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十年打磨剧本、前往珠海、香港、广州等地采风……9日晚,珠海新编大型现代粤剧《唐涤生》在珠海大剧院正式公演。这部以粤剧编剧界一代宗师唐涤生先生形象创作的剧目,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位从珠海唐家湾走出的文化名人,对粤剧文化的传承有何作用?为此,南方日报、南方+专访了该剧目的编剧苏隽。
被誉为粤剧编剧界的“莎士比亚”
南方+:对于非戏迷而言,唐涤生的名字还比较陌生,请简要介绍一下他?
苏隽:唐涤生成长于珠海唐家湾镇,成名于香港。大家对唐涤生的名字陌生,但对他创作过的戏剧一定不陌生。比如,由他创作的《帝女花》改编成粤剧、影视剧,这部古装剧从香港文艺界逐渐传播到内地,受到许多观众的喜爱。除此之外,《牡丹亭惊梦》《蝶影红梨记》《紫钗记》《九天玄女》《再世红梅记》等著名剧目,奠定了他在粤剧剧坛的大家地位。
他是一名“戏痴”。43岁那年因为脑溢血去世,但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是把他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艺术创作中。虽然是短暂的一生,但他留下了400余部丰富的粤剧作品,是一名高质高产的剧作家。
传递快时代坚守文艺精品的文化精神
南方+:《唐涤生》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想向公众传递怎样的一种精神?
苏隽:这部剧是从刻画唐涤生这个人物着手创作的。里面有很多条线索:讲述了他和他的戏;他和他的夫人;他和当时文艺界以及他和当时时代精神之间的关系。
他和他的戏之间,存在一种“速度与高度”的取舍冲突。在当时那个戏剧繁荣的年代,快速出品的风气盛行,但他却坚持精雕细琢;在功成名就的时候突然慢下来,去潜心创作精品。
他和他的夫人达到一种高度默契琴瑟和鸣的状态,也成就了他后来在剧坛的地位。在快速生产作品的时代,他的夫人支持他“慢创作、少挣钱”。并且他遇到了自己的知音任剑辉、白雪仙这些人,他创作精品的理念得到身边人的理解和支持。
其实讲述唐涤生的故事,也是在映射我们时代的矛盾。社会发展需要加速度,但是如何让速度和高度的统一,这不仅是文艺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而是当下社会人都应该思考的内容,这也是我们想借助《唐涤生》故事向大家传递的一种文化精神。
文化同根让人们“心连心”
南方+:讲述《唐涤生》故事,对于传承粤剧精神有什么意义?
苏隽:《唐涤生》这部作品数易其稿,创人员更是遍访珠海、香港、广州三地,探寻唐涤生先生曾生活过地方,阅读其传记及第一手文字、视频资料,不断反复修改、打磨。对于这部作品而言,它展现了粤剧辉煌时代大师的坚守,它本身就是历史文化的记录与传承。
而唐涤生这个人物,是粤剧领域的代表人物,在许多岭南地区的人们心中,他是一种“文化符号”。讲述他的故事,就是讲述那个时代,是让后人从文艺作品了解当时时代的一个“窗口”。
塑造这样一个从珠海唐家湾走出去的名人,既是对唐家湾文脉根源的梳理和诠释,也是传承岭南文化的重要尝试。虽然他成名于香港,但是唐家湾这片文化土壤对他们的作用和影响,这种文脉根源是值得我们探索和挖掘的。如今,在大湾区加速融合的趋势下,文化同根的亲近感,会让这片土地的人们走的更近、更紧密。
【记者】黄鹤林
【视频】钱文攀