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广东好医生|高原上来了位广东“曼巴”,九次自费回青海送健康

广东健康头条
+ 订阅

刚下手术,一看时间,马上就到采访时间,赶来会议室时,曾诚额头冒汗珠,连声道歉,“我是跑过来的,但还是迟到了”。

眼前的曾诚身穿西装,戴黑色的全框眼镜,个头不高,但儒雅斯文。他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主任,是岭南罗氏妇科的第四代传人。

作为医院里少见的妇科男大夫,他活出了另一番模样——生活简单朴素,调侃自己每天“中午吃昨天的剩饭 ,晚上做明天的剩饭”;工作拼命,自己多次手术,但仍不放慢工作节奏;热心支援青海,助力西部医疗建设。

在医生的角色里,他全力奔跑,享受着一种被需求的感觉。“当你给予别人帮助,转身回头,会发现背后的人眼带善意,这是一种无法言语的愉悦。”

 快手侠客,治病医心 

1969年,曾诚出生在乡医世家。祖父与伯父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家庭医生。他的印象里, 童年家中有许多线装医书,也有代代相传的“秘方”。家人是曾诚学医的启蒙。高考填报志愿时,他的志愿清一色都是医学。

1988年,曾诚考入广州中医药大学,1993年毕业进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为一名妇科男大夫。

当时, 一附院只招聘3个人。“大学买一书架的内科书,没想到最后成了妇科医生。”

工作26年来,曾诚几乎每天工作至少10小时,门诊、手术、上课、带学生连轴转,是别人眼里的“永动机” 。

在曾诚的诊室里,常常听到一句话:“如果您是我的家属,我会选择……的治疗方案。” 让患者的疑虑和焦虑顿消。他的门诊量大,有不少慕名前来的患者没能挂上号。为了不让这些患者白跑一趟,他常常给疑难病、急需床位手术或外省远道而来求诊者加号诊治。门诊差不多结束时,有时腰酸背痛得站不起来,曾诚却对患者说:“等这么久了,您辛苦了。”

“也许医生无法做到把每一个病人当亲人,但我们能做到的是换位思考,为患者着想,对病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多些同情心、同理心,会让医患沟通顺畅许多。”曾诚处处“抠门儿”,“精打细算”,只为帮患者提供最合理、最有效、最便宜的诊治方案。

在手术室里,曾诚是个“快刀侠”,做事干净利落。做手术,他有自己一套想法,“在会做的基础上,一定是做快、做好、做成一项艺术”。

这与他的观念有关。“如果你在开始下刀到手术结束,预判2小时自己无法完成手术,务必学会求助,因为手术台上躺着的,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曾诚既治病也“医心”。 女性患者是特殊群体,妇科病多涉及隐私。为了照顾患者情绪,他在病房查房或专家门诊时,总是耐心让患者详述病情,用心倾听、安慰开导患者,打开紧锁的心结。

然而,“永动机” 难免有损害。高强度工作透支了他的身体。曾诚在五个月内经历了3次手术。为了缓解术后的疼痛,他曾利用手术间隙独自一人在值班室做腰椎牵引,物理加温治疗,或默默贴上止痛膏,绑上腰封带,继续做手术。

手术室里,他是医生,也是病人。

“我是没有残疾证的残疾人。接受第二次腰椎手术的时候,我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我立好了遗嘱,还签了器官捐赠协议。”曾诚自我调侃,“因为自己是身患多种疾病的病人,也更能体会病人的不易,对患者的身心痛苦才能感同身受,将心比心。”

 行万里路送健康 

2015年8月4日,在两台手术的间隙,曾诚匆匆填写了中组部/团中央“赴西部服务博士团”的报名表。这不是一次草率的决定。在1996年和2001年,他曾报名支援新疆哈密和伊吾,但未能如愿。

在手术室里,院领导得知曾诚报名支援边疆,打电话关心地询问,“你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忙吗?”

“我没有任何困难,也不需要麻烦医院。”曾诚回答:我只是想报名支援边疆。在曾诚的眼里,这是一种莫名的西部情结,不知从何而起,却深埋于心中。

3个多月后,他踏上飞机,赴青海省妇幼保健院挂职副院长,进行为期一年的医疗援助。

“我到了西部,到底能做什么?能不能帮助别人?”曾诚心中在思考,但在未来一年里,他用一次次行动解答心中的疑问。

即使满怀热情,但初抵医院时,曾诚被现实浇了个透心凉。一间省级妇幼保健院,床位仅有50张,妇科手术量甚至不及自己过去一天手术量,没有中医科和中药房,孕产妇、新生儿、儿童保健指标都不尽如人意。

与广州医疗相比,西部医疗显然落后了。

“我是一名主任医师,担任副院长,我住在医院家属院里,大家可以把我当成真正的住院医师,有任何事都可以找我。”曾诚对医院的医生喊话。

状况一点点改善。成立中医妇科,设立中药房……后来,青海许多患者都知道省妇保院来了个中西医结合的博士专家,都纷至沓来,求医问药。

曾诚的活动范围不止是在自己挂职的医院。几乎每一个月,他需要下乡送知识送健康,义讲、义诊、培训,让基层医生学习最新中西医结合诊疗之道,免去了农牧区患者的健康顾虑。

“我是湖北人,但对湖北没有广东熟,对广东没有青海熟。”一年里,“活地图”曾诚行走近万公里,将健康送往青海高原的城镇村落。

援边旅程,险象迭生。高原干燥、严寒、缺氧,曾诚有过3次严重高原反应,其中一次还出现了濒死感,因为是凌晨,他独自艰难移步到病房吸氧,才慢慢缓过来。

在一次果洛州义诊和讲课的路上,曾诚遇到了一次严重车祸,车辆当场损坏,车头和侧边的安全气囊弹出,200米以外的同伴都能听到一声巨响。所幸,人没有受伤,离开车里后,曾诚才发现,另一边是近30米的悬崖,“当时真是心有余悸,不寒而栗”。

如今想起这些波折,曾诚没有过分渲染,神情淡定如常。

 被需要是一种无法言语的快乐 

一年援青时间转眼就过去了,但对于曾诚来讲,这不过是“身体暂别”而已,“心一直还在”。

今年11月底,曾诚将第10次回青海义诊,讲课。3年来,他九次重返青海,开展一次次手术、义诊与培训。2018-2019跨年夜,曾诚是在青海度过,忙忙碌碌做了四台手术,手术间隙看病人,等一切结束后,才发现新年的脚步已然靠近。

“我是抽空在公众假期、周末的自主时间去青海。” 曾诚说,这是自己的承诺,需要尽全力完成。

2019年上半年,曾诚牵线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青海省妇幼保健院建立了5年医疗技术帮扶关系,成立广东省非遗项目“岭南罗氏妇科”青海站,培养青海高端中西医结合妇科的人才。

热心的曾诚办了长效机制的青海骨干医师进修班,面向青海全省遴选优秀骨干医生,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专科进修学习新技术。

他还无偿捐赠70余万元在青海省妇幼保健院成立“人才培养基金”,用于奖励青海本土医生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

一个知天命的人,为何总给自己“揽活”,将日子过得这么满?

曾诚说,这是一份医者初心。记得报名援青时,他告诉儿子缘由,“在公交车上,你给别人让座,别人无论有无道谢,你即使不回头也能感觉到,身后许多双善意的眼睛看着你,认可你。”

这就是被需要的感觉,也是一种无法言语的快乐。

时至今天,曾诚还能回忆起,那一份被需要的甜蜜。那是在西宁。当他走出手术室后,一名藏族奶奶为他献上洁白的哈达,口中念念有词。尽管双方语言不通,但曾诚知道,这是淳朴的藏民在为广东“曼巴(医生)”念经祈祷。

这份善意与满足,镌刻在心,久久不能退散。

【统筹】李秀婷

【记者】黄锦辉 龚春辉 实习生林栩瀚

【通讯员】肖建喜

编辑 许晓冰
校对 罗健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