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几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暨粤港澳青年文化创意发展大会期间中共江门市委宣传部与香港商报联合举办了“中国著名作家广东行走进江门·品味中国侨都华人华侨文化之魅力”活动
本次活动作为2019中国侨都(江门)华侨华人嘉年华活动之一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位著名作家及新闻界人士一同走进江门感受侨都魅力 鉴赏侨都风光
“品鉴岭南——中国著名作家广东行”是由香港商报主打创办的一项品牌文化推广活动该活动自2010年开始举办每年一届多批次邀请中国著名作家到广东旅游、采风、写作活动期间,受邀作家、诗人一行将在举办城市参观当地的特色文化及著名景点并接受各级主流媒体的集体采访
11月14日,参加「中国著名作家江门行」的作家与近千名海内外华侨华人一起出席了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暨粤港澳青年文化创意发展大会开幕式,见证江门正式启动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建设、总投资额将达647亿元的12个文旅项目现场签约、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文创基地揭牌,并观看了五集华侨历史文献纪录片《金山客》的首播。
△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建设正式启动。周华东 摄
那么 接下来的几天
作家们还去了江门哪些地方?
开展了一场怎样的文化之旅呢?
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
▼▼▼
陈皮涵香 温润邑葵
千年人参,百年陈皮。11月14日下午,作家采风团一行抵达“陈皮之乡”新会,参加“中国著名作家江门行邑葵座谈暨茶文化品鉴会。”
△水运宪以南北朝诗人陆凯诗赠予梁朝晃
推广陈皮文化企业跨界发力
“中国著名作家江门行邑葵座谈暨茶文化品鉴会”14日下午在江门市邑葵陈皮有限公司举办。江门市中南石化和邑葵陈皮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梁朝晃向远道而来的作家们介绍了新会的陈皮文化以及公司的产品特色。
“陈皮茶乃药食同源,上至80岁长者,下至3岁小童都能喝。”梁朝晃介绍称。
据其介绍,邑葵的柑普茶最大的价值在于传统制作,通过阳光生晒,夜晚打雾,低温干燥等十多道工序,耗时几百个小时完成,才成就了越陈越香的“陈藏”价值。
△作家在邑葵座谈暨茶文化品鉴会后合影留念
茶王现场品茶鉴茶
在当天的品鉴会上,作家们品茶,尝邑葵休闲小食,乐趣多多。“太有才了。”王炳根说,能将一个皮做成了产业,且产值高,做得太优秀了,是中国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现。
阅茶无数的“茶王”王炳根在品尝邑葵陈皮茶之后,用四个字形容:温润陈香。他说,“温润”是入口细腻温和,“陈香”,一是陈皮的香味,二是沉淀的香味在茶里挥发出来了。
“色号对喝茶的人非常重要。”王炳根说,上了这么多道茶,汤色保持得非常稳定,这个茶的香味、成色、色号都非常好。
王炳根提出,当陈香褪去,茶味开始淡时,如何保持茶的回甘是个挑战,若做到了,又耐泡,又好喝,价格又不贵,很有开发前景。王炳根建议,福建晋江有茶商在包装和味觉上下功夫,让华侨回来能找到当年喝茶的感觉,“江门海外市场比海内市场大,让华侨喝到家乡的味道,开发肯定会成功。”
听品牌创新故事致敬企业家
采风团长朱秀海表示,在邑葵陈皮公司喝到了好茶,听到了品牌创作的故事,感觉非常兴奋。朱秀海说,文艺创作倡导到人民中去,此次来主要是学习,向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而不断创造的企业家致敬、学习。朱秀海表示,最近正在看一本书《卖故事》,梁朝晃正在讲一个好故事,做好产品,前途无量。他相信通过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的口口相传,定会助力企业品牌宣传。 香港商报广东分社社长帅俊表示,江门是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侨乡。此次有很多作家是首次到江门,期待老师们多走走看看,用笔为江门留下宝贵财富。江门市外宣办调研员谢元春介绍了江门及新会的人文发展史,他表示,新会陈皮是广东三宝之首,年产值90亿元,带动30万就业。
作家们即兴挥毫,诗茶相酬。“禅茶一味”“百年陈皮如诗如酒”,衣向东如是写道。朱秀海则用“一鸣惊人”赠予梁朝晃。“没有什么送给你,送你一枝春。”水运宪即兴写下了南北朝诗人陆凯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新宝堂:
百年陈皮产业的科技创新
在新会的新宝堂,作家们仿佛穿越时空,近距离触摸这家创立于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拥有110年历史、具有深厚品牌文化底蕴的“广东老字号”企业,在陈皮百年芬芳中,感受现代科技的创新力量。
△在新宝堂,作家们品味 新会陈皮的“百年芬芳”
经过四代传人的努力,新宝堂已发展成集新会柑种植基地、原材料批发、食品研发深加工、连锁专卖店和电子商务、生物科技于一体的新会陈皮实业开发公司。
在新宝堂,展现在作家面前的新宝堂生物科技新会柑综合利用项目,占地面积8.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总投资3.8亿,这里拥有新会陈皮非遗文化展馆内,五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乃至八十八年的新会陈皮应有尽有,各种陈皮制品也琳琅满目。
白沙书院切磋书法
陈白沙先生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和诗人,其学术思想确立了岭南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是广东唯一一位入祀孔庙的明代大儒。本月底将迎来陈白沙诞辰591周年。
△作家采风团在白沙书院合影留念
在这个特殊的节点,中国著名作家采风团来到白沙书院,感受茅龙笔书法文化。作家们对书法颇有研究,周桐淦和徐剑探讨称,茅龙笔兼具柔美和硬朗的一面,独具特色。“硬,本身就具备了留白的功能。”徐剑说。当天,作家挥毫泼墨,抒写对江门文化的寄怀。
在白沙书院,作家们参观了献章堂及书法长廊。
第二次到江门的采风团团长朱秀海说,白沙先生是中国史上的名人,中国儒学发展到心学才到了知行合一。“白沙先生讲:心有宇宙,心有国家天下。”朱秀海说,一颗心能包容宇宙,并称八荒。“只要想到了,什么事情都可以做,没有障碍。”
白沙祠里忆白沙
陈白沙是古代罕见广东名儒,作为理学大家,成为广东唯一入祀孔庙的大儒,享“岭南一人”美誉。为领略岭南大儒风范,中国著名作家江门采风行走进陈白沙纪念馆。
△中国著名作家在江门陈白沙纪念馆合影。
白沙祠建成于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年),旨在表彰陈白沙“潜心理学,昭在当时,垂于后世”,该祠分四进,第一进为春阳堂,命名自陈白沙所筑的读书及讲学处春阳台。第二进为贞节堂,为祭祀陈白沙父母之所。第三进为崇正堂,用作祭奠白沙先生,“崇正堂”三字及堂内对联“道传孔孟三千载,学绍程朱第一支”为万历二年(1574年)朝廷所赐。第四进为碧玉楼,原为陈白沙故居,也是他奉母之所。
△作家在白沙祠交流
1993年10月,江门市人民政府为纪念陈白沙诞辰565周年,加强对白沙祠四周的环境整治美化,决定以白沙祠为主体,扩建陈白沙纪念馆。通过两期工程,最终达到现在的规模。整个白沙祠结构严谨,布局和谐,装饰精细,风格庄重,艺术优雅,为江门绝无仅有的古建筑。
束茅为笔独创茅龙书法
白沙先生也是明代岭南最著名的书法家。晚年时期,白沙先生更束茅为笔,独创茅龙书法,以苍涩医甜熟,以枯峭医软弱,一洗元明间柔弱萎靡的书风,在书坛享有盛誉。
白沙茅龙笔也因此蜚声海内外,经过世代相传,现已被国家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天,作家们来到位于江门新会冈州画院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沙茅龙笔传承保护基地,了解白沙茅龙笔生产工艺,并即席用茅龙笔挥毫泼墨。
良溪古村
承载海外侨胞的故乡情
“珠矶留厚泽,蓢底肇鸿基”,在良溪古村罗氏大宗祠门前的对联,道出了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良溪古村悠久历史。参加品鉴岭南——中国著名作家江门采风行的作家们15日上午来到这里,感受古村落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和文化。
△作家们在了解良溪古村历史
良溪村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犹如世外桃源,背山而筑,面水而居,村落分布构成“弓”状,山水与古民居环境的组合,体现了旧时风水理论指导村落建设布局的综合价值。良溪古村开基久远,北宋时已有谢、龚、冯人氏居住。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罗贵率领36姓97户,从南雄珠玑巷迁徙至良溪。聚散随缘,迨至今日,罗姓成了良溪村的大户。
△作家在良溪古村内参观
村里至今仍完整保存着许多清代到建国初期的建筑:有贞节牌坊、祠堂、庙宇、码头,驿道,护村墙、河,名人故居,商铺及明清古民居等。古村落中民居以砖木为主,砖、木雕刻十分精细考究,灰雕和屋内的水墨绘画都相当精彩,现在已成了村里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迹。
随后,采风团往蓬江区潮连街道卢边村,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村庄,卢边村却因独特的祠堂文化而吸引作家到来,领略浓厚的祠堂文化。
△位于蓬江区潮连街道的卢边村的名宦家庙
名宦家庙是其中一座相当有气势的古建筑,从大门口进去,高高的门坎和两侧的抱鼓石,均显示出卢氏一族的显赫地位,三进式建筑,前、中座为庙堂式建筑,后座为庭院式二层楼建筑。家庙内的木、砖、石、灰雕塑都非常精致,其中四柱穿斗式梁架上有多达四层的木雕,更是名宦家庙的一大特色,这在广东的宗祠里也是少见的。名宦家庙于2000年列入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创作室原主任,电视剧《乔家大院》的作者、编剧的朱秀海对江门古村落保护工作颇有感慨:“江门在保护古村古建上做得非常好,这些建筑是很有价值的,让我们从中看到江门厚重的历史文化”。
潮连开运景 江岛聚人才
采风团一行踏足人才岛,首先来到环岛公园示范段项目的首个景观工程—柳桥唤渡。潮连老八景之“柳桥唤渡”,最为潮连人津津乐道,也是江门文化的雅景传说。在这里,作家们依稀能触摸到当年古代文人墨客轻舟于河,游读静阅的雅事。环岛公园示范段项目已经成为人才岛对外呈现的第一张立体景观名片。
△作家们到访江门人才岛的环岛公园示范段项目的首个景观工程——柳桥唤渡
“要留住人才,就须搭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平台和载体,让人才展其能、尽其智、显其才。”人才岛是江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两大平台的其中一个,目标是要打造成为珠三角高质量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际人才云基地。
△江门人才岛建设规划效果图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建设标准,江门人才岛项目总投资280亿元,2019年被列入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并被纳入粤港澳大湾区三年行动计划,成为江门市抢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载体之一。
博物馆感受江门历史
参观江门五邑华人华侨博物馆,作家们被江门华侨华人的海外创业史深深感动。
△作家参观江门五邑华人华侨博物馆
朱秀海说,今天看的博物馆,可以看到中国人的爱国心,不会因为时间的延续,不会因为华侨离家国家的时间有多长,一直都在延续着,这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所在。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力量,不忘桑梓,不忘自己的国家,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这非常了不起。
在博物馆参观期间,正好碰上当地的中学生到该馆参观。王炳根说,看到孩子们在这里参观,我当时就感受到了正气,“少年强,中国强”的那种感觉。他们对本土历史的热爱和了解,也会将江门的精神灌注到他们的血液中去。
衣向东则认为,看到第一代华侨人的勤劳、聪明和才智,华侨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江门给我的感觉特别好,格局非常大,这点与华侨华人有很大关系。”在衣向东看来,江门还有很多资源没有利用好,还没整合起来,应该打华侨华人牌,做大做强,做华人文化。
走进黄花梨博物馆
倾听伍炳亮艺术故事
“大国工匠”伍炳亮
是台山红木家具的一块金字招牌
作为中国工美艺术大师,他在2018年获第一届中国轻工“大国工匠”称号。此次品鉴岭南中国著名作家采风团江门行的最后一站,便是伍炳亮黄花梨艺术博物馆。在这富丽堂皇的家具博物馆,作家们品鉴明清家具之大美,聆听大师的艺术创作故事。
△伍炳亮向作家们介绍博物馆的历史
位于江门台山大江的伍炳亮黄花梨艺术博物馆,2018年正式开馆,这座国内第一座由私人投资建造,并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博物馆,堪称是伍炳亮的个人事业的一个总结。
40年成就“大国工匠”
从业40年来,伍炳亮凭着一腔对红木家具的热爱,成为中国当代高端家具行业的一个标杆人物,登上中国古典家具艺术殿堂最高峰。
△作家王炳根赞美博物馆的家具 “物华天宝,巧夺天工” 。
听完伍炳亮的故事,作家们深受感动。徐剑连赞其为“大国匠。”“北有紫檀,南有黄花。”徐剑说,这次黄花梨博物馆的参观,具有殿堂气象的展馆非常大气,而做工精美的家具更是让他感到震撼。
让徐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拆开后的黄花梨家具,让人看到了中国勾心斗角的榫铆结构,让人看到了文化。他笑称,以后会推荐朋友过来参观,可以买张条案,回去写字,则买张书案,回去写小说。
来源:江门发布综合整理自香港商报
责任编辑: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