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给我买部手机吧,班里同学都买了手机”“我想买手机用来学习”……不少家长都会遇到孩子对电子产品产生需求的情况。
买,怕孩子沉迷其中影响学习生活;不买,孩子不乐意,还可能导致孩子和同学脱节。家长究竟该如何智慧应对?
近年来,我国心理学界对家庭教育认识的不断探索深化,IT时代下的家庭亲子教育模式有了新变化。学界研究表明:家庭结构不再是影响子女成长的关键因素;而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更为重要。
那么,父母该不该给孩子配置手机?最好的做法是:能不买尽量不买,如果要买,一定要让孩子明确买手机的目的,并且让孩子自己证明有自控力才行。
首先,请家长们思考:你给孩子购买手机的原因是什么?是孩子身边的同学都有了,家长觉得应该配手机了?还是学习需要用到手机查找资料?又或者是抵不过孩子一直嚷嚷要手机、孩子住宿而担心安全问题?这些理由从侧面反映了父母对孩子要手机需求的妥协不坚定。
其次,家长还要善于识别各类手机游戏背后的猫腻,现在利用游戏充值升级赚快钱的方式很多,孩子的分辨能力较差,很有可能在经济上受骗。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给孩子讲些游戏的猫腻以及一些电信诈骗惯用方法,帮助孩子有效提防“隐形的骗子”。
当弄清楚孩子是否需要之后,接下来父母应该考虑的是该如何帮助孩子合理使用手机的问题,尤其当下学校越来越流行布置手机家庭作业,需要学生利用手机软件完成。
为此,智慧父母做好以下4件事:
1
言行一致,行大于言
用肢体语言引导研究表明,当父母说了什么和做了什么出现不一致时,孩子往往会按父母“做了什么”去模仿。也就是说,当你说让孩子少用手机玩游戏时,首先要做到自己少在孩子面前玩手机。
2
约定时间,正面鼓励
孩子的意志力不足,所以要尽量少让孩子与手机单独相处,并进行相关的约定,设置一些奖励与惩罚细节。如:按约定时间、约定内容使用手机,奖励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没有按约定执行,惩罚少用一天手机等,让孩子与手机的距离保持在普通朋友状态。
此外,还可以通过召开每周家庭会议(家庭会议设立家庭主持人、记录员、监督员),通过打球、跑步、阅读、分享感受等,安排周末相应活动内容、限时使用手机具体时间等。
3
坚守规则,不轻易妥协
很多小孩在父母不给手机时就闹腾,很多家长被闹得心烦就直接给了,这样很容易导致下次不给的时候孩子闹得更厉害,变成恶性循环。对孩子不合理要求不轻易妥协,譬如,可进行“叠被子、刷池子、复椅子、静机子、用垫子”、“五子登科”训练,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观察能力。
4
正向引导,积极鼓励
建立社交小圈子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是不记否定式的语言的。比如,当别人跟你说“不要想螃蟹,不要想大闸蟹,更不要想清蒸大闸蟹”时,你的脑子里一定充满了螃蟹的画面。所以,千万别天天在孩子面前唠叨“不要玩手机,不要玩手机游戏,更不要玩王者荣耀”。这是在引诱孩子去玩游戏。
当你脑中浮现“不要玩手机”这句话时,建议家长换成有限选择完成具体事项,如“我们一块去散步/打球/看书/跑步吧”这种肯定式的话语,并用行动转移孩子对手机的注意力,尽量减少让孩子单独待在室内无所事事的状态。
让孩子疏远手机的诀窍就是一句话:父母高质量地陪伴、发自内心地欣赏和鼓励孩子。
来源 | 教师E家
编辑丨三水教育微信编辑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