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博物馆今日奠基:继承红砖绿瓦风格,有望2021年内完工

广东教育头条
+ 订阅


中大人心心念念的博物馆要来了!

13日,中山大学博物馆奠基仪式在中大广州校区南校园举行。

奠基仪式现场

据悉,该博物馆由中建八局华南分公司承建,占地面积13125.3平方米,地下向轴线东侧延伸。总建筑面积为32791.1平方米,地上建筑3层,建筑面积为11150.7平方米,主要用于校史馆、部分临展以及研究办公等辅助功能。地下建筑2层,面积为21640.4平方米,主要用于人文艺术馆、地质馆、生物馆的展览,博物馆库藏用房以及设备用房等。

建成后,中大将整合现有的生物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地质矿物博物馆、孙中山纪念馆以及校史研究中心等,将博物馆建成集生物学、人类学、地质学、校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中大博物馆效果图

紧依八角亭,与图书馆遥遥相对

据悉,中大目前已收集各类珍贵的藏品100多万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居于国内高校前列,但迄今为止仍没有一座综合性博物馆,大量的藏品分散保存在条件欠佳的库房,既面临着损毁的危险,又无法实现藏品的真正价值。

即将承载这些珍贵藏品的中大博物馆,定址于惺亭—乙丑进士牌坊—八角亭的延长线上,地处康乐园早期建筑群建设控制地带边缘,与中轴线东侧的图书馆遥相呼应。

效果图

1918年至1920年,中大南校区作为岭南大学开展校园规划,规划强调严整轴线的整体布局形式,建设围绕中心“十”字形绿地展开,从此,康乐园建设与规划相统一,保留并延续着中轴线的设计。因此,中大博物馆也将继承校园里红砖绿瓦的红楼风格。

广州市重点项目管理中心、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的代表在发言中表示,将充分配合承建单位,多方联动,高标准严要求,共同打造能经受时间考验的精品工程。

中大校长助理杨东华介绍,博物馆建成后将对学生和市民开放,“像现在已经开放的校史馆一样,市民刷身份证进入校园后就可以游览”。

据了解,该博物馆项目预计工期为700余天,有望在2021年内建成。

95岁生日到来,中大的大手笔还有这些

今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3周年,也是中山大学95周年校庆。刚满95周岁的中大,近年来在重大科学装置、重大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多点开花,目前进展如何?南方+记者进行了盘点。

天琴计划:

天琴计划即空间引力波探测大科学计划,将为人类打开探测毫赫兹频段引力波信号的窗口,是目前人类研究宇宙等关键科学问题的重要途径。其中,激光测距站台建在珠海校区凤凰山山顶,实现了超过地月距离的超长距离测量,即将投入使用;地面模拟装置将在深圳布局。今年12月,“天琴一号”卫星将发射升空。

海洋科考船:

10月28日,中大6800吨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在上海举行开工仪式。这艘科考船是目前国内设计排水量最大的一艘综合科考实习船,总长约114.3米,设计排水量约6800吨,定员100人,续航力15000海里,入级中国船级社(CCS),具备B3冰级加强,是一艘集多学科、多功能、多技术手段为一体,具备全球航行能力且能毗邻极地冰区作业的新一代大型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该科考船预计明年底试航。

精准医学科学中心:

为进一步提升临床医学水平,中大将打造精准医学科学中心,以临床为导向,面向医学领域重大前沿科学问题,整合中大丰富的临床医疗资源,打造国家级、具有国际水平的医学创新平台,目前已建立有约1000万份规模的生物医学样本库。

海洋生物资源库:

目前中大已经建成国内样品储量最大的海洋生物天然产物化合物库,储存样品超过2000个。未来将投资4.1亿元建设海洋生物资源库,包括海洋生物基因资源库、海洋种质资源(活体)库、海洋生物化合物库及信息中心,建设周期为5年。

“中大谱仪”:

中大将与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合作,在东莞散裂中子源上建设“中大谱仪”,即中山大学高能直接几何非弹性中子散射飞行时间谱仪,瞄准前沿基础科研重大问题建设的首台材料动力学性质研究谱仪,填补我国空白。

按照中大“三校区五校园”布局,广州校区(南校园、东校园、北校园)以文理医传统优势学科发展为主,布局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精准医学科学中心、华南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珠海校区围绕深空深地深海三大学科群进行建设,布局天琴计划-激光测距站台、天琴计划-载荷研究基地、南海研究院、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海洋生物资源库;深圳校区发展新工科和理科,布局天琴计划-地面模拟装置等。

【记者】钟哲

【图片】王辉

编辑 卓佩仪
校对 谢日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