野生莞香群落。“当时承包这片山头主要是为了种植荔枝和龙眼。刚接手时,这里是一片自然林,没有完整的道路,只有密密麻麻的一片树林。在得到林业局批准种植果树后,便开始召集工人‘炼山’。”火一烧,一阵香气随风飘来,我赶紧叫工人停手,后来发现整个山头几乎都是野生莞香树。”据刘东晓回忆,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便经常跟随叔叔上山采香,叔叔在成为采香人之前是一名老师,深知莞香的功效以及价值。直至现在,刘东晓仍然记得当年在清溪流传着“锄头一响,好过当县长”的民间谚语。“那个年代一级香的价格是83元,县长的工资才81元,住在附近的村民有空都会到山上走走,遇到莞香便采下来拿到市集去卖。只是大家都是抱着随缘的心态,久而久之,莞香亦慢慢淡出清溪人的生活。”正是这段经历,让刘东晓对莞香有所了解,并救下了这片野生莞香林。

这片野生莞香群落为何在2006年才公之于世?谈及这个问题,刘东晓有自己的顾虑和想法。“按照原来的规划,我想等到2010年才正式对外公开,因为一直希望在这片山林种满莞香,搞一个莞香保护区,然后向社会推介东莞独特的莞香,让更多人了解东莞的莞香。计划被提前,是因为当时东莞要创评‘国际花园城市’称号,相关部门发现这片莞香园后,认为可当成评选的一大亮点。”刘东晓说道。

问题二

为什么是清溪?

大岭山镇鸡翅岭村因富含“硗确”土壤而成为有名的“女儿香”发源地,寮步镇因一条河流、一个码头和一条牙香街成为古代有名的“香市”。在清溪,究竟有着怎样的“天时地利人和”,才能留住如此完整和古老的一片野生莞香林?

这首先要从清溪的地理位置说起。资料显示,清溪镇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的东南部,面积143平方公里,境内绝大部分为森林所覆盖,林区内无工业污染,生态环境良好,气候条件优越,截至2012年,全镇绿化覆盖率为6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89%。此外,清溪镇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土壤适合莞香树种植。据香农介绍,莞香树是一种“贱生树”,与大多数植物喜肥的天性相反,在肥沃的土地上反而长不好,只有在贫瘠的土地上才能茁壮成长。清溪从水分到日照、从地理纬度到种植土壤等都非常适合莞香树生长,这为野生莞香的成长提供了条件。

“在以前,清溪被外界称为东莞的‘西伯利亚’,可想而知地理位置有多偏僻。铁场村处于清溪的郊区,山多树多人烟稀少,大部分山区仍未开发,大家没事不会到深山野林里去。”据刘东晓回忆,这片山在没有开发前是一片原始森林,从山脚往山上走需要“爬”,一天根本走不完。为了维持野生莞香的生长环境,直至今天,这片山区还是基本上保留着原始森林的状态,笔者在采访当天跟随刘东晓上山寻找野生莞香时,还是没有一条完整的路。

刘东晓带笔者参观这棵被称为“东莞第一美树”的莞香树。(张晓敏摄)

问题三

现状如何?

在这片野生莞香林走红后,刘东晓为其取名“莞香园”,然而要将莞香园进行统筹规划是一条漫漫长路。“因无迹可寻,我们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刘东晓说,虽然拥有野生莞香树,但要发展莞香产业还得种植更多莞香树。他开始研究莞香树的种植和维护技艺。

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1998年,刘东晓从山上收来好几麻袋莞香种子,经培植后竟没有一颗种子发芽,“我也尝试使用冷冻种子等方法,同样以失败告终”。最后刘东晓决定回到山上,观察野生莞香种子在怎样的条件下发芽成长。经细心观察及总结错误经验,他逐渐掌握了莞香生长规律,几番周折后终于成功培植出莞香树。他还总结出早期东莞市莞香种植基本规范,便于后来加入种植莞香树的人少走弯路。

摸索出莞香生长规律,将莞香树的种植与维护规范化后,刘东晓希望能更全面研发莞香和香树。于是他向国家、省、市部门和相关学术单位申请开展莞香研究项目,南昌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等的专家教授前来莞香园实地考察研究。这个研究项目中,如何促使莞香结香是最重要的命题。

从莞香树木生长到自然结香,这是一个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无法保证香的产量与质量。传统的结香方法是由香农在香树上砍凿出伤口,让树脂不断分泌并发生反应,待莞香结成后,香农再从香树上把莞香凿取出来。在现代,有些人为了加快莞香树结香,会对莞香树注射化学药剂,造成香树受伤并加快树脂分泌,但用这种方式产出的香并不符合药用标准。

刘东晓首先排除化学结香的方式,并决定以生物结香作为研究课题。经过多次失败及研究瓶颈期后,有一天,刘东晓凿开其中一棵实验生物结香的香树,看到了清晰的通体油线,且发现同期实验的其他香树也成功结香。这批莞香顺利通过东莞市药检所和药厂的相关检验,完全符合中国药典要求。

刘东晓的工作室内随处可见莞香。(张晓敏摄)

他为这个结香法取名为“全树全生物结香法”,提及此,刘东晓表示:“我只在自己培育种植出来的莞香树上进行人工结香,并不碰野生的莞香树”。全树全生物结香法的成功,意味着单棵香树的结香效率比以往提高30倍,可保证莞香的产量与质量。当然,结香是为了卖香,除了直接出售莞香原料,刘东晓更倾向于打造莞香产业,将莞香加工为莞香茶、莞香酒、莞香烟、护肤品等,形成“种植、结香、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从2007年开始,刘东晓着重研究莞香茶的制作。

莞香茶,就是用莞香树的叶子制作而成的茶。刘东晓提到,想到将莞香树叶制成茶,是中国人有食药同源的说法,既然莞香能入药,那必然可以食用。在团队调研莞香树的叶子、根、树皮等部分后,发现莞香树叶富含黄酮类、氨基酸及硒等有益成分,通过独特工艺制成的莞香茶具有保健作用。其次,采摘莞香树叶制茶,能在不破坏野生莞香树的前提下更充分发挥它们的价值。

将莞香茶产业化的过程并不容易,刘东晓说道,把莞香茶制作出来以后,需要多次送到国家认证的机构检验茶内的有益元素含量是否达标、是否达到食用标准等,并制定量化标准,“直至2018年,国家才正式批准我们的莞香茶”。此前在2015年,莞香茶便被列为“广东十大名茶”之一,并获得2015年米兰世博会指定产品金奖。

刘东晓与团队已陆续拥有莞香茶、莞香酒、莞香饮料、莞香烟制作工艺发明专利。对此,刘东晓介绍,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以及生产可量化,莞香酒等产品是用高纯度莞香提取物与其他物质调配而成。目前,团队也在开发莞香香薰、莞香护肤品等产品。

从种香、结香到产香,刘东晓追求科学化和规范化,所以一直致力于对莞香树与莞香进行研究,其间与其他研究人员共同发表《白木香遗传多样性研究》《白木香种子贮藏期间脂肪酸的动态变化》《莞香茶及其制作工艺》《一种莞香烟及其制作工艺》《白木香细胞悬浮培养的研究》等论文。如果说认识莞香是源于亲人,发现野生莞香是偶然,那么对于现在的刘东晓来说,传承、发展莞香是他的动力与责任。刘东晓说:“通过科学的方式打造规范化莞香产业,才能让莞香可持续发展下去。”

问题四

未来往哪走?

如今,如何让野生莞香生生不息,让清溪莞香文化源远流长,是刘东晓时常思考的问题。谈及未来,刘东晓表示一切顺其自然,正如等待莞香树结香需要至少10年时间一样,莞香园的发展也不能操之过急。“莞香园规划总面积为1500亩,定位是以莞香为特色,集科普研究、展览展示莞香文化、挖掘莞香价值、科普旅游、登山健身为一体的特色园区。我们希望通过旅游把清溪乃至东莞的莞香文化和价值向社会传播。”刘东晓说。

莞香园的整体规划发展需要等待,然而莞香制作技术的传承工作十多年前便已开启。根据东莞市清溪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提供的资料显示,清溪镇莞香制作技术的传承族谱共有四代传人,分别是第一代杨可、第二代黎永利、第三代刘东晓和第四代刘阳。由此看来,清溪镇莞香制作技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据刘东晓介绍,他的师傅黎永利是清溪九乡村的“老香农”,其手工制香技艺已有40多年,擅长开香门、香品加工等技术。如今刘东晓积极培养莞香制作技艺传承人,已培养徒弟多名,同时规范莞香制作技艺流程,把濒临失传的技艺记录下来,并发扬光大。

第二代黎永利传授莞香制作工艺(清溪文广中心供图)

此外,根据清溪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提交的“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书”显示,清溪莞香文化的保护工作已经有五年保护计划,包括做好相关资料的调查、整理及归档,对莞香制作技艺进行记录、疏理和规范,建立莞香制作技艺数据库和莞香文化博物馆,全面探讨和保护莞香制作技艺;培育项目传承人员,有计划分期举办莞香制作技艺培训班,分批培育技艺传承人员,使技艺传承队伍不断壮大;继续与相关高校与植物园等科研机构合作,进行莞香种植与莞香制作技艺的研究;通过媒体和各种宣传渠道,传播莞香制作技艺和莞香文化,让现代人感受到莞香的魅力,让莞香融入当代生活;规划建设莞香文化生态保护区,逐步形成莞香种植及莞香制作技艺长期有效的保护体系等。

采访结束,刘东晓带笔者上山寻野生莞香树。(张晓敏摄)

■名词解释

①莞香等级:现代香结评定,依品质优劣可分四等。最低品级为白木香。此为香门初开,第一次凿采,香味青涩,清淡;第二年、第三年从旧的香口凿出的香结,名莲头香。此种香块略有木质花纹,少油质,价格比白木香略高。

沉香多产于老香树,油脂丰富。此外,沉香还有生熟之分。所谓生香,即人工采凿得之;熟香者,又称脱落香,状如树瘿,自然脱落。最高品质的沉香,名为牙香,凿自多年开采的老香树,富有油脂。香农精心地将其凿成一条条马牙形,如手指大小。牙香是沉香中的精品。在古代,牙香因其小而香,一些香农之女偷藏怀中,以换取脂粉绸布。每从胸中拿出牙香时,则香气满堂,久之,亦称牙香为女儿香。

②炼山:炼山是人为控制的火烧,是人们为了植树造林在采伐地或宜林地上用火烧来清理林地的一种营林措施,在中国南方人工林特别是杉木人工林栽培中有重要作用,已有1000多年历史。

【撰文】 张晓敏 万佩珊

编辑 毛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