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这里有个“佛系”漆画展!看画家刘春潮如何诠释东方韵

南方+ 记者

饱满盛开的莲花、拈起白莲的佛手、枯槁的莲蓬......在刘春潮的画作里,黑、红、金等色彩构成一条传递通道,带领画前的观者走进刘春潮的隐谜世界。

戳视频~小南带大家一起去现场看看↓

日前,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漆画艺委会、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乔十光美术馆主办的“莲知般若——刘春潮漆画作品展”在广州乔十光美术馆举办,展览展期至12月1日。

刘春潮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广受国际关注。不同于一般工艺版刻的漆画作品,刘春潮的作品里带有浓郁的东方美学意蕴,既继承了传统的漆画技术,又有现代性的思想观念,将写意线条融入到漆画之中,画面上体现出“少即是多”的美学意蕴。

此次展览集中展示刘春潮最新创作的艺术作品,包含漆画作品30余幅,结合原创诗歌和音乐,呈现以“莲”为载体的艺术实践和对东方美学的理解。

现场还举办了小型的诗歌交流会,刘春潮和读者们一起朗诵诗歌,就诗歌、绘画问题进行交流互动。在一遍遍的朗诵中,诗歌的意境涌入听众脑海。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邱正伦认为,刘春潮的作品之所以备受国际关注,是因为作品中蕴藏着中国当代艺术转型时期的审美期待,“从东方本土文化资源中撷取创作灵感,排除一切干扰,直抵中国本土文化精神根系,让隐匿和几经消失的东方美学得以重现。”

画家也是诗人

刘春潮是画家,亦是诗人。

刘春潮作品里的莲花带有的诗性意味,一定程度上与他的双重身份密不可分。

作为画家,他被评为“当代最具学术潜力和市场价值的艺术家”。美术作品曾获《上海世博会中国美术大展》优秀奖(最高奖),在德国、美国、英国、芬兰、西班牙、泰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巡回展出。

作为诗人,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诗歌获“全国青年诗人诗歌大赛”二等奖、第三届舒曼殊文学奖等。作品入选《新诗百年》《新世纪诗典》等选本,出版了《空椅子》《感谢水》《事实如此》《四平方的大海》等个人诗集。

这种文人艺术的精神基因构成了刘春潮诗画艺术的内在审美精神,哲理性的思考在他的作品里有迹可循。在《般若》系列的一副展品中,左右两端是用金色漆料画成的莲蓬,一朵红莲立于中间。刘春潮告诉记者:“画中莲蓬和莲花既像交汇,又像是擦肩而过,这两种转瞬即逝的片刻被定格下来,想传达的是瞬间与永恒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这次展览的作品集中,刘春潮给每一幅画都配了一首小诗。“这首诗可能不是描写这幅画的,但是两者的意境会产生对话的关系,相辅相成。”

谈及创作理念,刘春潮说道:“我不想表达已有的东西,而想把生活中难以物化的美感带给读者,基于物质背后的思想才是真正的艺术,说句老套的话,艺术来源生活,高于生活。”

佛性和哲思的作品取材东方

漆艺在中国有7000多年历史。

在漆画画家中,刘春潮以画莲著名,原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主任蔡克振先生评价说:“刘春潮运用了漆画特殊的语言和具有天趣的肌理,纯洁、纯净,又仿佛是水墨画,呈现出墨分五色的效果,从而流露出有与无、对与错、黑与白的思考痕迹。”

实际上,刘春潮画作中的禅意表达也和他自身的经历有关。早在2002年,刘春潮在敦煌修复壁画时,就潜移默化地受到了佛教理念和思想的影响。从展品中可以发现,刘春潮大量运用了莲花和千手观音等元素,创作了《中国莲》《爱莲说》等系列作品。展品《煌》通篇采用了金色的漆料,勾勒出观音的“千手”,细腻入微。

谈及“莲知般若”这一展览主题,刘春潮表示,莲花是具有多重内涵的文化符号。“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莲的含义,一方面,莲花的枯荣对应着人们的生老病死,种子会继续发芽,经历另一个春天,象征着生命的不朽。另一方面,莲花是具有佛性的植物,远离尘世,品质高洁,莲花的美不在于莲花本身,被解构的意义才是美之所在。”

蔡克振表示,漆画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这又使得许多人望而却步。“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刘春潮重新回到了最熟悉却又被熟视无睹的事物身边,与苏醒过来的传统记忆相互对话,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可以像他一样,加入到这个古老又年轻的画种创作中来。”

观展小Tip:

展览时间:2019年11月16日-12月1日

展览地点: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270号晓港雅筑4楼 乔十光美术馆

【见习记者】万璇

【视频】万璇

编辑 黄楚旋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