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南方+”客户端发布报道《中山:那一声期待已久的虎啸》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来自政府部门、企业界、教育界等主流圈层的读者纷纷留言,掀起了重振虎威的大讨论。以下是一篇来自南方+网友的观点文章。
经过40多年奋斗,中山建成了3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8个省级科技专业镇,形成了灯饰光源、红木家具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家用电器等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但存在镇级经济格局发展难以为继、产业格局普遍“只见星星不见月亮”、特色产业日渐不特、工业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不高、重点产业平台缺乏、科教文卫配套缺口大等等问题。更为可惜的是,改革创新意识欠缺导致没有抢抓住两个时间窗口,错失重要机遇:
一是1995年前后实施的国企改革,因历史局限性没有留住段永平、何伯权等一批敢于改革敢于创新引领潮流的企业家,导致蜚声国内的中山“十大舰队”昙花一现;二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广东省委力推“腾笼换鸟”,中山没有狠下心切换到高质量发展的赛道。毫不夸张地说,上述两个时间窗口是中山失去的二十年。
珠江对岸,特区深圳早已“抛弃”了万科王石,把自己的城市英雄换成了华为任正非,这是深圳企业家精神的一种转向。
企业是市场的重要主体,而企业家是一个企业的统帅和灵魂。企业成长的原动力和市场活力的激发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敢逐梦、敢担当、敢创新精神,这种精神也是当前中山至为稀缺的资源和最根本的竞争力。今天的中山,更亟须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愈挫愈奋、愈战愈勇的企业家,去扭转多年来累积形成的问题,去化危为机。
在企业品牌铸就、实体经济振兴上,中山企业家不能做“快速致富”的追逐者、“可以享清福”的享受者,要秉持“咬定青山不放松”敢于逐梦的恒心与毅力去推动实现,保持发展定力,既要紧紧依托传统制造业进一步抓好改造提升,又要发展先进制造业,以“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打造“中山制造”的实力和竞争力。
在企业技术革新、生产效能提升上,中山企业家不能过“躺在功劳簿上数钱”的日子,摒弃炒房、炒钱的短期投机和吃老本的做法,要秉持“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闯劲,永葆创新活力。既要大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又要不断推动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理念创新,实现企业从投机驱动到创新驱动转变,为中山深度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夯实基础。
在企业社会担当、家国使命情怀上,中山企业家创业动力、激情不能懈怠和减弱,要秉持“舍我其谁”的担当和情怀助力中山新一轮发展,既要在当下经济下行、外部环境错综复杂的时候与生于斯长于斯、紧紧扎根的这块热土不离不弃,又要在展现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创造更好更优质经济效益的同时,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从而实现中山市委书记赖泽华冀望的“企业有未来,中山才有未来;中山有未来,企业未来会更好”的目标。
当然,要加快推进中山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光靠企业家重振精神还不够。长期以来的制度性问题也亟须得到解决:如“三规”打架导致的闲置用地、低效用地、土地碎片化问题;如市镇两级行政体制导致行政许可职权下放镇区实施法律法规上授权不够、管理成本过大和市级统筹力度不够问题;如办事窗口不能第一时间响应需求,导致营商环境便利化措施落地不足等等。
多年来,曾经孕育了威力、乐百氏、小霸王等一大批全国闻名的企业,走出了段永平、何伯权等一批创业英雄的中山,陷入了“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安逸状态。
那一声期待已久的虎啸,呼唤重振企业家精神的同时,也呼唤党委、政府壮士断腕的改革精神。只有两种精神交相辉映、相互促进,才能催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风景。
【作者】骆驼
(作者系南方+网友)
“重振虎威”(中山:那一声期待已久的虎啸)掀起大讨论,南方+诚邀您共商发展“中山策”。欢迎参加线上调研,或在南方+后台留言,也可以发送意见、建议文章至邮箱:nfrbzsxmt@126.com。我们将广泛收集中山各界对“重振虎威”的建言,把它们化为推动中山重振虎威的重要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