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镇龙湖村(市头村、市尾村)

潮安区志办
+ 订阅

龙湖村,位于龙湖镇政府南面,是镇政府所在地,面积3平方公里,创乡于北宋。塘湖(今龙湖)宋时乃沿海地带,南环大海,平畴百里,东有一湖,呈椭圆形,此湖源发韩江,南流入海,迁徙人群在此湖周边高地选址定居,帮取村名为“塘湖”。至明嘉靖年间,塘湖村在乡贤刘子兴的倡导和组织下,为防御倭寇的侵犯,筑墙建寨。寨中心开辟一条直街作为该村主要通道并作为贸易场所,此街自北向南蜿蜒伸展,街正中铺一条分界线,犹如龙骨,两侧用乱石铺成,形同龙鳞,故改名龙湖。

全村最盛时有72姓,现尚存21姓。许氏是村上第一大姓,裔孙人数占全村总人数一半以上,许氏始祖深潜于明洪武元年(1368)为避兵祸,携带家眷离开福建兴化府莆田县黄石村石狮巷,几经辗转,来到龙湖定居,至清末已发展到五千人左右,并开始向广州一带迁移分支,也开始启赴南洋谋生的历程。村中第二大姓黄氏,始祖玉湖是福建峭山公十三世裔孙,于明洪武三年(1370)携带家眷从揭阳迁入龙湖,其他姓氏因未修族谱,故其渊源及迁入时间不能详细表述。

龙湖村座落于韩江西岸,县道232线从村东穿境而过。北宋元年(1078),隶属于隆津都;民国3年(1914),“都”改为区;1950年,隶属于潮安县第六区(云隆区),分拆为市头、市尾二个行政村;1956年,龙湖、鹳巢、银湖三乡合并为龙湖乡;1958年,撤浮洋、龙湖二乡,成立浮洋人民公社;1961年,浮洋公社分拆为浮洋、龙湖二个公社;1983年,龙湖公社改为潮州市龙湖区;1987年,龙湖区改为潮州市龙湖镇;1992年,改为潮安县龙湖镇;2013年,改为潮安区龙湖镇至今。

2015年底,有户籍人口11817人,(其中市头村6395人,市尾村5422人)。实有居住人口11025人,(其中市头村6015人,市尾村5010人)。80岁以上老人763人(其中市头村432人,市尾村331人),最年长者95岁(女),市头村人。村民均为汉族,潮汕民系,使用闽南方言语系潮州话。有港、澳、台同胞230人(其中市头村128人,市尾村102人),海外华人华侨约109人(其中市头村62人,市尾村47人),主要分布于东南亚一带。

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地瓜;经济作物有花生、生柑、黄麻、大豆、竹笋,蔬菜等;养殖业有池鱼、生猪、耕牛、三鸟等;传统饼食有酥糖、豆条、炖糕、荖花、明糖粒、麻条、豆板、豆润、油枣、姜糖等(称为龙湖饼食“十宝”)。20世纪90年代,农民大都“洗脚上田”,大部份青年外出做贸易或打工,有条件的青年在家乡办起服装厂、陶瓷厂、五金厂、砖瓦厂、竹器厂以及各类产品加工厂或家庭作坊。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从原来单纯的农业收入转化为以农业、工业、贸易的经营收入及务工的工资收入。

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在当地政府的领导和统筹规划下,村道实现了水泥硬底化,实现通水、通电、通网络,且组建环卫队伍对村民的日常生活垃圾逐日进行清理以及对村内公共场所进行定期整治。文体设施有文化广场,健身广场,篮球场,农家书屋,农村文化俱乐部等。

龙湖村素有“潮州建筑博物馆”“潮居典范”“潮州厝皇宫起”的美誉。现存传统民居近百座,建于明、清时期至民国初;祠堂有80多座,建于明、清时期。建筑年代距今500年以上的有许氏宗祠、林氏宗祠、黄氏宗祠、徐厝祠等;400年以上的有六世祖祠、作雨公祠、大夫第、徽衍公祠、伯腾公祠、伯岩公祠、彰衍公祠、刘厝祠、萧厝祠、福茂内等;300年以上的有是荷公祠、陈氏宗祠、忠浩公祠、阿婆祠(女祠)等;200年以上有榖侯公祠、伯进公祠、静岩公祠、逊若公祠、进士第。村中民居保存完好的有十进门、九十九个门、三壁连大厝和方伯第等。

代表性宗祠有:许氏宗祠,始建于明永乐十年(1412),清康熙年间、光绪丙申年(1896)两次重修。坐西向东,四进二廊一后包布局,面宽14.8米,进深53.9米,占地面积798平方米。一进门宽三间,为典型明代木作门楼,明式月梁童柱抬梁构架、门额刻“许氏宗祠”,碑阴有光绪丙申年(1896)维修题记;二进门面阔五间,同为典型明代木作门楼,明式童柱抬梁构架;三进面阔三间,木瓜连拱抬梁构架,属清代建筑,木雕装饰较为丰富;四进门面阔三间,柁墩抬梁构架。2012年10月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阿婆祠,建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是本地区唯一女祠,在全国也属罕见。坐西向东,二进二廊布局,面宽16.3米,进深32.15米,连埕口占地面积为670平方米。前后座均为木瓜抬梁构架,石雕、木雕装饰丰富。2012年10月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林氏宗祠,位于龙湖直街市尾段,坐东向西,始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清朝及民国二次重修。为三进二廊建筑,面宽15.4米,进深44.83米,占地面积约690平方米,前座面宽三间,为明式结构,中座面宽三间,木瓜抬梁结构,木雕装饰丰富,属清代建筑,后座为童柱抬梁构架。2012年10月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是荷公祠,位于龙湖直街市尾段东侧,坐东向西,是一座私家祠堂,始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二进二廊单火巷布局。面宽16.5米,进深23米,占地面积约380平方米,门厅及主座均为木瓜抬梁构架,门楼有精美石雕装饰,梁架间木雕装饰丰富。2012年10月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代表性民居有:方伯第,位于龙湖寨内隆庆巷26号,坐北向南,始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是明嘉靖间福建按察使、广西左布政使、潮州先贤刘子兴裔孙刘正兴的宅第。为四进二后包带后花园布局,以中式建筑为主,配以西洋装饰,主体面宽23.1米,进深64.3米,从厝阔5米,深33.1米,总面积约1650平方米。二进门额有“方伯第”三字。有大量精美的彩画、石雕、木雕、灰塑、嵌瓷等装饰。2012年10月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福茂内,位于龙湖寨内隆庆巷9号,坐南向北,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为龙湖人在越南寮内经营矿山的黄盛悦宅第。三进间从厝布局,面宽为13.9米,进深37.72米,占地面积为525平方米,主体为童柱抬梁混合构架,木雕、彩画装饰丰富精美。2012年10月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院巷许厝,位于龙湖寨内福兴巷7号,坐南向北,三进四厢一后包布局。面宽13.5米,进深46.4米,占地面积为626平方米,中座明间为木瓜抬梁,次间为分心柱月梁构架,木雕装饰丰富精美。2012年10月,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儒林第,位于龙湖寨内福兴巷14号,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为龙湖富商黄衍祯的宅第。坐北向南,三进二廊二厢房一后包布局,面宽13.4米,进深39.9米,占地面积535平方米,二进明间为木瓜梁架,次间为分心柱月梁构架,木雕精美丰富。2012年10月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龙湖古寨

大型宅院有:“十进门”,位于龙湖直街市尾段西侧,坐西向东,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是一座豪华气派,没有规范格局的民宅。占地4800多平方米,宅中间留置一条通巷,西侧有10座相连的院落,配有从厝、后包、书斋、后楼、花园等。“九十九个门”,位于龙湖直街市尾段,坐东向西,占地面积1400多平方米,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是一座集公祠(是荷公祠)、住宅于一体的宅院,素有“九门冲关”“三厅相向”“九厅十八井”“九十九个门”的独特建筑美誉。“三壁连大厝”,位于龙湖直街市尾段,坐东向西,占地面积1400多平方米,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其建筑格局为门楼、天井、筑表门,大埕(约400平方米),大厝(三进一后包)。三座大厝留置四条通巷作为出入通道,大厝两侧为从厝。

龙湖村向来崇文尚教,宋末就已有富户人家开馆办学,明清时期开始宗族办学,至清中叶,全村有私塾29个。其中以姓氏命名的有“高阳私塾”“江夏私塾”“肖氏书斋”,富绅或官宦人家私办的有“读我书屋”“梨花吟馆”“抱经舍”“雨花精庐”“怡香书屋”“卯桥诗庄”“兰石斋”“友德居”“杏花书屋”“留青轩”“薰南别墅”“津南别墅”“莲珠精舍”“耕读轩”“芝兰轩”“介舟”等,还有富绅黄作雨开办的“女子书斋”,合聘外地名师任教的“侗初师祠”等。

传统民居及祠堂里,匾额、牌匾、碑刻、楹联众多。代表性的匾额有:许氏宗祠、黄氏宗祠,林氏宗祠、椒实蕃枝、是荷公祠、陈氏宗祠、静岩公祠、明经第、儒林第、进士第、五通宫、妈祖宫等。牌匾有:明序堂、著存堂、感恩堂、敦睦堂、柱史、明经拔萃、叠善春风、望重九牧等,楹联有北门的“龙气逶迤紫微入首,湖光环绕太乙通流”和土地爷宫的“为神施俊意,守土镇龙湖”;碑记有立于龙湖寨北门寨前“塘湖刘公御倭保障碑记”和立于“侗初师祠”内的“府宪撰给碑记”。石刻、各宗祠门楼及壁联上更是繁不胜举,随处可见。

村中有《许氏族谱》,2010年10月由许治臣、许寿榜、许利高等人编纂,记有许氏的辈序诗:“侯衍伯浩,长朝国教。修齐治平,中和位育”。黄氏虽未修编族谱,但从他们的祖公像上获知其辈序诗外八句为“骏马登程往异乡,任从胜地主纲常。年梁外境犹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旦久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惟愿苍天垂保佑,七尺男儿总炽昌。”

龙湖乡宫庙众多,东有“五通宫”,西有“院后宫”,南有“妈祖宫”,北有“龙首庙”,乡民称为四宫地头。“五通宫”(当地也称“关帝庙”),三进,分别供奉着儒、释、道三教的神、仙、佛,第一进供奉的神明有关爷公、五显公及夫人、王公和夫人、关平和周仓,由许、黄、吴、陈、林共同奉祀;第二进供奉着玄天上帝;第三进供奉着如来佛祖及众菩萨,十八罗汉和弥勒佛,故此宫又称“三教堂”。 “院后庙”,供奉着张巡和夫人,许远和夫人,张将军部将雷万春、南霁云,故又称“双忠庙”,主要由夏、肖二姓共祀。“妈祖宫”(又称天后圣母庙),供奉着妈祖、木坑圣王和老太夫人,主要由林姓主持供奉。“龙首庙”,主要供奉潮州通判陈尧佐三兄弟和三位夫人及众神,由“五棚”人众轮流组织游神。

村内有“伯公宫”“护法爷宫”和随处可见的土地爷宫(土地爷宫按角落配置,共有5个)。还有“娘宫”,供奉着观音娘、祖师公等佛祖,一年四季香火兴旺。还有“杏苑善堂”(“福利社”),接受社会上热心人士捐赠,无偿收埋江上水尸,陆地无主之尸,扶持穷苦人家生活,救助病残家庭。村周边还有“大老爷宫”(供奉神农帝,俗称大老爷)、仙爷宫(供奉雨仙爷)及北门寨楼上的玄天上帝(俗称北斗星君)。

农历正月十六日是全村游神日,是日四庙神明齐集龙湖寨北门广场,各宫庙游神队伍的出游顺序是:宫庙标志牌、大标旗、马头锣、宫庙香炉、神明塑像、鼓乐队、凉伞、幡盖、花篮队、彩标队、民俗活动项目,老辈随神等。全村的游行顺序是:大德爷、龙首庙、院后宫、关帝庙、妈祖宫。整支游神队伍将近一公里长,巡游全乡,人们期盼通过游神在新的一年中得到神明的保佑,消灾解厄、福寿安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庭幸福、事业兴旺、心想事成、万事胜意。

全村性的祭神、敬神活动除正月十六游神活动外,还有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音娘寿诞庆典,三月二十三的妈祖生,三月二十九日的伯公生,六月二十六的土地爷生,九月初九日的大老爷生(南辰、北帝),十月二十八日的祖师公生,这些日子全村信众都备办牲礼果品,带上钱纸香烛,前往神前礼拜。

各姓氏自入潮定居以来,婚嫁习俗仍保留中原古制“六礼”的风俗,后又逐步融入潮汕习俗。丧葬习俗也沿用庄严繁杂的土葬传统,至20世纪80年代,才在政府的号召下逐步推行火葬,举丧、入殓、成服、送葬、做佛事等过程也进行改革,采用中原和潮汕习俗相结合,各有取舍的形式。

重大事件有:1558年,倭寇对沿海地区劫掠惨烈,龙湖在乡贤刘子兴的倡导和带领下,围寨筑栅,组织民众团守卫及驱赶,使倭寇无机可乘。1841年7月,韩江发大水,龙湖溃堤。同年,彩塘吴忠恕起义,六月初四知县刘镇率师驻进龙湖,以图平叛。1866年6月,韩江市尾段溃堤,洪水冲出市尾大潭一个。1871年韩江水涨龙湖再次决堤,“旌表节考坊”上、下游距坊址皆溃堤,唯有坊址巍然无损。此次崩堤,又冲出市头大潭一个,使龙湖寨南北均有大潭一个。1926年9月1日,龙湖成立农会,会址设于静岩公祠,负责人许双辉、许宏葵。1943年连续8个月没有下雨,溪渠干涸,田园龟裂,民不聊生,饿死多人,致民众北上福建云霄逃荒。1947年,县在龙湖市尾南端创办“潮安第三初级中学”。1969年7月28日强台风,致几人合抱大榕树连根拔起,房屋倒塌无数,损失惨重。

龙湖村人才辈出。从宋至清末,共考取进士7人,举人32人(包括中进士7人)。据《许氏族谱》记载,广东左布政使陈选为明成化十三年(1477)岁贡生、永春县训导许炯立的“明经拔萃”牌匾;正德十二年(1517),潮州府在大街柳衙巷口立下“柱史”牌坊,纪念龙湖许氏四世祖洪宥仕途中敢于直谏,政绩卓著的功绩。又据《龙湖镇志》记载:乡贤姚宏中于南宋嘉定元年(1208)赴京都会试,获殿试第三名,钦点为“探花”。近代名人有:林修(1890—1952),1911年毕业于保定陆军部陆军学堂。10月在武汉参加武昌起义。民国成立后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和护法运动,1917年任援闽浙军独立旅步兵第一团团长、代理旅长。1923年、1925年两任潮安县长。1916年荣获“大总统特赠武汉起义金质纪念勋章”,1936年获颁“致力国民革命证明书”。曾任国民政府广东省政府顾问。刘作筹(1911—1993),是国际知名书画鉴赏家和收藏家,新加坡知名实业家和侨领,就读于上海暨南大学,毕业后受聘于新加坡四海通银行,1949年被派往香港四海通银行任经理,直至1985年退休。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